楚汉战争中,刘邦派遣韩信攻取齐地,龙且奉项羽之命前往救援,与韩信军隔着潍水对阵,韩信用沙袋堵塞潍水上游,引兵入河,龙且率军出击,到达河中,韩信命军队速退,同时在上游决堤放水,尽淹楚军,最终龙且在败阵中被杀,那么龙且为什么不采取防守策略步步为营而是和韩信决战呢?
龙且剧照
潍水之战中,龙且的决策并没有明显的问题,他确实有充分的理由急于决战。
但是,不幸的是:他遇到的是韩信。
战前,有人对龙且提出建议:汉兵远斗穷战,其锋正锐。而齐楚自战其地,一旦失败,很容易逃散。因此,希望龙且深沟壁垒,不与交锋,齐国城池听说楚军来救,必然一起反抗汉军,如此,汉军将不战而败。
龙且不以为然:我又不是不认识韩信,这家伙好对付,而且,如果我救齐却不战而胜,有什么功劳呢?现在我出兵去战,可以得到半个齐国!
吾平生素知韩信为人,易与尔。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何为止?——《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剧照
由于最终龙且战败被杀,都认为龙且的话愚不可及。
看起来:“韩信易与”,暴露出龙且的轻敌思想,不接受“不战而降之”,暴露出龙且的贪功思想。
其实,龙且,作为刀山火海中杀出来的大将,绝非愚人!
龙且进行潍水之战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救齐”。
龙且说齐地“无战而降之”,自己会“无功”。
无独有偶,之前郦食其说降齐王后,韩信也担心自己“无功”,非要进攻齐地。
其实,韩信、龙且所说的“无功”,并不是个人功劳,而是关乎国家利益。
齐,可以看成是楚汉之间的第三股势力,不论是联楚反汉,还是联汉反楚,都不过是其生存策略。
比如说:在彭城之战后,尽管他与项羽已和解。但他从未支持过项羽,甚至与彭越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暗中支持彭越在楚后方游击作战。
所以,楚汉在此争战,目的就是为了控制,甚至吞并这股“第三方势力”。
韩信非要灭齐,龙且企图“齐之半可得”,都是如此。
因此,龙且如果采纳深沟壁垒的策略,固然可以救齐,但对楚意义不大。
即便韩信退回赵、燕之地,一旦龙且离开,韩信仍然可能再来攻齐,经韩信这番折腾,齐必无力单独阻挡韩信,到时西楚还是要来救!如此反复,对西楚一点好处都没有。
所以,龙且此次“救齐”的任务,主要有2个:1、歼韩信主力;2、削弱,甚至趁势吞并齐。
从齐地局部战场的情况来看,深沟壁垒之策,确实对西楚有利,但从大局来说,对西楚不利。
当时楚汉争霸的全局态势是:
成皋-荥阳战场:项羽以10万大军,与刘邦对峙。
齐地战场:龙且以20万大军(包括最精锐的楼烦骑兵),对峙韩信数万大军。
而当时楚汉之争的关键点在荥阳-成皋。
后来,官渡之战时,荀彧给曹操的信中就提到:楚汉相争于成皋、荥阳,刘项莫肯退者,先退者势屈,而荥阳-成皋战场,项羽是攻坚方,项羽之前以40万大军尚不能击败刘邦,此时只留10万大军,显然只能是持续对峙,只有等龙且20万大军回师后,才可能对刘邦实施决定性打击。
显然:西楚2/3的兵力被数万韩信军牵制于齐地,对西楚是不划算的。
值得注意的是:项羽把如此重兵交给龙且,尤其是把最精锐的楼烦骑兵配置给龙且,显然就是让龙且来进行主力会战的!龙且进行决战,有容错空间。
主张深沟壁垒者认为:齐、楚自战其地,一旦失败,很可能败散。对齐军来说,确实是如此。但对楚军来说,则未必。
楚军,并非是自战其地,这些精锐追随项羽争战多年,未必会迅速离散,而且:龙且军数倍于韩信,即使作战失利,再转入深沟壁垒也不迟。
所以,龙且立刻进行决战,是最符合此战目标及全局利益的,一旦受挫,再采取深沟壁垒的备选方案也不迟,龙且的方案,并不愚蠢。
问题是:他遇到的是韩信,韩信出色的谋略,把握住了龙且的心理,潍水之战,韩信抓住了龙且的心理和楚军作战特点,促成了龙且大军的崩溃。
1、诱敌。
龙且轻视韩信,不是没有资本,之前英布也是被龙且击败的,韩信抓住龙且的心理,主动发起进攻,并佯败诱敌。
从龙且的角度看:韩信新练之军打不过精锐楚军,不算什么意外,发起追击,顺理成章,实在没什么危险。
2、断敌。
西楚军精锐作战的主要战术特点是:以精锐为前军,突击、分割敌军,大部队跟上收人头。因此,西楚军前队通常是西楚军的精华所在。
韩信执行预先计划,以水代兵,江水猛涨,将西楚军分割为两半,随后,韩信合兵趁乱歼灭西楚军精华,龙且被斩、周兰被俘。
3、追击歼敌。
在歼西楚精华后,韩信渡河进攻群龙无首的齐、楚联军,大获全胜。
可以说:如果不是因为韩信出众的谋略,即使龙且战败,也不会全军覆没!龙且失败后,依然可能转入深沟壁垒,重整军队。
总的来说:龙且在潍水之战中的部署并没有那么愚蠢,他有理由与韩信急速决战,不幸的是:他遇到的是韩信这个千古名帅!
换了项羽去打,会不会也是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