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毛主席抗日持久战理论的辉煌胜利。这一理论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人民在黑暗中抗战的道路,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全球主要国家中,要是问哪个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最为负面?
或许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美国和澳大利亚。然而,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20年10月5日发布的调查报告,令人惊讶的是,日本民众对中国的负面评价比例高达86%,居全球之首。
这意味着,在日本街头随机采访十人,大概就有八人对中国持有负面看法。紧随其后的是瑞典,澳大利亚位列第三,全球仅有这三个国家对中国的负面评价超过80%。
实际上,在不同时间段、各类调查中,日本人对中国的负面看法基本都处于全球第一。
不仅西方的调查如此,日本国内以及中日联合调查的结果也大致相同:日本民众普遍对中国没有好感。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颇为费解的现象。毕竟,是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侵华日军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但为何时至今日,日本不仅毫无愧疚与悔恨之意,反而对中国充满厌恶,仿佛是
中国对日本做了不可饶恕的事。
究其原因,是中国的崛起让日本感到了自惭形秽,而美国的存在又使得这种自惭形秽没有转化为屈服,反而演变成了仇视和厌恶。中国的强大时刻提醒着日本:你就是个失败者。
以往,日本还能凭借经济腾飞缓解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可如今中国经济愈发发达,日本的这种痛苦也就愈发深刻。而这种痛苦并不是来自中国,而是由日本自身的民族的劣根性所决定的。
学者宁南山曾犀利指出:“(日本)能力和欲望不匹配,恰恰是中国压制了日本的欲望,只要有中国在,日本就是永远的二流国家。”
日本虽为岛国,却有着勃勃的野心。
01 日本民族的劣根性
中国从未对日本做过任何坏事,而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却数不胜数。
从1931年到1945年,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长达14年之久,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手段残忍,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令人刻骨铭心。
侵华日军的暴行令人发指,杀人成为其代名词。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投降,侵华日军在中国疯狂屠杀平民,制造了数以万计的血案,上千万中国平民惨遭杀害。
南京大屠杀更是人类历史上的黑暗一页,侵华日军的残暴行径震惊世界。
除了血腥屠杀,侵华日军还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细菌战和化学武器。为了达到多杀人的目的,他们专门研制鼠疫、霍乱、伤寒、疟疾等毒性大、传染性强的细菌武器,并在中国的哈尔滨、长春、北京、南京等大城市设立细菌武器生产和研究基地,臭名昭著的731部队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同时,侵华日军还在山东、浙江、湖南、东北等多地反复使用细菌武器,杀害大量无辜平民。此外,他们还使用芥子气、光气、氢氯酸等多种毒气,在东北、华北、华东等地使用毒气武器超过2090次,致使20多万中国军民中毒身亡。
侵华日军还采取“以战养战”的策略,所到之处,大肆掠夺中国的矿产、粮食等资源,疯狂搜刮中国财富。
他们甚至有组织、有预谋地破坏中国的教育设施,轰炸学校,妄图摧毁中国的人才培育体系,以便在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
在战争期间,一千多万中国百姓被强征为劳工,遭受非人的待遇,仅东北地区就有200多万劳工被虐待致死。日军还奸淫妇女、设立慰安所,无恶不作。
在侵华日军的铁蹄践踏下,中华大地山河破碎,宛如人间炼狱。
这段历史,即便再过千年,中国人也绝不可能忘记。
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日本民族存在着一些劣根性,他们既阴险又野蛮,既残酷又卑劣。对于这个邻居,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足够的警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合作,但绝不可深交。
正如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所说:“日本人的性格是非常变态的。在欧洲人看来,日本是一个血腥变态嗜杀成性的民族。日本人顽固不化、任性作为、刚愎自用、愚昧无知,对上级奴颜卑膝,对下级凶狠残暴。日本人动不动就杀人,动不动就自杀。不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心上,更不把别人的生命放在心上。所以,日本充满了混乱和仇杀。”
研究抗日战争,必然要深入研究日本这个国家。
02 军国主义的本质
