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你有没有觉得时间像是个顽皮的孩子,不停地在我们的生活中跳动?电影就是这样一个魔法器皿,它把时间的变迁和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都雕刻了进去。而这次,在2024年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上,82岁的谢飞导演获颁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电影)的那一刻,全场起立鼓掌的画面令人动容,那些熟悉的面孔——陈凯歌、张艺谋、尹力、李少红,仿佛让人瞬间感受到时光在这里停留了一秒。曾经的师生,如今成为了中国电影的象征,他们的眼中闪烁着泪光,那是属于岁月沉淀下来的情感力量。
从谢飞导演的感言中,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对时间的感慨不仅仅是个人的回顾,更像是一种历史的呼应。1981年,谢飞曾是金鸡奖评选委员会里最年轻的委员,而今天,他站在领奖台上,这一幕仿佛是时光的反转,是历史的一个置换。电影是雕刻时光的艺术,它不仅记录历史,也在不断定义我们该如何看待时间与人心之间的那种微妙的联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华大学的汪晖教授站上了金鸡电影论坛的讲台,发表了题为《消失、重复与置换:加速社会中的中国电影》的演讲。汪晖的名字往往带着一种学术性的神秘色彩,让人有些望而却步,但这次,他谈的却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感受到的东西——加速的社会,以及这种加速如何在电影中被反映出来。也许你觉得这有些抽象,可是,回头看看这几年的生活,我们不正是这样吗?时间变得飞快,一切都在迅速更替。手机、电脑、工作方式,甚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都像在快进中不断变化。电影在这里成了某种减速器,让我们在光影中找到片刻的停顿。
汪晖教授提到加速社会,并指出它其实并不新鲜。从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哈特穆特·罗萨,这个概念贯穿了现代社会的脉络。罗萨甚至称它为时间的集权主义,一种严格管理和控制着我们生活的时间体制。说实话,这些理论确实有点复杂,不过,换个角度想,我们在手机屏幕前忙碌不止,生活在社交媒体的旋涡中,是不是早已被时间的无形力量所控制?
电影《脐带》是汪晖在演讲中提到的一个例子。电影中,蒙古族的老母亲被带到城市与孩子们一起生活,她无法适应城市的生活节奏,最终决定回到草原。草原在她的记忆中是自由的,但现实中的草原也早已分割得不成样子,有了铁丝网和限制。她只能在幻觉中找到过去的生活,这种时间错乱的感觉,或许正是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现代生活时的共同感受。我们努力地跟上变化,但总觉得有什么东西丢失了,回不去了。
汪晖的演讲让我不由得想到另外一些电影,比如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在那个快速消失的小镇,电影记录了人们如何面对故里的消逝,那些拆迁的房屋和流离失所的人们,仿佛在提醒我们,这个时代有太多东西正在加速失去。贾樟柯镜头下的故乡并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家园,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归属,一种时间的连接点。当这些连接被切断,我们在城市中穿梭,心却找不到安放的地方。
而说到时间的压缩,又怎么能不提到《流浪地球》呢?电影用科幻的方式探讨了人类如何在时间和空间的急速变化中寻找生存的意义。这是一种对未来的大胆想象,也是一种对现代科技加速社会的反思。我们习惯于用科技去解决问题,但每一次加速,总会有人被甩出生活的轨道。汪晖在演讲中提到,他的父母就是这样被一步步地排斥出数字化生活的,而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无法回避的现实——科技越进步,人与人的距离反而有时会更远。
看完这些电影和听完这些分析,不由得让人感慨:到底什么是进步?我们每个人都在追赶着时间,可最终能抓住的是什么?汪晖教授在演讲最后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要怎么从加速中走出来?这或许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电影不仅仅是娱乐,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见自己生活的样子,甚至是那些我们不愿意正视的部分。
或许,这就是电影的意义所在吧,它不是给你一个答案,而是带着你去看那些复杂而纠缠不清的真相。谢飞导演在领奖台上那一刻的泪光,让我们看到一种不变的情怀,而汪晖教授的讲台上,那些深邃的思考,则让我们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找到片刻的停驻。我们可以选择继续加速,但也可以选择在某个瞬间停下来,重新审视我们前行的方向。
那么,你又是怎么看待这场关于时间的游戏的呢?是选择让生活更快,还是让心停下来慢慢感受?我想,这或许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但无论如何,电影总会在那里,为我们保留住那些最温柔、最真实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