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以为,贺子珍后半生一直生活在南方,其实她还去过青岛。
贺子珍在南昌住了4年,于1963年回到上海,当时贺敏学已经转业到福建担任副省长,贺子珍一个人住在上海湖南路262号的花园房里,有时候也去福州住几天。
李敏这边,孔从洲工作变动后,也从沈阳搬到了南京,南京和上海很近,贺子珍和女儿、亲家见面也就更方便了。1963年底,孔从洲让女儿孔淑静把孔继宁送到外婆身边,这给贺子珍带来了无限欢乐。
李敏一家
1.除了李敏,贺子珍还有一个女儿
除了李敏,说起来贺子珍的另一个女儿,很多人想到了毛金花,其实贺子珍还有一个女儿。
遵义会议后, 红军移师北上,在毛主席的指挥下,部队采取高度灵活的战术,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取得一个个伟大的胜利,但是在贺子珍这边,情况不容乐观。
1935年2月,红军在贵州境内和敌人周旋,贺子珍已经接近临产,实在是走不动了,特殊连队连长侯政看见贺子珍脸色难看,呼吸急促。他意识到不妙,马上说:“快停下,贺大姐快上了,马上去搞一副担架来!”
但是贺子珍倔强地说:“不用担架,我还能走!”
但是侯连长为了她的生命负责,还是坚持让贺子珍躺在担架上,不久,队伍就走到了贵州白苗村附近,不料后面部队和敌人遭遇了,侯连长一边指挥警卫员战斗,一边嘱咐连队快点走。
但是就在这时候,贺子珍的肚子突然剧烈疼痛,随行的人看出来了,这是要临产了!
但是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哪里有适合生孩子的地方呢,只有不远处山腰下一个草棚子,大家赶紧把贺子珍抬进去,发现里面有一个热水壶,看来是有人在这里住着。
同志们把贺子珍抬下来,然后去叫了 李治医生,接生的时候男同志们都在外面站岗,不远处还可以听见激烈的战斗声。
突然一个女同志在里面喊着:“生了,生了!”
有女同志记得,那是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孩子,邓颖超还特地给孩子取名“双凤”,(因为当时政治局保卫局局长邓发的爱人不久前也生了个女儿。)
同志们赶紧用水给孩子洗了澡,贺子珍拖着疲惫的身子,看了一眼孩子,眼角流出了辛酸的泪水,因为枪声越来越近,部队必须马上出发了,但是部队规定,不能带着孩子走,万一孩子哭声引来敌人。
贺子珍知道,这个孩子必须留在这里,让老乡照看。
部队走的时候,孩子就孤零零地躺在火炉旁边,因为当时草棚里没有人,大家连一个口头交代也没有,就这样匆匆上路了。
后来侯政回忆说:“董必武先生问我带钱了没有,我从口袋掏出几块大洋,然后他写了个纸条,写道,我们是穷人的军队,生了孩子带不走,拜托你们把她抚养成人,培养成革命的后代!然后把几块大洋放在了孩子枕头底下。”
大概走了一个多小时,有20里地,太阳快下山了,大家终于追上了前面的部队,走近一看,原来是毛主席。
毛主席问董必武,董必武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毛主席,毛主席遗憾地说:“你们不用有歉意,你们处理的很好,我感谢你们。”随后,毛主席握着担架上贺子珍的手,相互鼓励!
后来有人问过贺子珍,后悔吗,贺子珍说:“让孩子去百姓中间吧,如果他想要革命,日后会来找我们的。”
但是革命胜利后,一直没有毛金花和“双凤”的音讯,毕竟战争年代,穷乡僻壤。后来找到了一个叫杨月花的,可能就是毛金花,但一直没有确定。
后来贺子珍的外孙女孔东梅在书中也回忆了这件事,感叹外婆的伟大。
2.母女情深
红军长征到了陕北后,新的历史选择出现了,毛主席的工作更加繁忙。此时的贺子珍,也对毛主席提出要求,她说她现在一直就是抄抄写写,很无趣,想换换工作。最后组织上把她调入了经济部长毛泽民那里工作。
但是新的情况又出现了。
1936年冬,贺子珍在陕西保安生了第五个孩子,也就是日后的李敏。当时邓颖超看到孩子如此瘦小,说像个小娇娇,便给孩子取小名“娇娇”。毛主席得知后笑着说:“终于生了,就和母鸡下蛋一样。”
后来毛主席给娇娇正式起名李敏,是取自《论语》中的一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姓李,是因为毛主席在陕北时期化名李德胜。
毛主席十分喜欢这个孩子,所以只要工作之余,毛主席就抱着娇娇请记下,当时合作在学校学习,毛主席工作也忙,便给孩子找了个奶妈照顾,但这影响不了毛主席对孩子的爱。
1937年初,党中央迁到延安,凤凰山的一户居民把空出来的窑洞让给毛主席和合作居住,一共有3间,除了一个卧室,还有个办公室,另外一个是会客厅。
