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赵匡胤对这件事不果断,百年后大宋受尽了屈辱

江山社 2021-07-04 22:10:48

宋开宝年间,赵匡胤已基本统一了中原以南,终结了长达二百年的乱世割据。虽然,此时的北方仍盘踞着强势的外族,但大宋的国力蒸蒸日上。盛世即将来临,作为皇帝的赵匡胤自然要进行一次“圣驾西幸”,纪念自己前半生的戎马生涯。

这次的巡游对于赵匡胤来说更像是一场追忆之旅,据说当时赵匡胤回到故居时,还亲自从一处土丘发掘出儿时所藏的玩具。当然,除了怀念过去之外,赵匡胤的这次巡游还有其他的打算,那就是将都城迁到相对繁华的洛阳。

由于赵匡胤在提出迁都之前没有和任何大臣商议,所以当他说出迁都后文武大臣大为惊异,纷纷出言反对此事。赵匡胤热脸贴上了冷屁股,自然心情不悦。所以,他干脆驻留在洛阳城中,拒绝返回京城,借此向群臣提出抗议。

最终,若非赵匡义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恐怕这位大宋开国皇帝还要在洛阳城赖下去。当然,最主要的原因则是赵匡义当时为开封府尹,开封府尹就像现在北京市委书记,一旦赵匡胤将都城迁往洛阳,赵光义的开封府尹就成了一搬的地方领导,所以,他极力反对迁都。

“迁都之议”这起历史事件比较冷门,不熟悉宋史的朋友估计都没听说过。初听这一典故时,相信大多数人会有这样的想法:

首先、赵匡胤就像绝大部分古代统治者一样,一意孤行,完全凭自己的喜好行事;

其次、赵匡胤还是比较“民主”的,虽然他像小孩子一样闹了一通脾气,最后还是在弟弟的建议下收回成命;

最后、这起事件发生数月后赵匡胤便病故于开封,虽然赵皇帝的死未必与这件事有直接关系,但未能迁都定是他一生最难释怀的遗憾。

相比于历史上绝大多数统治者来说,赵匡胤绝对算得上是好皇帝。不过,他也有其他皇帝都有的劣根性,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赵匡胤就迁都一事一意孤行究竟是不是心血来潮呢?

我们且站在客观角度猜测赵匡胤力主迁都及群臣拒绝迁都的原因:

从地理位置来看,洛阳“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的地形绝对是王都的不二之选。显然,洛阳的战略条件要优于无险可守的开封府。能在开国皇帝手下办事的大臣都不是庸人,所以他们拒绝迁都的原因绝非地理因素。

老赵靠着“黄袍加身”篡取了后周政权,所以北宋早期定都开封只是一种“顺理成章”的承袭罢了。开封只是一时之选,宋代以前在这里定都的政权都不长命。所幸,赵匡胤绝非池中之物,他能在定都开封的地理劣势下,以攻为守,十六年的时间里未让敌人踏入开封境一步,这是他的本事。除却地理因素以外,开封不论是经济、政治都十分适合定都。

然而,当赵宋已解决了南方战事后,战略方向调向北方,形势与此前大相径庭。此时赵宋最大的敌人,就是以契丹为靠山的北汉。赵匡胤先后对北汉发动了三次进攻,然而却被北汉一一瓦解。谁都无法预料北汉是否会在契丹人的帮助下完成反击,所以大宋朝廷必须在开封驻扎大量兵力,以防敌军的铁骑横扫开封平原。

以兵为险,往往意味着巨大的军费开支,这是开国未久的北宋无力承担的。但遗憾的是,赵匡胤的远见并没有得到文武群臣的理解,反而被一句“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被迫妥协。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笔者还有这样一种猜想。

还记得“烛影斧声”的典故吗?很多历史爱好者都猜测赵匡胤之死最大的嫌疑人就是赵匡义,这种猜测绝非空穴来风。

赵匡义担任开封府尹十余年,在京城地区已积累了大量人脉。不论赵匡胤对此做何感想,迁都对于赵匡义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

所以,赵匡义肯定会站在赵匡胤的对立面上,竭尽所能反对迁都。

虽然,这种猜测颇有“阴谋论”的意味,有失严谨。不过,联系到赵匡胤在此次迁都事件五个月后莫名其妙地暴毙来看,“阴谋论”未必不会成立。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赵匡胤终究没能完成迁都的壮举,发出了“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的喟叹,而这句喟叹,竟在百年之后得到历史的印证!

驻扎在开封府上的数十万禁军,潜移默化地虚耗了大宋银库的财力,却无法有效抵御契丹的南侵。最终,在“靖康之变”中,北宋政权土崩瓦解。

不知赵匡胤若在九泉之下有知,会不会懊悔当初没有固执己见,没能完成这次改变大宋历史发展的迁都壮举呢?

参考资料:

【《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引王禹偁建隆遗事》】

2 阅读:828
评论列表
  • 2021-07-05 00:32

    夹马营

  • 2021-07-04 23:12

    皇帝做的对

  • 2021-07-05 00:54

    还是那句话,在德不在险,强时候你把首都放在战争线上,你也是无敌,衰落之时,你把首都放在海南岛也得亡国

  • 2021-07-05 13:24

    气数已尽,迁到哪都没用,难道还想千秋万载吗?哪个朝代能做到?

    爱得浪漫 回复:
    还是一股暖风把西湖面吹得好啊
  • 2021-07-04 22:46

    迁都了造反派就完蛋了,就因为这个被他弟弟宰了!!!斧光烛影就是这个,也因为他把自己的班底杯酒释兵权弄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