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5年深秋,一艘朱印船悄然停靠长崎港。商贾们搬运丝绸瓷器的间隙,德川幕府的情报官已从水手口中获知:南京弘光政权倾覆,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当朝鲜使臣还在猜测明朝残存疆域时,江户城内的老中们早已对着地图标注:“明廷余脉,仅存闽、粤、桂三地。”
德川家光执掌的日本,虽施行锁国令,却通过唐船贸易构建起精密情报网。他们清楚看到八旗铁骑席卷中原的势头——多铎破扬州十日屠城,清军先锋已抵钱塘江北岸。面对南明使臣涕泪俱下的求援,幕府将军在江户城天守阁远眺西海,心中算盘拨得清脆:九州岛津氏、长州毛利氏等外样大名本就尾大不掉,若远征败北,西南强藩借机坐大,德川天下恐将动摇。
宽永二十一年(1644年)冬,江户城大广间炭火正旺。御三家之首纪州藩主德川赖宣拍案定调:“纵使出兵得胜,所得不过焦土;倘若兵败,则招清虏世仇!”这位曾参与大阪之役的宿将,深知跨海远征的凶险。当年丰臣秀吉二十万大军征朝,最终落得“道尸千里,海波染赤”的惨状,德川家正是借此契机崛起。
满座大名闻言颔首:派混合军团渡海,既要协调各藩兵力,又需筹备百万石粮草。且不论战胜后如何瓜分利益,单是九州的岛津氏若借机掌控海运命脉,就足以令幕府寝食难安。更微妙的是,郑成功母系出自平户藩田川氏,与其暗通款曲既能维系贸易线,又不至与清廷彻底撕破脸面。
1658年郑成功北伐前夕,其胞弟田川七左卫门再度携求援信抵达长崎。此番德川幕府虽未派兵,却默许商人向国姓爷输送火药、刀剑。这种暧昧态度背后,藏着精明的政治考量:郑氏舰队控制着中日贸易咽喉,其日本血统更让双方保持特殊联系。但当郑成功提出借兵计划时,幕府仍以“神国不宜轻启边衅”为由婉拒。
德川家光的决策,实为三代将军治国理念的延续——锁国体制下的日本,正致力于镇压天主教徒、整顿参觐交代制度。与其冒险介入大陆战事,不如坐观明清鹬蚌相争。当1674年三藩之乱再起时,江户城依旧选择紧闭国门,这份贯穿半个世纪的冷静,或许正是吸取了丰臣秀吉征朝败亡的教训:跨海争霸的野心,终将动摇国本。
历史没有假设,但值得玩味的是:倘若当年日本真派兵援明,东亚格局或将彻底改写。而德川幕府的选择,让17世纪的日本得以避开大陆烽烟,在锁国的茧房中酝酿出独特的江户文明。
德川家光(日语:とくがわ いえみつ;罗马音:Tokugawa Iemitsu;1604年8月12日-1651年6月8日),日本江户幕府第三代将军。二代将军德川秀忠长子,母亲为崇源院。 家光有一位异母兄长,名叫长松丸,但是夭折。同母弟德川忠长(骏河大纳言),同母的姐姐有千姬、珠姬(子子姬)、胜姬、初姬,同母的妹妹和姬(和子,幼名松姬,后水尾天皇的中宫东福门院)。异母弟保科正之(侧室阿静之方所生),乳名竹千代。 乳母是春日局,乳弟兄是稻叶正胜和稻叶正吉(春日局所生的兄弟)。 正室是关白鹰司信房的女儿鹰司孝子,侧室约八人。 在德川幕府十五代将军里头,是正室所生的将军,虽然说共有初代家康、三代家光以及末代庆喜等三名,但这几位当中,真正由已经担任将军的父亲与正室(御台所)所生下的嗣子,只有德川家光一位而已。
扯壁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