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余年来,她见证小龙虾从水沟里的有害生物一跃成为餐桌上的大咖新宠,见证潜江市从“虾稻连作”到“虾稻共作”,变“一虾一稻”为“一虾两稻”;她所支持的虾稻共作基地,带动当地20万余人就业,2020年全市综合产值520亿元,被称作是“中国现代农业的一次革命”。她就是长江大学校友王淑娟,也被称为潜江虾城“皇后”。
王淑娟,现任潜江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水产高级工程师。曾被授予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全国最美渔技员、湖北省妇联系统劳动模范、潜江市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荣获2020年“湖北省百名优秀女性科技创新人才”称号,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一项,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潜江市重大贡献奖特等奖一项,潜江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项。
1990年,王淑娟毕业后分配到潜江市水产局,这三十余年里,和她的同事们参与了小龙虾产业从农户自收自养到“虾稻连作”“虾稻共作”“虾+N综合种养”等模式的全程探索和主导,见证了小龙虾在潜江作为一个重要产业发展壮大的前世今生。因此有人称呼她为潜江虾城“皇后”。
湖北潜江,地处江汉平原,土壤肥沃,湖泊星罗棋布,素有“鱼米之乡”美誉。90年代,小龙虾还是野生的外来物种,但因加工出口企业原材料的需要,在市场上开始有农户自发地在野外收集销售。2001年潜江市积玉口农民将收集的虾寄养在冷浸冬闲的稻田里,等待市场上的好价钱再出售,当年亩效益达1000多元。周围的农民效仿,虾稻连作种养模式便开始流行。但后来受低温、干旱等恶劣自然气候的影响,小龙虾不能再指望“人放天养”的“望天收”了,也就是从这一年,王淑娟开始进行小龙虾大面积养殖技术模式的艰辛探索。
2006年,潜江市大面积推广“虾稻连作”模式,但通过连续三年的总结摸底,王淑娟发现效益并没有达到最大化,甚至全市的虾稻种养面积还出现了萎缩。于是2010年开展虾稻共作模式的探索,直到2013年,通过反复比较试验,他们将稻田围沟、腰沟加宽加深,最终小龙虾产量增长了3倍,价格涨了近4倍,平均每亩纯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10年的艰辛探索终于有了回报。
2013年,在王淑娟的支持下,市水产局技术推广中心又在熊口镇的赵脑村实行整村搬迁,建虾稻共作基地,变“一虾一稻”为“一虾两稻”。施行“虾稻共作”后,每亩可以增收3000-7000元,亩收入过万元的有20%以上。到2018年,潜江市出现了养虾致富村。2020年,潜江市小龙虾水面85万亩,全市小龙虾产量达到17万吨,产值达60亿元占农业产值50%,带动一、二、三产业产值520亿元。 通过“虾稻共作”模式,潜江小龙虾和潜江“虾稻米”,都成为人们的放心食品,带动就业人口20万人以上。该模式被原农业部渔业局誉为“中国现代农业的成功典范”,是“中国现代农业的一次革命”。
在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王淑娟带头成立了技术服务团队,到一线为虾农解决技术问题。每年的元月到4月,正是她们下乡指导的繁忙季节,培训达1万人次。通过他们这些年的努力,潜江市示范推广了一系列用药量少、质量可控、操作简便的用药减量模式和技术,在全国率先创建了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9家。受省农村农业厅委托,她先后参与和组织起草了国家标准《潜江龙虾“虾稻共作”技术规程》等多项水产养殖技术标准,为标准化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只小龙虾,一个大产业。不到二十年,小龙虾从水沟里的有害生物一跃成为市民餐桌上的大咖新宠。如今,小龙虾已经成为潜江富民强市的第一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示范产业。截至2020年6月,该市共有4455户贫困户从事虾稻种养,面积达50035亩,人均增收超1万元。潜江市也依靠潜江龙虾这个千亿产业,成为了“中国小龙虾之乡”和“中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建立起全国小龙虾交易中心,富裕了十里八乡的千家万户。除此以外,小龙虾还被开发出系列产品,远销海内外,市场潜力巨大。
春天的潜江,希望的种子已经播下,浓墨重彩的新画卷已渐次铺开,心怀美好梦想的王淑娟又带着拳拳初心,走上了田间地头,向广大农民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在稻田间成就更多梦想,书写更加灿烂的篇章。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长江大学本科招生!
本文素材来源:长江大学校友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