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中方在手,胃病烦恼全溜走!

白桃养生 2025-02-17 10:15:38

胃病,这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患,其内在属性复杂多变,或脾胃虚寒,或胃火亢盛,或湿热蕴胃,或肝气犯胃,每一类型皆有其独特的症状群,而“痛、胀、酸、嗳、苔”这些细微的身体反应,正是我们辨识其性质的关键线索。

观察舌苔,犹如窥探胃之镜像。舌苔薄白,多为脾胃虚寒之兆,乃阳气不足,寒湿内生所致;若舌苔黄腻,则可能是胃火旺盛或湿热内蕴,火热之邪熏蒸于舌,故见黄苔,湿邪困阻,则苔腻不化。此皆为胃之病变在舌象上的反映。

再论胃部疼痛,其性质亦能揭示胃病之真相。隐隐作痛,喜温喜按,多为虚寒之痛,乃阳气虚衰,不能温煦所致;疼痛拒按,灼热感明显,则是胃火之象,火热之邪灼伤胃络,故痛而拒按。此痛之寒热,皆由胃之阴阳失衡所致。

胃胀之时,是否伴有嗳气酸腐,亦是区分胃病性质之关键。嗳气酸臭,多为食积胃热,食物不化,腐败生酸,胃气上逆;而嗳气频作但无味,或伴有胃部冷痛,则倾向于脾胃虚寒,阳气不足,胃气失和,故嗳气频作。

通过细致观察与自我感受,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胃病的性质,进而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案。脾胃虚寒者,治疗宜温中散寒,健脾和胃,选用温暖脾胃之药物,以温补阳气,散寒止痛。

胃火亢盛者,则需清热泻火,和胃止痛,药物选择应偏向寒凉清热之品,以清泻胃火,止痛和胃。

湿热蕴胃者,需清热利湿,和胃行气,以清热化湿,行气和胃。

肝气犯胃者,则需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以疏肝解郁,和胃止痛。

然而,胃病之治,非仅止于脾胃。崇文中方大阴阳理论能量学说告诉我们,大阴阳强调的是能量的强弱,如果某个器官出现问题(小阴阳出问题了),那一定是大阴阳出问题了。胃病之生,亦与大阴阳之能量失衡有关。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为命门之火所居。若肾之能量不足,命门火衰,则脾胃失于温煦,运化无力,胃病由此而生。

浮阳所到之处,烘烤体内津液,导致身体出现问题。胃病之热证、燥证,皆因浮阳所扰。故治胃病者,必从大阴阳之视角出发,调补肾之能量,使肾之精气充沛,命门火旺。如此,则脾胃得温煦,运化有力,胃病自除。同时,肝肾同补,生精生血,使精化气,气化精循环正常,身体方能恢复健康。

总之,胃病之辨治,需从细微处入手,观察舌苔、疼痛性质、胃胀伴症等,以初步判断胃病性质。然治病求本,更需从大阴阳之视角出发,调补肾之能量,引火归元,使脾胃得健,身体方能安康。此乃中医之智慧,亦乃崇文中方之魅力所在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