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28年,也就是嘉靖七年的十月初九,那时候的皇后陈氏去世了,才二十一岁。皇上朱厚熜就找了内阁的老大张璁,让他去给这位去世的皇后找个埋葬的地方。张璁心里挺犯嘀咕,不知道皇上心里到底是怎么盘算的。
按照咱这朝的老规矩,皇后去世后的葬地,以后也会是皇帝的陵墓,就像马皇后葬在太祖孝陵,徐皇后葬在太宗长陵那样。可陈皇后得罪了皇上,最后没得到好医治就走了,这事儿大家都知道。那她挑的那块地,到底是只给皇后用的,还是以后皇上也要一块儿埋那儿呢?张璁心里直犯嘀咕,好几次试着问皇上,最后总算是问出答案了。
我记得之前皇上跟内阁说:“皇后这病太重了,不适合葬在祖宗陵寝旁边。所以我们在金山口找了个好地方作为墓地,不会让她先住进阴冷的墓室里,这是皇上的意思。”——《谕对记录》
明世宗原本打算,因为陈皇后得了重病,就不该让她靠近祖宗的墓地,直接葬在金山那边就好。金山啊,就是现在的北京石景山区,明朝时候,那是埋皇子、亲王还有皇妃的地方。说白了,世宗就是想按妃子的规矩给陈氏下葬,以后也压根没想过要跟她葬一块儿。
朱厚熜的坟墓到底在哪儿,还有后来陈皇后有没有跟他埋一块儿呢?
【永陵的前世今生】
十月十一号那天,世宗又给内阁下了道命令,说皇后没生下孩子,以后就别让她跟自己埋一块儿了,就是说“我接着祖宗的祭祀,怕有冲突”。还吩咐张璁,趁这次出门的机会,悄悄地再给他自己选块风水宝地。
10月14号那天,张璁领着一帮人,包括兵部员外郎骆用卿、钦天监的副头儿李鉴,还有其他几个懂地理的官员,一块儿去了天寿山。他们的任务是给皇上和刚去世的皇后找块风水宝地。虽然说是张璁带队,但他主要是管礼仪制度的,看风水这事儿,主要还是靠骆用卿来搞定。
骆用卿,浙江余姚人士,他在明朝武宗正德三年,也就是1508年,考中了进士,还是个很有名的风水专家。他仔细挑挑拣拣后,给世宗推荐了两个地方,一个是天寿山诸陵西边的袄儿峪,另一个是橡子岭。世宗最后选了袄儿峪,因为这地方前面左边有遮挡,自然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空间,很适合作为大行皇后的安息之地。
说到世宗皇帝心仪的墓地,骆用卿给推荐了两个地方:葫芦峪和十八道岭。葫芦峪呢,就在明宣宗景陵的旁边,大家都说它位置好,在东边,有王气。可惜啊,这地方太短了,前后加起来才一百五十多丈。要是想在这儿建陵,就得拆掉长陵神宫监,还得动景陵的神道,世宗皇帝心疼这些地方,只好放弃了。最后,世宗皇帝的陵墓就选在了十八道岭的南边。那时候世宗身体硬朗得很,陵墓的事儿也不急,他就让工部先集中精力把皇后墓园建好。
1536年,也就是嘉靖十五年三月的时候,管礼仪的大臣夏言提出建议,说想让文臣武将们先去瞧瞧挑好的那块风水宝地,然后再请皇上您亲自去瞅瞅,保证啥问题都没有。世宗听了后说,我直接去看就成了,不用来回折腾两趟。
二十一号那天,世宗皇帝带着他的两位皇太后,就是张氏的昭圣康惠慈寿皇太后、蒋氏的章圣慈仁皇太后,还有他的第三任皇后方氏,一起从京城出发去天寿山祭拜陵墓。随行的人有武定侯郭勋、大学士李时、尚书夏言,还有钦天监的头儿夏祚他们。
己卯那天,皇上亲自去祭拜了长陵、献陵和景陵。祭礼结束后,他前往十八道岭,打算自己挑选一块陵墓用地。早些时候,因为悼灵皇后去世,皇上私下跟大学士张孚敬说,让他安排已经退休的官员骆用卿去十八道岭和据子岭这两个地方选地,然后画出图纸,附上说明呈上来。现在,皇上亲自来看这些选址了。—《明世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五》
三月二十四号那天,世宗去看了看骆用卿以前挑的两个地方,最后他自己拍板,选了十八道岭的南边当自己的陵墓位置。到了四月十九号,世宗刚从宫里出来没多久,又跑去了天寿山。他这次是要亲自去长陵祭拜一下祖宗,告诉他们这个决定。还有啊,世宗觉得“十八道岭”这名字听着不顺耳,就给改成了“阳翠岭”。