那么,日本军国主义这个发动侵略战争的思想理论根源,最终会怎样走向灭亡?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早已给出答案:军国主义一旦战争受挫或扩张被迫停止,就离灭亡不远了。
军国主义是一种极端化的国家体制,其基本特征是军事至上、谋求霸权,背后有一整套理论、制度、政策及实践作为支撑。
在这种体制下,政治、经济、文教等一切都为军事服务,国家的唯一目标就是发展军事力量,然后对外发动战争。
一旦踏上军国主义之路,就如同上了一辆无法停下的车,最终只有车毁人亡这一条路。
这是因为军国主义是矛盾转化的产物。当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深入骨髓,内部矛盾不可调和,而大资产阶级又不想被人民清算时,就会想方设法转移矛盾。
日本便是如此,通过政策、政治、体制和理论等方面,用极端思想给民众洗脑,制造假想敌,激化民众情绪,将国家变成一架战争机器,从而催生了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日本更是将这种手段发挥到了极致,形成了军权、皇权、政权、神权四权合一的天皇制度。这种制度使得民众生活越困苦,内部矛盾越大,对外转移矛盾的动力就越强,民众要求对外发动战争的愿望也就越强烈。
在二战期间,日本兵不怕死、战斗意志顽强,很大程度上就是受这种天皇制度的影响。
03 日本变态的军国主义
军国主义形成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清除国内尚存理智和清醒的人。在当时的日本,赞成扩大对华战争的被视为爱国者,不赞成或不明确表态支持的则被打成卖国者,被污蔑为日本资本家豢养的走狗。
这种逻辑认为,不扩大对华战争就无法通过战争获取更多利益,无法缓解国内矛盾和贫富分化,国家就会面临更大危机。
1936年2月26日,数位日本青年军官率领一千多名士兵在东京针对不支持扩大对外战争的军政高官展开刺杀行动,日本首相冈田启介险些遇刺。
此后,冈田启介辞职,继任者广田弘毅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主谋之一。他任日本外相时提出的广田三原则:
1、中国应彻底取缔排日活动,抛弃依赖欧美政策,采取亲日政策;
2、中国应正式承认“满洲国”,实现中日满在华北的经济合作;
3、中日满应在防共问题上合作。
“广田三原则”妄图将中国置于日本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控制之下。
日本军部一瞧,这个广田弘毅对华态度如此强硬,肯定是一个“靠得住”的人,就把他抬上来当首相了。
上台后,他还制定了一系列为法西斯专政服务的法律法规,积极扩军备战。可以说日本军国主义制度就是在广田弘毅手里完善的,并且自九一八事变以来,广田参与了所有对华战争扩大化的决策,是日本推行全面侵华战争的主谋之一。
然而,日本军部仍对他不满,还认为他不够强硬,对华战争扩大化的速度不够快,1937年2月2日,广田弘毅被迫辞职。之后的林铣十郎只干了4个月就被赶下台,继任者是臭名昭著的近卫文麿。
近卫文麿出身日本豪族,与军部关系密切。他在组阁当天就表示,新内阁负有实行“国际正义”的使命,而实现这一使命的方式竟是获取资源、开拓资源和劳动力的“自由”,其侵略野心昭然若揭。
上台一个月后,七七事变爆发,全面侵华战争由此拉开帷幕。
从日本首相的频繁更迭可以看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并非个别几个人的决定,而是整个日本的选择,反映了当时日本的民意。
侵华日军在全面战争前期,凭借军人素质、武器装备和战术训练等方面的优势,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压力,甚至导致一些人丧失家国尊严,沦为卖国贼。
04 抗日持久战的论述
在国家面临灭亡、民族遭遇覆灭危险的关键时刻,毛主席创立的抗日持久战理论应运而生。这一理论是在全国抗日战争进行了10个月的时候提出的。
毛主席指出:“中日战争的长期性将表现于在敌则进攻,相持,退却;在我则防御,相持,反攻,这样三个阶段之中……三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在于包含一个过渡的中间阶段。”
这意味着,首先要努力停止敌人的进攻,若无法做到,就不存在三个阶段;
其次,在相持阶段要全力准备反攻条件,否则就只能永远相持,同样不存在三阶段。
毛主席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在经济、军事上打击日本,打破其战争正循环,阻碍其向外转移矛盾的节奏,使其遭受反噬,最终走向毁灭。
有人认为,侵华日军的失败与中国人关系不大,是被美国人打废的,若不是日本愚蠢地与英美开战、偷袭珍珠港,结局还难以预料。
这种说法完全没有认清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并非日本愚蠢到要与英美开战,发动七七事变的近卫文麿虽疯狂,但也明白与英美开战必败,可他还是因不符合军部和底层民众愈发疯狂的战争诉求而被赶下台。
当时的日本,由于被中国拖住,对外扩张陷入负循环,资源不断消耗却无法得到补充,矛盾在国内不断积累。
就如同P2P暴雷,到了最后关头,无法逃避就只能疯狂到底,只为缓解眼前危机,全然不顾明天和未来。
能透过日本的疯狂行为,洞察其矛盾重重本质的人少之又少,而不仅能看到,还能逻辑清晰地详细分析出前因后果,重塑民族抗日信心的,唯有毛主席。
这就是领袖的伟大之处,他以高瞻远瞩的目光和卓越的智慧,引领中国人民走向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华民族的千秋万代立下了不朽功勋 。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