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起兵成功,古之藩王仅此一例。
不过,朱棣是凭借巧劲夺取江山,而并非一步一个脚印打出来的。这一点,他的做法和诸多起义领袖或者诸多藩王叛乱进行作战的方式都不一样。

朱棣起兵的时间,一共才经历了短短三年十一个月,如果加上准备时间的话,满打满算应该是四年时间。
这点时间,其实还不够大家大学毕业找到一份好工作的。
从1399年6月到1401年12月,朱棣所谓的靖难起义并没有起到作用,燕军反而陷入了持久拉锯战的泥潭,始终找不到合适的突破口。
如朱棣感慨:
王乃慨然曰:“频年用兵,何时已乎?要当临江一决,不复反顾矣!”
最终还是神机军师道衍力劝燕王,朱棣才真正下定决心全力南下。
道衍亦力劝燕王:“毋下城邑,疾趋京师,此批亢持虚之策也。”遂定计。
那么此时朱棣为何要南下,他选择南下后,北平到南京有1000公里的距离,如此跃进,他的后勤补给能够维系吗?
靖难战役之初,朱棣带领燕军首战即夺取居庸关与怀来,此举不仅解除了侧翼威胁,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宣府粮仓的储备。明代军屯制度在此刻反成双刃剑,各地卫所粮仓反而成为燕军的补给来源。
在真定会战中,面对耿炳文十三万大军,燕军采用"中心开花"战术,以精锐骑兵突袭敌军中军。滹沱河畔的平缓地势为骑兵机动创造了条件,而官军各部的驻防间距过大,难以形成有效策应。战后缴获的粮草辎重,足够燕军维持两个月作战。
朱棣避开重兵驻守的保定城,沿太行山东麓快速南下。这条路线串联起定州、新乐等中小城镇,既能获得分散的粮草补给,又可利用滹沱河水运转运物资。
当盛庸在德州构筑防线时,燕军已通过这种"蛙跳战术"将战线推进到黄河北岸。
所以,我们从朱棣前期两年半的时间里,他并不缺粮,而且对粮食来源不单单是后方的北平大本营,更多、更为重要的来源是战地缴获以及战地及时征缴。
朱棣在前期打得应该说比较顺利,直到济南攻坚。
济南攻坚战暴露了燕军的局限。铁铉坚守的济南城坐落于泰山北麓台地,这种居高临下的地形极大削弱了燕军的攻城优势。护城河与城墙构成双重防御体系,而小清河的水运通道始终掌握在守军手中。
持续三个月的围城消耗了燕军锐气。
后来,朱棣也想过在山东地区进行小范围跃进。

但当时的跃进目的还是为了拿下济南。可当燕军深入山东腹地时,补给线已延伸至极限。馆陶至东昌间的运河地带水网密布,严重制约骑兵机动。盛庸在此布设的"口袋阵",利用卫河与运河交汇处的地形,成功切断燕军退路。此战失利迫使朱棣重新评估南下战略,认识到在山东战场难以取得决定性突破。

建文三年正月,燕军突然放弃山东,取道河北威县直插徐州。

这种大范围迂回规避了沂蒙山区的复杂地形,选择黄泛区相对平坦的路线。决策背后是对地理要素的精准把握:春季黄河水位尚低,河滩地便于行军;避开运河沿线重镇,减少攻坚消耗。
泗州至扬州的江淮平原水网密布,但燕军选择在淮河结冰期发动攻势。灵璧会战的战场选择极具匠心,燕军背靠濠水扎营,既保证水源又防止背后受敌。
后来在渡河时,燕军放弃传统的采石矶渡口,选择瓜州浅滩区强渡。这一带江面宽阔但暗沙众多,看似凶险实则水位较浅。借助东南风起时的顺流之势,燕军船队一日内完成渡江。

当燕军出现在龙江关时,建文朝廷的抵抗意志已然瓦解。金川门的失守与其说是军事失败,不如说是对长江防线心理依赖的破灭。
我们复盘整场靖难战役,山东的僵持催生了战略迂回,江淮的水网天险反成突袭通道。这种"以战养战"的模式,本质上是将敌方后勤体系转化为己用。
换句话说,朱棣之所以兵行险招,实在是没有办法的无奈之举。朱棣麾下满打满算仅有三十万大军,他所拥有地盘的最大范围不过是北平、河北、山东一半地盘。

这点地盘想要和建文帝长时间掰掰手腕,无论是兵力动员,还是经济补给,朱棣都玩不起。当朱棣在北平弹丸之地折腾俩年多,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充战略防区,却始终处于被打回北平的尴尬地步。
兵行险招,便是落地生花的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