世宗心里头那野心可大了,老觉得自己跟太宗挺像的,都是从小宗混到了大位上,比来比去确实挺有得一拼。这么一来,他觉得自己的陵墓规格怎么也该跟长陵差不多。但这事儿吧,皇帝自己肯定不能直接开口说,于是他就装模作样地跟大臣们讲,自己的陵墓规模绝对不能超过长陵。那些大臣们哪个不是人精,一听就懂皇帝心里那点小九九,所以他们设计的陵墓规模呢,确实是比长陵小了点,但也就小那么一点点。
皇陵建造,得照着长陵的标准来,但规模得缩小点。纸做的衣服,瓦片做的被褥,这些简朴的东西,我一直记在心里。你们也得支持我的想法,尽快找个时间开个会,商量一下然后告诉我结果。—《明世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五》
这个陵墓的建设花了大约十年时间才基本搞定,它的规模仅比长陵小一点,比其他六座皇帝陵墓都要大,那六座是仁宗的献陵、宣宗的景陵、英宗的裕陵、宪宗的茂陵、孝宗的泰陵和武宗的康陵。除了陵墓本身的院子、宝城,外面还围着个外罗城,那叫一个壮观,是前面那七座陵墓都没有的。
【陆续入葬的一帝三后】
你肯定想不到,第一个被葬进皇陵的不是皇上,而是他的第三任皇后方氏。原先葬在其他地方的陈皇后,后来也在皇上死后被移过来跟他合葬了。
孝烈皇后方氏,在公元1547年,也就是嘉靖二十六年的11月18日那天去世了。关于怎么给她办丧事,皇帝和大臣们意见不合,闹得挺大。
方家姑娘,来自南直隶应天府的江宁县,就是现在的江苏南京。嘉靖九年,也就是1530年,她参加了皇宫的选秀,第二年,也就是1531年,就被封为了德嫔。到了嘉靖十三年,1534年的时候,正月初六,世宗的第二任皇后张氏因为“行为不端,屡教不改”被废掉了。紧接着初八那天,德嫔方氏因为“性格端庄稳重”就被立为了嘉靖朝的第三任皇后。
嘉靖二十一年,就是公元1542年那会儿,宫里出了件大事,叫“壬寅宫变”。世宗皇帝差点就被几个宫女用绳子给勒没了,还好方皇后及时出现,这才救了他一命。所以世宗对方皇后的死特别伤心,他下令要按照“元后”的规格来办她的葬礼。到了十二月二十一日,他还给去世的皇后定了谥号,叫“孝烈皇后”。
跟礼部说:“皇后之前救过朕的急难,她是奉天命来助朕度过难关的。朕本想和她一起享受天恩,一直相伴到老。可没想到她这么快就走了,朕心里真是悲痛万分。得按元后的礼仪给她办丧事。”——《明世宗实录卷三百三十》
1548年,也就是嘉靖二十七年二月,世宗朝内阁问了件事儿,他问当年马皇后和徐皇后下葬那会儿,陵墓的名字定下来没?礼部的人翻了翻前两朝的记录,回答说都是“先起名,后下葬”,就是说,在她们入土之前,陵墓就已经被叫做孝陵和长陵了。世宗一听,觉得挺有道理,立马就给自己的陵墓起了个名儿,叫“永陵”。转眼到了五月十二号,孝烈皇后的棺材正式被安置在了永陵左边的墓室里。
孝洁肃皇后姓陈,老家在河北大名县。1522年8月,她被选上做了皇后。到了1528年春天,陈皇后怀着孩子,结果看到世宗当着她的面和张顺妃亲热,气得一甩手把杯子给摔了。没想到世宗立马变了脸,对着皇后一顿火冒三丈,把皇后吓得不行,孩子也没了,在床上躺了半年就走了。
在世宗自己定下的葬礼规矩里,他居然不让皇后的棺材从午门正门抬出去。这事儿连当年力挺“大礼议之争”的张璁都觉得过分了,他说这简直就是对皇后丧礼的二次打击,太狠了!可世宗还是坚持己见,到了闰十月初二,他又给陈氏封了个不好的谥号“悼灵”。到了闰十月二十,悼灵皇后的棺材就赶紧被抬去下葬了,葬在还没完全建好的袄儿峪悼陵里。
戊子那天,悼灵皇后的陵墓还没建好。内官监的太监傅平说现在冬天太冷,请求推迟下葬时间。礼部的人也跟着这么说。但皇上没同意。他下令让保定侯梁永福和侍郎何诏每天监督,一定要尽快完工。香殿那边能缓就缓一缓。—《明世宗实录卷九十四》
