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淸复明19年被擒,刽子手请他坐下受刑,乾隆:忠烈之士

小遇说历史 2024-03-24 16:41:35

明末清初,是一个动荡不安、英雄辈出的时代。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历史节点上,有一位英雄,以他的坚韧不拔和忠贞不渝,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他就是张煌言,一位为复明大业孤军奋战十九年的忠烈之士。

一、英雄出少年:张煌言的早年经历与投笔从戎

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自幼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怀揣着经世济民的远大志向。然而,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满清铁骑屡次侵犯边疆。天启四年(1624年),年仅七岁的张煌言,随父迁居鄮县栎社乡(今鄞州区石碶街道)。面对家国的沦丧和民族的危亡,他深感愤懑与忧虑。

崇祯年间,张煌言考取诸生。本应沿着仕途之路稳步前行,然而,他目睹了明朝政治的腐败和民生的疾苦,决心投笔从戎,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明朝灭亡。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震撼了张煌言的心灵。他深知,要想拯救国家和民族于危亡之中,必须依靠武力。于是,他毅然加入了抗清复明的行列。

二、孤军奋战:张煌言的抗清历程与坚定信仰

张煌言投身抗清事业后,很快便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他带领明军余部,在江东地区与清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他的军队虽然人数不多,但士气高昂,战斗力极强。在他的带领下,明军收复了多处失地,给清军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大举南下,浙东地区陷入混乱。张煌言趁机起兵抗清,与钱肃乐等人共同策划了多次反击行动。他们转战浙东各地,屡建战功。然而,由于兵力悬殊和内部矛盾重重,张煌言的抗清之路充满了艰难险阻。

为了寻求更强大的盟友和支持者,张煌言多次前往福建与郑成功会师。他们共同商讨北伐大计,策划了多次针对清军的联合行动。虽然这些行动最终都未能成功实现复明大业的目标,但张煌言的英勇事迹和坚定信仰,却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在长达十九年的抗清斗争中,张煌言经历了无数的生死考验和艰难险阻。他多次被清军围追堵截,身陷险境;他也曾因为内部纷争和叛徒出卖,而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但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他都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他始终坚信: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不能放弃抗清复明的斗争。

三、英雄末路:张煌言被擒与慷慨就义

康熙三年(1664年),随着清军的不断围剿和明军内部的分裂加剧,张煌言的处境越来越艰难。最终,在清军的围攻下,张煌言不幸被擒于南田悬岙岛(今浙江象山县南)。

被擒后,张煌言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立场。他宁愿死,也不愿背叛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当清军将领劝他投降时,他斩钉截铁地回答:“吾宁死不屈!”展现出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据《鄞县志》记载,在被押解至宁波时,张煌言曾对身边的人说:“我此行若不死,则必复返故土;若死,则吾之忠魂亦当守护此土。”其言辞之间,流露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

乾隆皇帝得知张煌言被擒的消息后,对他的忠烈精神表示了敬意。他下令将张煌言押解至京城,并亲自审问。在审问过程中,乾隆皇帝对张煌言的才华和忠诚深感钦佩,赐给他轿子赴刑的贵宾级待遇,并称赞他为“忠烈之士”。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乾隆皇帝对张煌言的敬重,也彰显了他对忠烈之士的推崇。

最终,张煌言在京城被处决,年仅四十五岁。他临刑前神色不变,慷慨就义,展现出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乾隆皇帝闻讯后,感叹不已,赐谥“忠烈”,以表彰他的忠贞和英勇,并命人将其尸骸运回故乡安葬。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