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鉴洪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木棉花开了,紫荆花开了,一片嫣红迎接艳阳天。
三月某天,我穿过村中逼仄的小巷寻找村民传说中的文林第。走进深巷寻找文林第
文林第在广州土华村人都知道确有此处,如果再问一声文林第的情况就很少人知道一,二,今天就给你娓娓道来:
文林第座落土华东华左七巷一号深巷里,是一幢小三进的明清時期建筑。大青砖,椽木架,红米石条基础砌成。从支离破碎的窗户间隙往里看,空空荡荡无一物,几根大木柱子顶着横樑。房屋砖木结构,瓦顶已穿烂透光,后墙已长满杂草,看到十分悲怆。为了防止有人不经意或是小孩误入玩耍酿成不必要意外,已门卡木条把大门钉紧封闭以策安全。
文林第60,70年代曾辉煌过,公社化時期为了解放村中妇女劳动力,改造成为村中托儿所,幼儿园。后因地方浅窄容不下全村婴,幼儿而另择地方,再后留给第三生产队用作队址堆放农具,化肥,种子,农药的地方。历经数百年沧桑岁月年久失修而被迫放弃使用至今。怎么也无法想象這里曾经有过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往事。
文林第也是一间古祠堂
祠堂是族人的公共场所,是族人必到之处,是姓氏族人的"根"。昔日祠堂是乡村基层社会自治的场所,现在是村民们常在那里唱粤曲,娱乐休闲的地方。村民们只要交少量费用给祠堂就能提供场地给族人作婚宴,寿宴,滿月酒席的公用场地,既方便村民又能使村民有一种归属感,根的感受。村中大街小巷古旧村屋有着烟火味,村中一砖一瓦是千百年来堆砌成为完整的古村落,让人们遐想。我拜访了村中80多岁梁细汝叔。他是地道的土华村人又是文林第的族人,他个子不高,精神矍铄,记忆清晰,言语流畅。刚見他老人家热情招呼又是让坐又是斟茶,十分热情。说明来意,他略加思量片刻话盒子打开。
他说:文林第其实也是一间古祠堂。是梁氏大宗祠下的一个族群祠堂,属"景"字辈祠,约450年历史的建筑。!
文林第又是什么意思?我轻声问道,
细汝叔慢慢的端起茶盅呷了一口润润嗓子接着说:
他从老一辈族人那里听说,文林第应该是属景字辈的祠堂叫"景浩"。而景浩后儿子考取功名后而又末有安排赴任,用现在的话语说就是"候补"意思,他回到家乡等候就干脆把祠堂名称改为文林第。用来纪录,招揽考取功名而又末及时委派赴任的文人落脚点,聚会,久而久之,文林第名称就叫惯了反而這个景字辈的祠堂名却给村民淡忘了。
临别,细汝叔悄悄的给我说了一个秘密:文林第三个字的石刻在那个非常時期聪明的族人用灰沙水泥封存保留下来。待有朝一日重建文林第就可以重新展现人们眼前。
往事越百年,虽历经沧海桑历史只会沉寂但不会湮灭。每条古村,每条古巷,每间古祠堂都会有着一个美丽的故事,只要不断探索,把口口相传的人和事整理纪录下来,会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留待人们去发掘发扬光大……
夜幕降临,万家灯光,各家各户传来欢声笑语,悠然乡音寄乡情……
责任编辑:何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