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老家,那个盼望着早日离开,却又回不去的故乡,住着七十多岁的阿婆。她那间小屋,旧家具擦得发亮,墙上糊的报纸都泛了黄。屋里最显眼的,得数那个摆在床头、被阿婆摩挲得包了浆的木匣子。打开来,满满当当全是相册,那些照片,就像一把把钥匙,轻轻一转,就能打开岁月的大门。
阿婆常念叨,刚包产到户那会,日子虽苦,可心里甜。有张照片里,年轻的她穿着粗布衣裳,站在自家责任田边,风一吹,头发有点乱,可笑容灿烂得能把人的心都给暖化了,身旁的秧苗绿油油的,那是新生活冒尖的希望。还有除夕夜的照片,昏黄的灯光下,一家人挤在小饭桌前,桌上是热气腾腾的饺子,虽然没啥山珍海味,可每个人脸上都泛着红光,眼睛里亮晶晶的,满是知足。阿婆没事儿就爱翻翻这些照片,那些磨得卷边的相纸,藏着她一辈子的酸甜苦辣,是她一步一个脚印走过的日子,真实得就像老街的石板路,坑洼不平,却踏实。
那些纪录片的导演们,更是铁了心要把生活的真相、美好的本真挖出来。拍大山深处民俗的,跟着老乡翻山越岭,羊肠小道一走就是几个月,就为录下古老祭典里的虔诚,让外界瞅瞅传承千年的文化“活化石”;聚焦小人物的,和街头擦鞋匠、夜市摆摊人唠上好几天,拍出他们在城市夹缝里的挣扎与梦想。有回拍老手艺人做竹编,从砍竹子、破篾条,到编出精巧玩意儿,全程跟拍。片子一播,大伙惊了,这快失传的手艺这么绝,老手艺人的坚守这么动人,订单、关注潮水般涌来,给手艺续上了口气。这些影像,是时代的相册,是咱老百姓生活的“史记”,一页页翻过,先辈咋活、咱咋来的,明明白白,这股子真实劲儿,能带着咱的精气神,一代一代往下传。
镜头里,摊主大叔厚茧的手利落地翻着煎饼,一勺面糊下去,“嗞啦”一声,香味直往人鼻子里钻,大叔抬头那瞬间,额头上的汗珠、被烟火熏红的眼睛,透着生活的韧劲。华灯初上,广场上音乐一起,阿强又忙着捕捉那群跳舞的大爷大妈。大红大绿的扇子开合挥舞,音箱震得地面都跟着颤悠,老人们脸上的皱纹都跟着乐呵起来,活力满满。阿强把这些照片往网上一传,点赞、评论呼呼地来。有人说:“瞅见这照片,才想起被工作埋了的生活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