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人物故事,文末附权威资料来源。
2009年,一个女硕士在厕所自缢身亡,年仅30岁。女子名叫杨元元,是标准的学霸。这么一个光鲜履丽的女子,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呢?背后原因让人心酸不已。
悲惨的童年出生于湖北宜昌一个贫困家庭的杨元元,因为父亲的早逝,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再次雪上加霜。母亲望瑞玲独自照顾杨元元和儿子的重任。
年幼的杨元元也没能逃过重男轻女的命运,小小年纪的她,也要共同承担养家的职责。但对这一切,杨元元都默默承受,她内心深处有着一个崇高的志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律师。
正是这一志向的鞭策,让杨元元在逆境中成长,考上了武汉大学。
当杨元元以为,自己终于有机会实现理想的时候,母亲的一番举动,让她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她所选的专业被母亲私自更改成了经济学,理由是对找工作有帮助。
尽管杨元元满是委屈,但拗不过母亲的决断,只能无奈接受。
因为家境贫寒,进到大学的杨元元,生活丝毫没有得到改善。她只能依靠勤工俭学来勉强维持学业。更让人不解的是,已经有工作和工资的母亲,仍不停问杨元元索取生活费。
不但如此,弟弟的学费母亲也要杨元元承担,如此重压之下,杨元元几乎崩溃到了极点。她渴望逃离母亲的束缚,又难逃家庭的责任。
而且,对于未来,杨元元没有任何一点期盼,只有无尽的迷茫。专业是母亲强制给自己选择的,她原本的梦想已经没办法实现,而在新专业这一领域上,她也没有信心,能够做出一番成就。
同时,一边是学业,一边家庭,杨元元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平衡点,把这两者同时兼顾。杨元元的迷茫,因为另一件事情的发生,没有持续多久,
母亲再一次做出一个自私的行为,彻底把杨元元的生活打乱了节奏。
窒息的母爱2000年,在老家工作的母亲,做不下去了,凭借节省开支这一理由,直接搬到了杨元元的宿舍居住。母亲的先斩后奏,直接影响了杨元元的正常生活。
首先,学生的私人宿舍,被住进一个陌生人,原本就会遭来舍友的不满,而母亲望瑞玲,本身又是一个极度强势的人,从而让杨元元和室友的矛盾,进一步恶化。逐渐的,她被所有同学孤立。
不久,学校了解到了事情的经过,在一番商量后,特批了一间单独的宿舍给母女两人居住。这番举动表面上看,解决了望瑞玲的住宿问题,实则将杨元元与外界的社交,几乎完全断裂。
被迫选择的专业,同学们的孤立,母亲的掌控,让杨元元毕业以后,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即便后来找到一份勉强糊口的工作后,却被母亲强势要求,上交所有工资。
母亲的掌控让杨元元感到窒息,却也无可奈何,不过,她没有放弃追求美好的生活,哪怕是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成功考取了公务员。
但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又被母亲以各种各样的理由私自否决了。
每当杨元元的梦想,离现实更进一步的时候,总会被母亲无情阻挠,如此窒息的控制,让她的绝望,再次加深。后来杨元元考上了研究生,母亲再次提出要和她一同居住。
好在,学校以保护学生的名义,拒绝了望瑞玲的要求,不得已,母亲搬到外面自己租房。但这不影响她继续控制女儿的生活。
窒息的控制,加上无休止的束缚,让杨元元彻底心如死灰,她深知,无论自己多么努力,终其一生,都没办法脱离母亲的掌控,于是,一个极端的想法在杨元元脑海中浮现出来。
心痛的结局2009年11月26日,杨元元的舍友纷纷出门上课了,终于,她等到了机会。于是一个人来到洗手间,拿出毛巾,看了看镜子里的自己,然后迈出了决绝的一步。
她用两条毛巾缠绕在脖子上面,在洗脸池下方选择了自缢。其实,洗脸盆离地面的距离,连一米都不到,也就是说,杨元元有时间也有能力,随时结束这般极端的举动。
但当时,生存的欲望不足以支撑杨元元内心的绝望,直至最后一刻,她也没能做出任何自救的举动,任由毛巾越勒越紧,直到生命的终结。
一生经历无数苦楚和掌控的杨元元,在两条毛巾的束缚下,解脱了。望瑞玲发现女儿不见时,还不知道女儿的生命走向了终点。
在电话打不通,宿舍门被反锁的情况下,她找到宿管打开门,眼前的一幕,让望瑞玲终身难忘——她的女儿已经自缢身亡。
望瑞玲一番痛哭以后,将所有的罪恶,都推到了学校的头上,她认为是学校害死了自己的女儿,并因此索要赔偿35万。
学校自然拒绝了这个要求,纵观整个事件,学校在这起悲剧中并无直接的过错,最终出于人道主义,还是给了对方16万元的赔偿。
杨元元的遗书中,有这么一句心酸的话,“我不想被脐带束缚一辈子……”苍白的文字,可以清楚的想象出,杨元元无声的和绝望的呐喊,以及无法逃脱母亲控制的无助。
倘若一开始,母亲望瑞玲能够放手,让杨元元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那么一切,都将会是另一个结局。但母亲的做法,就像吸血的虫子一般,硬生生把杨元元的鲜血吸干了。
结语杨元元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问题的缩影。母亲近乎病态甚至变态的控制欲,注定了杨元元无法拥有正常的生活。
重男轻女,改专业,和女儿在学校一同居住,否决女儿的工作机会,在这期间,哪怕母亲退让一步,都有可能阻止悲剧的发生。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应有的尊重,过度的掌控,只会让自己和子女之间的关系越拉越远。多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尊重他们的意愿,才能让子女更好的发展。
——The End——
参考资料
钱江晚报-2009年12月18日《奋斗之路越走越窄 女研究生之死不是一个人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