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山上这种野生菌,以前见到用脚踩,如今知道其价值,太可惜了
传说古时候,有一财主家请了一个长工,名叫马勃,有一天,马勃和几个孩子上山砍柴,其中有一个小孩子的小腿被树枝划破了,流血不止,大家正惊慌失措之时,马勃却镇定地叫这小孩用手把伤口按住,然后,他到山中转了几圈,找来一个灰褐色的灰包,将灰包里面的粉状物往伤口上一倒,血即止,并用布包扎好,几天过后,伤口痊愈。
人们问马勃:“你小小年纪,怎么知道那东西可以止血?谁教你的?”马勃卷起裤腿露出一道伤疤,说道:“你们看,这就是大灰包治好的。”于是,这灰包能止血的功效很快就传开了,日子一久,马勃便成了灰包的名字,后来人们就把这灰包叫成了“马勃”。
在原始社会,人类就有了简单的医疗活动,人们经过长期的积累丰富了药物知识。这些知识依靠口耳相传,在师承口授中,不仅单一传授药物性能,往往连同药物发现的过程和有关经历也一并讲述出来,甚至通过艺术想象和虚构,加入一些引人入胜的情节,这样长期流传和不断丰富的结果,形成了传说故事。
从药物学的角度来讲,中药传说显然不能当作实际应用的药典,但是,这些传说故事在解释各种特定药物的药性及其如何被人们发现的过程时,往往是符合一定的客观规律的,自有了文字,便被逐渐记录下来,于是就出现了医药书籍。
马勃是一味常用中药,有良好的止血效果。记得几年前,有一次跟几个朋进山摘野果,一同行不小心摔了一跤,下巴碰破了一个大口子,血流不止,当时大家也没有随身带什么止血药,如果下山找诊所路途又很遥远,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情急之下,刚好在路边看到了一个成熟了的马勃,心喜万分,于是取了点马勃里面的孢子粉糊到流血的伤口,流血以可见的速度迅速止住,剩余的马勃给他带上回家再用,一周伤口痊愈,不留疤痕。如今这已是记忆中的一个故事了。
说了这么多,马勃到底是个啥呢?中药名马勃,又称马粪包、马屁泡、牛屎菇等,有的地方叫药包子,为灰包科真菌脱皮马勃的干燥子实体,幼嫩的时候是球形的,成熟后干燥化为灰褐色的灰包,里面就像干燥的粉剂,在农村特别是山区习惯用它作外伤止血药。
以前的采药人,在马勃成熟的时节,总在腰间挂一大口葫芦,在采药时碰到成熟的马勃,就将马勃粉挤入葫芦里备用。用马勃粉止血功效显著,对于一般小伤口,清创后直接用马勃粉敷患处即好,不用包扎。由于易取易用,深受欢迎。
除此之外,新鲜马勃鲜美可食,嫩时色白,圆球形,烹制佳肴鲜美可口,嫩如豆腐。老时的马勃则灰褐色而虚软,外部略有韧性的表皮,顶部出现小孔,弹之有粉尘飞出,内部如海绵,黄褐色,这时的马勃仅供药用了。
马勃的药用早在《名医别录》中就有记载:它性平,味辛,有清肺、利喉、消肿止血、解毒等功效。著名医家张锡纯说过马勃能够燥湿,以疗湿疮要药,因成熟的马勃就像干燥的粉剂,陶弘景也说,马勃敷诸疮甚良。可见马勃菌不仅是山珍美味,还是治病良药。这东西,农村山上很常见,外伤出血,敷上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