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没她,去“祸害”人间了!
要说这过年啊,少了谁都觉得少了点味儿。
但要问少了谁最不习惯?
不少人肯定脱口而出:蔡明!
这都多少年了,除夕夜就等着她那一口脆生生的夹子音,没成想,2024年春晚,愣是没见着人影儿。
你说奇不奇怪?
春晚没她,她干嘛去了?
难不成真退休回家带孙子了?
那可真不是“菜菜子”的风格!
最近俩月,网上可没少见她。
先是跟老闺蜜倪萍上了《再见爱人》,那嘴皮子,怼得嘉宾直冒汗,网友直呼“人间真实”!
紧接着,又空降papi酱直播间,卖起了货,那架势,比专业主播还专业!
完事儿,又跟几个老姐姐、小弟弟上了个旅游节目《一路繁花》,金句那叫一个接一个,听得人乐呵又涨知识。
要我说,这蔡明啊,离开春晚,反而更“放飞自我”了!
以前在春晚舞台上,还得顾及形象,注意尺度。
现在可好,想说啥说啥,想干啥干啥,活脱脱一个“老顽童”。
难怪有人说,蔡明这是“祸害”人间来了!
喜剧女王,靠啥“硬刚”?
有人说了,蔡明都60多岁的人了,咋还这么有活力?
这劲头,比年轻人都足!
要我说,这蔡明的“硬刚”,还真不是一天两天练成的。
人家可是从小就“赢”在起跑线上。
出生在北京一个高知家庭,老爸是大学教授,老妈是主任医师。
从小就是文艺骨干,唱歌跳舞样样精通,还进过中央电视台的银河少年合唱团。
小学四年级,北影厂的导演就上门挑演员,愣是把她给钦点成了电影《海霞》里的“小海霞”。
你以为这就完了?
人家蔡明可没满足于当个童星。
三年后,就进了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成了当时厂里年龄最小的演员。
没啥经验,那就苦练基本功,硬是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被保送进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1980年,蔡明又在电影《戴手铐的旅客》里反串了一把“假小子”魏小明,那叫一个生动!
那时候,北影厂的厂长汪洋还想把她培养成第二个谢芳,专门演苦情戏。
谁知道,半路杀出个陈佩斯!
1990年,陈佩斯邀请蔡明参演小品《普拉尼特的长发》,蔡明在排练的时候,那是点子一个接一个,把陈佩斯都给震住了,直劝她去演小品。
这一演,就演出了个“小品女王”!
从1991年开始,蔡明在春晚舞台上一站就是28年,演过小保姆、洋媳妇、追星族、售楼小姐、机器人……那角色,是换了一个又一个,但不变的,是她那逗乐观众的本事。
这28年里,蔡明可没少吃苦。
为了台上那十几分钟,得没日没夜地改稿、彩排,少说也得改个四五十遍,多的时候,得改八十多遍!
就说1996年的《机器人趣话》,为了保持身材,蔡明愣是两个月没吃一粒米,只啃黄瓜、西红柿,把腰围饿到了一尺六。
结果,直播那天,在箱子里蹲了半个多小时,差点没晕过去。
蔡明“转型”,图啥?
要说蔡明这“转型”,还真不是一时兴起。
人家早就开始“试水”了!
早在2000年,蔡明就在《我爱我家》里客串了一把。
后来,又在《闲人马大姐》里挑起了大梁,演了个热心肠的退休女工。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蔡明还特意增肥了20多斤,每天穿着厚厚的衣服,在北京的三伏天里“瞎折腾”。
结果,这部剧一播出,就火得一塌糊涂,蔡明也成了“老百姓最喜爱的影视明星”。
2013年,蔡明又和潘长江搭档,在春晚小品《想跳就跳》里演了个“毒舌老太太”,那机关枪式的“怼人”方式,让观众直呼过瘾。
为了增强节目的趣味性,蔡明还专门学了几个月腹语,在台上“给娃娃配音”。
2020年初,蔡明的小品被春晚节目组“毙”了,紧接着,老爸和外甥女又相继去世,这对蔡明来说,打击可不小。
但人家可没被打倒,立马注册了个人账号,做起了情景短剧,分享和家人逗趣的日常。
后来,又跑去B站当起了虚拟主播“菜菜子Nanako”,跟年轻人玩到了一块。
要问她图啥?
人家说了,是想“陪伴在大家身边”。
“毒舌”蔡明,也有今天?
要说蔡明这辈子,也算是“风光无限”了。
但谁的人生能一帆风顺呢?
在蔡明之前,赵丽蓉、高秀敏、宋丹丹,那都是响当当的小品女演员。
蔡明跟她们比起来,总感觉差了那么点意思。
有人说她表演太“闹腾”,有人说她只会“装嫩”,还有人说她“江郎才尽”。
对蔡明来说,这些评价,她都听在耳朵里,记在心里。
但她可没被打垮,反而越挫越勇,不断地尝试新的东西。
在《笑声传奇》上,她一会儿穿粉红蕾丝装,一会儿穿性感猫咪装,一会儿又穿复古绣花旗袍,把不同时代的女人演了个遍。
参加《声临其境》,她既能还原《骆驼祥子》里的虎妞,又能无缝切换到《白雪公主》里阴狠的巫婆。
到了惊悚犯罪片《默杀》中,她又努力撕下“谐星”标签,呈现给观众多面的发挥。
有人说,蔡明这是“不服老”,非要“折腾”到死。
但我觉得,这恰恰是蔡明最可贵的地方。
人家都60多岁了,还能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尝试新的挑战,这才是真正的“活到老,学到老”!
其实,蔡明最难放下的,是和时代、和观众之间的默契交汇。
过去,她的作品关注留学热、国足、广场舞等议题,现在,她则通过个人IP的经营,把自己投射到更复杂抽象的生活情境中,体味他人的快乐与烦恼。
有人说,蔡明“转型”是为了“圈钱”,有人说她是“晚节不保”。
但我觉得,这些评价都太片面了。
蔡明“转型”,是为了更好地和这个时代“对话”,是为了更好地和观众“交流”,更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
就像她在《吐槽大会》上自嘲的那样:“一直想紧跟着年轻人的脚步,就怕自己落伍。
但是这些年,我在跟随潮流的路上,一步一个跟头,摔得是啪叽啪叽的。
”
但即便摔得再惨,她也依然笑着站起来,继续往前走。
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所以,别再说蔡明“老了”,“过气了”。
人家只是换了个地方,继续“发光发热”去了!
而且,我相信,她一定会越活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