自从贺子珍来到延安,革命形势发展很快,她意识到,自己和毛主席经常吵架,一部分原因就是贺子珍的文化知识不够,很多事不理解,不明白。所以她想去抗大学习。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贺子珍都在学校坚持学习,学马列主义,学军事,学政治,但贺子珍本身身体不好(因为长征时受伤严重),再加上学业繁重,还要照顾娇娇,主要是她发现自己又有了身孕。性格倔强的贺子珍,决定离开延安,一方面去外面可以治病,另一方面可以清净一点。
朱德的夫人康克清极力劝阻,但贺子珍的性格大家都是知道的,没多久,贺子珍就对毛主席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可是毛主席没有同意。这加剧了贺子珍的离开。
大概是这年秋,贺子珍不辞而别,坐上了去苏联的飞机。
这对曾经经历了革命最艰苦十年的夫妻,最后分道扬镳。说起当年的故事,刘英回忆说,她当时住在毛主席家隔壁,确实听到二人经常吵架。但是说起来贺子珍为什么离开,其实原因很多。
除了贺子珍很忙,其实毛主席也很忙,每天还要接受记者的采访,还要撰写文章,这些忙碌加剧了两个人的结果。
贺子珍离开后,在苏联生了孩子,是个男孩,但是因为孩子身体虚弱,不久就夭折了,毛主席担心贺子珍的身体,把李敏送到了苏联陪伴贺子珍。
她们母女俩在苏联呆了近十年时间,于1947年才回国。贺子珍虽然孩子不少,但现在唯一在身边的就是李敏了,她和李敏的母女情更加深厚,对于贺子珍来说,她永远不想和李敏分开。
到北京后,毛主席也十分想念这个女儿,想让李敏去北京生活。贺子珍考虑到北京的教育条件和生活条件,就同意了,便把李敏送到了北京。
但她自己,一个人在南方生活,孤苦伶仃。
毛主席和李敏都是最理解她的,但是事实如此,有心无力。
就这样,贺子珍在南方一个人生活了很多年,随着李敏的慢慢长大,她也明白了妈妈的不易,所以在50年代到60年代,尤其是高中毕业后,李敏去南方的次数越来越多,因为她心疼妈妈。
3.幸福的晚年
1958年李敏和小孔确立恋爱关系,一年后,经过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同意,两个人在北京中南海结婚。
由于当时贺子珍在庐山和毛主席刚刚见了一面,加上无法去参加女儿婚礼,贺子珍大病一场。
刚刚结婚的李敏,放下家庭,马上来到南昌照顾母亲,在南昌待了一个月,一直到贺子珍病情好转,临走的时候,贺子珍交代:“照顾好你爸爸,照顾好小孔,以后不要管我。”
几年后,李敏生下第一个孩子,毛主席给孩子取名孔继宁,意思就是要继承列宁的革命遗志。李敏也从中南海搬了出来,住在北京一个普通的胡同里,毛主席曾嘱咐李敏,让孩子去多陪陪他外婆。
此后李敏的生活十分平静,和普通人无异,她在国防科委院校担任一般干部,孔令华在航空学院任教,遇到节假日,他们就会去沈阳和父母团聚。
贺子珍已经在1962年回到上海,孔从洲工作变动后,就居住在了南京,从南京到上海也不算远,这样李敏回家的时候,就把贺子珍接来,她就有更多的时间陪伴贺子珍了。
1965年,李敏把贺子珍从上海接到青岛,陪伴贺子珍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盛夏。
李敏为了好打理母亲的头发,便给妈妈设计了个发型,将贺子珍的头发剪短,从中间分开,人显得精神多了,年轻了好几岁,直到去世,贺子珍一直保留着这个发型。
当时贺子珍的精神已经恢复正常,身体也不像在庐山和毛主席见面时那样臃肿,现在的她更注重身体,打扮起来,感觉也年轻了好几岁。
青岛天气不错,贺子珍一直穿白色上衣,和亲家在一起,显得十分欣慰。有时候孔从洲主动和贺子珍聊天,还问他对孔令华满意不满意,贺子珍说很好。两个人聊起来毛主席,贺子珍也不会显得那样悲伤,看起来,得多和人交流才好。
但时光匆匆,1972年李敏生了二胎,家里的事情就更多了,她很多时间也是工作和生活一团糟,根本抽不开身。后来索性直接去上海居住,这样也可以顺便照顾贺子珍。
那时候的贺子珍,有两个外孙陪在身边,可以说十分幸福,这是自1949年以来,最幸福的几年。
但另一边,毛主席身体也慢慢不好,贺子珍十分担心。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贺子珍悲痛交加,一直嘱咐李敏去看看。
孔东梅是李敏的女儿,她童年一直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后来还陪着外婆去北京毛主席纪念堂,她十分理解外婆的想法。也正是在贺子珍的教育下,她十分懂事。
80年代,贺子珍的身体已经越来越糟,尤其是一次中风后。李敏和孔令华生活拮据,但还是从百忙之中,抽空去上海看望贺子珍。
1984年贺子珍逝世,她走的安安静静,临终前,一直是李敏陪在身边。
李敏和贺子珍的感情,已经超过了寻常的亲情,在贺子珍的骨灰安置仪式上,李敏哭着送妈妈最后一程。
多少年来,李敏一直思念着妈妈,她时常教育自己的女儿,一定要记着你外婆的嘱咐和教导,做一个合格的毛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