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化的女儿方苓娟:我父亲演了一辈子坏人,但他真的是个好人

全能娱乐声 2024-12-25 10:16:47

方化这个名字,或许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有些陌生,但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他绝对是个响当当的人物,说起“鬼子王”,几乎无人不知,那不是他真正的绰号,而是银幕上那些让人咬牙切齿却又无法忽视的反派角色给他带来的名声,也正因如此,这位满脸冷峻、眼神犀利的演员,让观众爱恨交织,却也深深折服。你可能会觉得,一个演惯了坏人的人,是不是心肠也冷硬得像块石头?其实啊,还真相反,他那颗炽热而善良的心,就像一场春雨,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周围的一切。

时间倒回到1994年,那一年,是方化生命中的最后时刻,也是他展现人格魅力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已经身患重病,医生说,要继续治疗,需要用一种进口药,可价格昂贵,不少家庭都承受不起,更何况在那个年代,资源还不像今天这样丰富。我跟你说,大多数人在这种时候,多半都会想尽办法延续自己的生命吧?可方化不一样,他很平静地拒绝了,“我70岁了,”他说,“死了不算可惜,再花国家的钱治我就没必要了。”听听看,这话谁能随便说出口呢!这是真把自己放下,把大家抬高呀,有句老话怎么讲来着,人活七十古来稀,他明明可以有更多理由争取一点时间,却选择为别人留下更多机会。这么大的格局,你不得佩服?

11月7日那天,一片秋叶落地无声,可湖水却泛起涟漪。就在这一天,这位曾经塑造过无数经典形象的大师离开了我们,仅仅69岁的年纪。如果你问,当时电影圈里是什么景象,我只能告诉你,太多人惋惜,也太多人感慨,因为他的离去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渐行渐远,更因为他的精神早已融入每个人心中。细细琢磨下来,其实就像种子洒进土壤,总会发芽生长,无论风吹雨打。

要追溯到1925年的旅顺黄泥川村,我们才能找到这个传奇故事的开端。当时东北正值动荡,日本侵略者铁蹄踏遍大地,每走一步,都带来了压迫和屈辱。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生的小男孩,你说人生能轻松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小耳濡目染的是家乡人民如何忍辱负重,对自由生活充满向往,所以啊,即使年纪尚幼,那股倔劲儿早早埋在骨子里。

到了少年时期,事情更是不消停。他去了大连商业学堂读书,本以为是获取知识、改变命运的一条路,但现实摆在面前——学校推行奴性教育,日本教官时时处处要求学生卑躬屈膝。这怎么可能压住方化内心燃烧的不甘呢!于是,他多次站出来抗议,为此遭受毒打甚至关押。有一次被拖进忏悔室整整囚禁好几天,全身伤痕累累,据后来朋友回忆,那段经历差点让他丧命。但令人意外的是,就这么熬过来的少年,并没有因此变得沉默,相反,一腔怒火驱使着他寻找新的出路。

1944年,为避祸逃亡至长春,当时当地有一家叫“满映”的公司正在招聘录音科员工。他考进去后,从搬器材这些杂务做起,又慢慢接触电影制作流程,说白了,就是干什么学什么。别看刚开始都是苦差事,这可是他未来影坛之路的重要铺垫。不知道是不是冥冥中自有安排,两年后战争结束,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种文化产业百废待兴,而那些积累起来的小经验、小技巧,让他的才华终于找到了施展舞台。

如果非要选一个节点来说的话,《松花江上》应该算是突破性的尝试,这是1947年的作品,当时条件艰苦,经费有限,他们剧组四处筹集设备材料,好多戏份还是临场发挥改出来的。而就是靠这些简陋工具和创作激情,使影片成为抗战题材中的佼佼者,其中饰演敌军将领角色的是谁?不用猜,就是方化。很多观众第一次见识到这样一个“坏蛋”,阴狠狡诈但毫无违和感,就仿佛从历史书里直接跳出来一般真实可信。一夜之间,各类邀请纷至沓来,说实话,如果换成其他年轻演员,被捧红之后难免飘飘然,可偏偏他没有,因为清楚自己还有很多不足需要学习提升。所以后来几年间,即便名气越来越大,该研究表演方法的时候丝毫没马虎,在艺术道路上愣是一脚步三尺雪,每一步都扎实稳健。

有人问过:“为什么总接演反派?”对此回答极其朴素——“因为需要”。什么意思呢?就是一句话,看似简单背后藏着责任担当。有些新人怕毁形象、不敢挑战复杂人物,但凡遇见好本子宁愿拱手让出。而在荧幕另一端坐着千千万万普通百姓,他们希望看到情节丰满流畅,希望通过剧情传递某种启示或者共鸣。如果没人愿意诠释负面角色,那么整个影视作品质量必然受到影响。所以严格意义而言,与其说这是牺牲美誉度倒贴努力,不如称它为忠于职业理想体现专业精神最佳例证!

当然啦,上帝不会亏待努力付出的灵魂,只要全力以赴终究有所回报嘛

0 阅读:11

全能娱乐声

简介:我,不值得关注,可你偏偏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