到了嘉靖十五年,也就是1536年那会儿,多亏了礼部尚书夏言的不断请求,世宗这才同意把陈氏的谥号给改了,叫做“孝洁皇后”。但好景不长,孝烈皇后去世后,皇帝却死活不同意礼部官员把孝洁皇后也埋进永陵的请求。再到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的时候,世宗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竟然把仁宗的牌位从太庙里给挪了出来,然后把孝烈皇后的牌位升到了太庙的第九室。他这是打定了主意,非要把方皇后当成自己的第一任皇后不可。
嘉靖四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66年的十二月十四号,朱厚熜在乾清宫去世了,他活了六十一岁。死后给的谥号特别长,叫“钦天履道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庙号则是“世宗”,大家通常就叫他世宗肃皇帝。
世宗一共有八个儿子,但等他去世的时候,就只剩下老三裕王朱载坖还活着。裕王当上皇帝后,立马就把老爸定下的那些规矩都给取消了。到了隆庆元年,也就是公元1567年的二月,新皇上给陈皇后起了个尊号,叫“孝洁恭懿慈睿安庄辅天圣肃皇后”,还给方皇后起了个尊号,叫“孝烈端顺敏惠恭诚佑天圣皇后”。
陈皇后的谥号咱们可以简单叫“洁肃皇后”,方皇后的谥号还是“烈皇后”。她们俩最大的不同就是多了个皇帝给的谥号“肃”。有了这个字,陈氏就算是先帝的正牌老婆了。记得那年三月十一,世宗肃皇帝的棺材要出发,洁肃皇后的陵园也在这天开门,把棺材移到永陵去。到了三月十七,世宗肃皇帝正式葬在永陵,洁肃皇后也跟着一起埋了。到了二十二日,世宗肃皇帝和洁肃皇后的牌位都放进了太庙,而烈皇后的牌位就被放在弘孝殿了。
孝烈皇后虽然当过皇后,但她不是第一个。如今她已被放进太庙,孝洁皇后也要一同放进去。这样一来,两位皇后一起配享,这可不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要是因为孝烈皇后先放进去,就不让孝洁皇后升祔,那放着原配不管,却去放继配,这同样不是祖宗的老规矩。——《明穆宗实录卷二》
除了孝洁肃皇后被合葬在永陵,还有一位,她就是新登基的天子穆宗朱载坖的亲生母亲,杜氏皇后,人们称她为孝恪皇后。
杜家姑娘,老家在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就是现在的北京。1530年,她参加了皇宫选秀,第二年就被封为了康嫔。到了1536年,因为她怀了孕,地位又升了,成了康妃。隔年,她就生下了世宗皇帝的第三个儿子,朱载坖。时间一晃,到了1554年正月初十一,杜康妃就走了,那时候她才三十九岁。
礼部尚书欧阳德提出建议,说办丧事得照着孝宗他娘的纪淑妃那时候的规矩来,想让裕王来主导丧事,还得出城送葬。可孝宗他娘没了没多久,孝宗就当上了皇太子。世宗一看礼部这主意,就觉得他们是想给裕王当太子铺路,所以全给驳回了,说这些都不合规矩。大学士严嵩又提议,说按照太祖皇帝定的《孝慈录》,裕王得给杜康妃守孝三年,穿重孝。世宗一听,觉得这不能跟君父的尊严冲突,也没给同意。
皇上看了奏折后,对大学士严嵩等人说:“这个部门打算用的规矩,跟宪庙淑妃那时候的做法差太多了。再说了,裕王他也没必要穿最重的丧服啊。”——《明世宗实录卷四百六》
最后,皇帝只停了两天朝,给杜氏取了个“荣淑”俩字的谥号,把她葬在了金山。裕王当上皇帝后,立马就告诉礼部,说想给亲妈荣淑康妃换个谥号,还要把坟迁到永陵去。到了隆庆元年,也就是公元1567年正月初十那天,穆宗给他妈上了个长长的尊号,叫“孝恪渊纯慈懿恭顺赞天开圣皇太后”,简单说就是“孝恪皇太后”。
三月十七号那天,孝恪皇太后的棺材被移到了永陵,而她的牌位则被供奉在大内神霄殿里,就是现在的故宫毓庆宫以前的地方。到了万历三年的三月,神宗朱翊钧下令,把祖母的牌位也移到永陵去,还给她加了个特别尊贵的谥号,叫做“孝恪渊纯慈懿恭顺赞天开圣皇后”,大家一般都叫她“孝恪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