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一怒,扒了裤子打屁股:明朝的廷杖,到底杖出了个啥?

浅语时光集 2025-04-15 10:41:07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哎呦喂,说起这古代的皇帝,那可是金口玉言,说一不二的主儿。在不少电视剧里,咱们总能看到这样的桥段:皇帝一生气,大喝一声:“来人,把某某某拖出午门斩首!” 这午门,到底是啥地方?难道真的是杀人不眨眼的地方?

其实啊,这午门,是紫禁城正门,皇帝老儿坐龙椅的地方。为啥叫午门?因为咱中国古代,以“北”为“子”,以“南”为“午”,这午门正好在南边,所以就叫午门。这地方,平时是皇帝发号施令的地方,庄严着呢,哪能随便杀人呢?那不就乱套了!影视剧中这么演,纯粹是瞎编,误导咱们老百姓呢!

不过,午门还真是个“有故事”的地方。这里不杀人,但却是执行一种特殊刑罚的地方,叫做“廷杖”。啥叫廷杖?简单说,就是皇帝下令,用棍子打大臣屁股。

在咱们古代,读书人那可是有面子的,讲究“士可杀不可辱”。打屁股?那多丢人啊!这廷杖,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一开始,也就是个例,偶尔用用。到了明朝,这廷杖可就成了一种“常规操作”了。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那可是个狠角色。他出身贫寒,对贪官污吏那是恨之入骨。为了震慑百官,他正式确立了廷杖制度。这廷杖,可不是随便打打,那棍子,有时候还是特制的,一端削尖,或者包上铁皮,打一下,那真是皮开肉绽,惨不忍睹。

这廷杖,打与不打,打轻打重,全看皇帝的心情。行刑的锦衣卫,那也是个人精,他们得揣摩圣意,看皇帝是真心想打,还是做做样子。有时候,看起来打得狠,其实不疼不痒;有时候,看起来没咋用力,其实内伤严重,没几天就一命呜呼了。

这廷杖,一开始还只是针对个别大臣。到了明成祖朱棣这儿,那可就升级了。朱棣靠造反夺了侄子的皇位,为了巩固统治,他对异己那是毫不留情,廷杖成了他的“常规武器”。

朱棣把廷杖的行刑地点定在了午门御路的东侧,还规定了详细的流程。那场面,锦衣卫手持木棍,列队站立,看着就让人心里发毛。

朱棣之后,明朝的皇帝们,对廷杖那是“情有独钟”。明英宗、明代宗,为了争夺皇位,廷杖用得那叫一个频繁。明武宗,更是荒唐无道,动不动就打大臣屁股,搞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

到了嘉靖皇帝这儿,廷杖更是被用到了极致。嘉靖为了给自己亲爹正名,跟大臣们吵得不可开交,史称“大礼议之争”。最后,嘉靖动了狠心,廷杖伺候,一下就打死了十七个人,打伤了几十个人。这下,大臣们算是怕了,嘉靖也彻底赢了这场“战争”。

嘉靖开了个坏头,后来的万历皇帝,更是有样学样,廷杖用得那叫一个顺手。据统计,万历在位期间,廷杖用了几百次,简直把廷杖当成了“家常便饭”。

这廷杖,看起来是打屁股,实际上打的是大臣们的尊严,打的是朝廷的规矩。明朝的廷杖,不仅破坏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更破坏了封建礼法和法制,让皇帝的权力变得毫无约束,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想想看,大臣们上朝,都得跟家人告别,就怕一去不回。这还是朝廷吗?这简直就是个阎王殿!明朝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说过:“臣之于君,可贵、可贱、可生、可杀,而不可辱。”这廷杖,就是把大臣们当成了牲口,随意践踏,这哪还有半点君臣之礼?

鲁迅先生说过,明朝“以剥皮始,而以剥皮终”。这廷杖,又何尝不是呢?廷杖打坏的是屁股,打断的却是明朝的脊梁,更是加速了封建王朝的灭亡。

所以说,这廷杖,看似小事,实则关乎国家兴亡。它告诉我们,权力一旦失去约束,后果不堪设想。咱们今天读这段历史,就是要吸取教训,引以为戒,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

这篇文章,咱们从“午门斩首”这个常见的误区入手,带大家了解了明朝廷杖的由来、发展、以及它对明朝政治和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也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有所收获。咱们下回再见!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