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中的图片和视频素材均来自网络,若发现侵权,请通知我们删除。文章内容由作者独立创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抄袭。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请点赞和关注。
最近,住建部的“四个取消”和“四个降低”政策一经公布,顿时引发了业内外的热议。有人说,这是「王炸级」的政策,能一瞬间扭转市场局面;也有人说,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已成定局,政策再多也不过是“杯水车薪”。那么,究竟这些政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房价是否会如一些人期待的那样再度暴涨? 冯仑的观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
阴跌的背后,是市场的理性选择
冯仑在采访中提到,目前一线城市的房价依然处于「阴跌」状态,挂牌价与实际成交价之间的差距明显存在。比如在北京核心区,挂牌价 10 万元每平米的房子,成交价可能只有 7 万元每平米,这说明市场对于当前的价格并不买账。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政策频出,为什么房价还在跌?其实,这背后是市场对于未来的一种理性预判。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就像一个冬天里的大湖,表面虽然结了冰,但冰下的水依然流动。政策就好比是暖风,它能加速冰面的融化,但要等到湖面解冻,终归需要时间。冯仑也指出,从政策预期到市场实际反应,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滞后期。这段时间里,市场的情绪、心理预期会逐渐发生转变,但实际的价格变化不会立刻显现。
民营房企的“躺平”,是无奈的选择
除了市场本身的内在逻辑,民营房企的集体“躺平”也是影响房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今年的土地拍卖中,民营房企的参与度大幅降低,甚至有九成的企业不再拿地。为什么民营房企不愿意拿地呢?冯仑给出了两个核心原因:一是避免爆雷,二是拿地能不能赚钱。
简单来说,当前房地产市场的下行压力巨大,房企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资本市场有句老话:“牛市赚快钱,熊市保命要紧。”对民营房企来说,现在的市场并不是扩张的好时机,比起继续拿地,他们更担心的是如何避免资金链断裂。在高地价、低房价的背景下,拿地未必能带来利润,甚至可能加重企业的财务负担。
冯仑提到的另一个关键点是土地成本。**在中国,土地成本占到住宅开发成本的 50% 到 60%,而在一些土地私有化的国家,这个比例可能只有 10% 到 20%**。这意味着,即便房子售价相同,国内开发商能够用在建房上的钱要比国外开发商少得多,最后导致房屋质量不高、盈利空间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民营房企不拿地反而是最明智的选择。
政策能解救市场吗?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既然问题这么复杂,政策能解决吗?答案是,政策当然有帮助,但效果可能不会立竿见影。冯仑提到,新的政策组合拳确实有助于改善市场预期,但要真正推动房价回升,仍需等待一段时间。
首先,政策的实施有滞后期。就像前面提到的,市场心理预期的转变是一件缓慢的事情,尤其是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房价下跌之后,购房者的信心并不容易恢复。其次,政策的效果还取决于市场的供需关系。即便政策再好,如果需求不旺盛,房价也很难出现大幅上涨。
此外,冯仑也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土地成本和开发时限上,国内的政策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 当前的土地出让机制要求开发商在三年内完成开发,否则土地将被收回。这种机制在市场好的时候无疑是有效的,但在市场不佳时,却可能给开发商带来巨大的压力。如果能够延长开发时限,或者取消强制开发要求,开发商的压力将会减轻,拿地的积极性也会提高。
未来的房地产市场,或许会更加理性
综上所述,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并不会因为几项政策的出台而立刻回暖。相反,市场将会进入一个更加理性和健康的阶段。民营房企的“躺平”是市场的自我调整,而政策的出台则是政府对市场的托底。两者相辅相成,最终会促成市场的止跌企稳。
正如冯仑所言,房价上涨的可能性目前还不大,但市场的心理预期已经开始转变。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随着政策的逐步实施,市场的情绪将会逐渐恢复,房价也有可能在核心城市的优质地段企稳回升。但要看到房价大幅上涨,恐怕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政策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购房者需要理性对待市场,不要盲目跟风。对于房企来说,如何在市场调整中找到新的盈利模式,如何在高土地成本下提升房屋质量,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预见的是,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将不再是过去那种“只涨不跌”的单一模式,而是一个更加多元和复杂的局面。
看到这里,大家对未来的房价走势怎么看?你认为政策的出台能否真正带动房价回升?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谣言有超前期。24秋C-D: 房价在近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内不可能上涨了。因为房子太多了。8亿套房子,中国只有5.2亿个家庭。空置房有两亿多套。30~40%的空置率。拆房子的空地大约有1300多万亩,又可以盖2亿套房子。所以房子拆不掉,房子和地都卖不掉。 且每年的房子的需求量只有几百万套。421家庭多有3~4套房。 24秋D: 中国从2000年起的20多年间工资涨了5倍。房价涨了18~35倍。房价比收入高了4~7倍。因此房价下跌75~86%。才合理。没跌到位还将继续跌。跌得差不多的,跌幅渐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