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想打贸易战,中国奉陪到底。
在中方连续实施两轮反制措施后,美国企业原以为仅是“轻微惩戒”,增加一些关税而已,却没想到中国真的敢采取零进口策略,开始商业脱钩行动。
老美40天内未接获任何天然气订单,究竟为何沦落至此?在这新一轮的博弈中,谁又将成为赢家呢?

白宫现在就像个输急眼的庄家,手里能打的牌越打越少,加关税这招从2018年玩到2025年,不但没吓住中国,反而让自家企业先扛不住了,福特、通用生产线卡壳,波音飞机堆满停机坪,粮商巨头ADM股价跳水,连五角大楼的军工订单都因为稀土管制岌岌可危。
最打脸的是所谓“盟友”全在背后捅刀,加拿大对着美国商品加税25%,欧盟忙着搞防务自主,连日本车企都把生产线撤出美国,这哪是围堵中国,分明是把自己玩成了孤家寡人。
说到底,美国这套“关税恐吓”的老剧本,在全球化深度绑定的今天,早就成了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七伤拳。

最近的贸易战背后,其实是特朗普为了给自己在中期选举前造势,得让选民看见他“对华强硬”的人设不能崩,农业州、铁锈带的选票全靠这个撑着;
再来便是想逼中国在科技竞争、台海问题上让步,毕竟半导体、电动汽车这些高附加值产业动了美国蛋糕;
最后玩产业链重组的老把戏,指望加税能把制造业逼回美国本土,顺便拉加拿大、墨西哥当盟友围堵中国,结果人家反手就跟着加税,直接打脸。

美国决策层的心理就跟赌徒差不多,总觉得手里筹码多能唬住人,他们盘算着中国会像以前那样“打打太极”,最多对等加税意思意思,没想到这次踢到铁板,中国上来就是五连招:关税翻倍到15%、精准制裁实体清单、掐断稀土供应链、到WTO告状、还拿农业开刀专打共和党票仓。
更绝的是液化天然气零进口这招,直接把美国页岩气产业晾在沙滩上,气得得州农场主对着镜头骂街,仓库里玉米堆成山卖不出去,每吨比中国市场便宜1.2美元都没人接盘。
这时候美国才反应过来,中国早摸透了他们的七寸,从大豆到半导体,从关税到技术管制,招招都打在市场经济软肋上。

美国这次在贸易战里踢到铁板,表面上看起来是天然气订单突然断供,实际上是中国反制工具箱里的"精准手术刀"开始发威了。
美企原本以为中方的关税反制只是象征性警告,没想到这次直接动真格搞零进口,背后藏着三重杀招。
先说天然气断供这事儿,直接导火索是中国在第二轮反制里对美液化天然气(LNG)直接加征15%关税,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美国天然气本来靠着页岩气革命成本降下来了,但加上这15%关税,价格优势瞬间被俄罗斯、澳大利亚的供货商碾压。
更要命的是中国手里捏着全球最大LNG进口市场,中国早就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2024年从美国进口的天然气只占总量的5.4%,俄罗斯管道气、卡塔尔海运LNG、再加上自家产量涨了3.7%,分分钟就能把美国缺口补上。
反观美国那边,路易斯安那州的LNG码头工人还在吭哧吭哧干活,结果生产出来的天然气只能转手倒卖给欧洲,但欧洲市场早就被俄乌冲突搞出来的能源危机填饱了,根本吃不下这么多货。

深层原因其实是美国自己把路走绝了,从3月初宣布加征10%关税开始,中国就摆明态度不惯着,你加税我翻倍,你搞实体清单我直接断供稀土。
美国企业现在尝到苦果,像福特、通用这些车企因为零部件关税暴涨,生产线都快转不动了,更别说波音飞机这种对华销售占三成的大户,现在仓库里堆满卖不出去的飞机。
这场博弈到现在,输赢已经很明显,美国资本市场先扛不住,道琼斯指数单日暴跌670点,半导体板块一周蒸发4万亿,华尔街精英们现在看中国发反制公告就跟看恐怖片似的。

中国这边虽然也有压力,但反制措施专挑美国七寸打:农产品打击共和党票仓,科技制裁掐住硅谷命脉,能源断供直接动摇页岩气产业根基。
更绝的是中方还留了后手,稀土管制这张王牌到现在都没亮,随时能让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企业断粮。
说到底,美国现在就像赌桌上输急眼的赌徒,手里只剩关税这张牌反复打。但中国早就看穿这套把戏,从WTO诉讼到不可靠实体清单,从关税反击到供应链重组,招招都打在市场经济规律的要害上。

现在全球供应链都在加速"去美国化",欧盟忙着建防务基金,墨西哥、加拿大反手就对美国商品加税,连日本车企都在把生产线撤出美国。这场贸易战打到这个份上,谁才是真正赢家,看看各国用脚投票的方向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