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冬,战火纷飞的桂林。一位年轻的湖南姑娘怀揣梦想,踏入了这座陌生的城市。她不知道,命运正悄悄为她安排了一场跨越28岁的爱情。这个姑娘就是廖静文,而等待她的,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巨匠徐悲鸿。

抗日战争如火如荼,文化界人士纷纷投身抗日宣传。年轻的廖静文跟随文工团来到桂林,进行抗日宣传演出。与此著名画家徐悲鸿也在此地主持中国美术学院的筹备工作。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人,却因一则招聘启事而产生了交集。
当时的徐悲鸿已是声名显赫的艺术家,而廖静文不过是个刚高中毕业的普通姑娘。谁能想到年龄差距如此悬殊的组合,竟会擦出爱情的火花?
【事情起因】机缘巧合:一纸招聘令引发的命运转折
廖静文在报纸上看到中国美术学院筹备处招聘图书管理员的消息,心想这或许是个不错的机会。她满怀希望地参加了笔试,却在看到众多竞争者时信心大减。
笔试那天,廖静文差点就要放弃。但当她看到一位头发斑白的长者在黑板上写下试题时,鬼使神差地留了下来。这个决定,成为了她人生的转折点。
没想到,廖静文不仅通过了笔试,还以满分的成绩脱颖而出。更让她意想不到的是,面试官竟是那位写试题的长者徐悲鸿本人。

面试中,廖静文的表现给徐悲鸿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坦言自己渴望为国家做出贡献,这份单纯的爱国之心打动了徐悲鸿。最终,廖静文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这份工作。
年龄鸿沟:爱情萌芽中的阻碍与挣扎随着朝夕相处,徐悲鸿和廖静文渐生情愫。28岁的年龄差距成为横亘在他们之间的一道鸿沟。徐悲鸿曾感叹:"如果时间能如人意,我再少十年,你再大十岁该多好。"

这段感情面临的不仅是年龄的障碍,还有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廖静文的家人极力反对,认为这段关系不妥当。廖静文一度想要放弃学业,默默陪伴在徐悲鸿身边。但徐悲鸿却坚持要她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
两人的感情经历了重重考验。廖静文曾患上恶性疟疾,是徐悲鸿悉心照料;徐悲鸿患肾病和高血压病危时,廖静文也寸步不离。这些患难与共的经历,让他们的感情愈发深厚。

面对家人的反对,廖静文决定亲自回贵阳说服父亲和姐姐。这一举动既展现了她对徐悲鸿的深情,也体现了她勇于面对困难的决心。
徐悲鸿亲自为廖静文买了去贵阳的长途汽车票,送她踏上说服家人的征程。这个细节虽小,却饱含深情,显示出徐悲鸿对这段感情的重视和支持。
在贵阳,廖静文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向家人和盘托出。她的真诚打动了家人,但姐姐仍坚持要亲自与徐悲鸿见面。这次会面成为了决定两人命运的关键时刻。

徐悲鸿以其真挚的态度和对廖静文的承诺,最终赢得了廖家人的认可。这一过程充满了戏剧性,既有家庭伦理的考量,又有爱情的坚贞不渝。
最终,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徐悲鸿和廖静文在贵阳举行了简朴而庄重的订婚仪式。这个时刻,不仅是两个相爱之人的结合,更是艺术与青春、才华与热情的交融。

徐悲鸿和廖静文的爱情故事,远不止于一段跨越年龄的浪漫。它是战火纷飞年代里的一抹亮色,是艺术与生活交织的绝佳范例。
这段感情见证了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徐悲鸿将自己的艺术理想和对祖国的热爱,传递给了年轻的廖静文。而廖静文的青春活力,则为徐悲鸿的艺术创作注入了新的生机。

他们告诉我们,真挚的感情可以跨越年龄、身份的界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爱情成为了支撑他们前行的力量。这段感情不仅丰富了他们的人生,也为中国现代艺术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