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的书院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史上,江西书院的数量最多,且名气一度最大。而位于庐山南麓的白鹿洞书院,则被称为“天下书院之首”。白鹿洞书院的起源可追溯至唐德宗贞元中期(785~805)。南唐升元四年(940),建成“庐山国学”,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今星子县)康军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白鹿洞书院由此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我国重要的文化摇篮。

白鹿洞书院
早在唐德宗贞元中期(785~805),洛阳人李渤与其兄隐居求学于庐山,李渤养一头白鹿自娱,白鹿十分驯服,常随主人外出走访游玩,还能帮主人传递信件和物品,久而久之,乡民便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后李渤任江州刺史,在此地建筑台榭,名为“白鹿洞”。
五代十国时期,常有高人在此地读书讲学。南唐升元四年(940),朝廷在此建立了庐山国学。北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礼部郎中孙琛在白鹿洞建房供弟子读书,“白鹿洞书堂”遂得名。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战争频繁,烽火连天,书院遭到毁坏。南宋时期,经著名理学家朱熹的竭力倡导,白鹿洞书院得以重建,白鹿洞书院的地位才真正确立。此后,白鹿洞书院几经兴废,到明武宗正德年间,书院的发展达到高潮,其时有大批文人到此讲学。
白鹿洞书院被群山包围,附近有贯道溪流过,整体建筑呈带状扇形,其中建筑为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在苍松翠竹、清澈泉水的秀丽风景间,又添参差碧瓦,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历史上,白鹿洞书院几经增建修葺,曾有棂星门、礼圣殿、东西两庑、大成门、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五经堂等60余处建筑,这些建筑按照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建造。如今,白鹿洞书院由五个院落组成,主要有棂星门、礼圣殿、丹桂亭、朱子祠、御书阁、明伦堂、思贤台、春风楼等建筑。
礼圣殿是书院的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地方。与一般文庙的大成殿有所不同,这幢建筑歇山重檐,翼角高翅,青瓦粉墙,回廊环绕,不仅体现出恢宏、庄严的殿堂气派,而且又显出几分清幽、肃穆,与四周带有民间风格的建筑和谐、统一。殿内正中是临摹吴道子手绘孔子画像的线刻石立像,两边则分立孔子的门生刻像。
礼圣殿东侧的朱子祠是为纪念朱熹而建的。在朱子祠前,与礼圣殿并列的是一座两层楼阁,即“御书阁”。它是清代康熙皇帝赐给书院匾额及古书后,由南康知府周灿请建的。阁前有桂树两株,相传是朱熹手植,但也有人说是清代建造“御书阁”时种植的。
白鹿洞书院拥有山林三千亩,保存了庐山的原始森林和原生植被,有千年古松18株,有柳杉、水杉、紫荆、红枫、银杏、广玉兰、珍珠黄杨、红叶继木等受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山上林木葱茏,山下流水潺潺,这是白鹿洞书院拥有的一份自然遗产。白鹿洞书院融于大自然之中,占尽了自然风光之美。
朱熹在南康知州任上三年,为兴复白鹿洞书院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置田建屋,宴请名师,充实图书,又亲临讲课,与学生质疑问难。淳熙八年(1181),著名哲学家陆九渊也来到白鹿洞书院讲学,朱熹、陆九渊又有“白鹿洞之会”,书院也因陆九渊的讲学而闻名天下。
白鹿洞之所以为天下书院之首,不仅在于学识,更在于学风。朱熹当年创立的《白鹿洞学规》,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明确了书院的宗旨,确定了教学的原则,提出修身、处世、接物的基本要求,堪称书院的纲领性学规,有重大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