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打工人嘴替”,到底在关注什么|荔枝时评

荔枝新闻 2024-01-22 16:40:20

文/朱昌俊

(作者朱昌俊,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媒体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一段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群聊中怒怼上级的聊天截图引发关注。视频中,该员工连发多条语音称:“不会好好说话吗,还弄个主任,有主任会这么干活的?”“你说了我两句,我大概能骂你两百年。”被网友称为“打工人嘴替”。

针对此事,浙江省红十字会微博发布情况说明称,该会工作人员麻某某与温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诸葛某某在电话沟通相关报表填报错误问题时,存在态度不好、语气生硬等问题。诸葛某某感觉委屈,连发多条语音,并录屏成短视频,于当晚发布在网络上,引起一些网友的关注和转发。事后,双方当事人均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已沟通达成谅解。目前诸葛某某主动撤下了相关视频。该会已对麻某某进行了约谈,责成其作出深刻检查。

一方是,因下属报表填报错误,责骂对方“没有脑子”;另一方是,因遭遇上级责骂,就以一顿“疯狂输出”来“回敬”。客观说,这样的事如果没有捅到网络并引发网友围观,其实真不算多大的事。现实中,下属和上级起争议乃至大打出手的现象,都不是很稀奇。并且,这里面也未必就是很多人想象中的“职场霸凌”和“年轻人整顿职场”的叙事,而不过更多就是双方情绪上的一时“失控”所致。

所以,相对于从这样的事件中去检讨到底“谁对谁错”,更耐人寻味的,其实是它在引发关注后所被舆论赋予的某种象征意义。很多人乐于将敢于“回敬”上级的诸葛某某当成“打工人的嘴替”,就是一种典型代表。事实上,我们会发现,职场话题仿佛越来越引发社会的关注和讨论,从各种企业的奇葩规定,到休假安排,再到“00后整顿职场”等等,都一再成为互联网热点素材。这背后,除了是因为互联网社交平台强化了“打工人”对于很多职场现象的“代入感”,更是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打工人”的要求及其境遇的确在发生变化。

比如,相对于过去职场文化中所推崇的“服从”“奉献”,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能更需要个性的释放空间,需要自我价值的满足。此外,企业和单位的各种建立在新技术基础之上的对员工的“强控制”手段,也容易遭遇员工的逆反心理,典型如网络打卡、下班后的在线加班等等。在这样一种基于观念、年龄等的差异带来的职场“冲突感”下,越来越多的“打工人”都需要一个情绪宣泄口。比如,时下引发诸多“打工人”共鸣的电影《年会不能停》热映,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脚。而这起事件中,很多人不自觉地将“怒怼”领导的一方当成“嘴替”,其实也有着同样的职场心理在起作用。

在今天,职场人际关系已成为当代人最需要处理好的关系之一。在过去,它的重要性或许不够那么突出。比如,工作和休息的界限在之前可能更清晰,大家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消化”工作上的“不易”;再比如,之前社会节奏没那么快,大家整体的压力也没那么大。这些都可能使得员工对于职场有更强的“忍受度”。但如今,很多人对工作表现出一种“累觉不爱”的状态,再加上职场“新人”与既有的企业管理文化的代际冲突被放大,就很容易增加一些矛盾。此外,大家整体背负的社会压力较大,也容易投射到工作上来,从而出现“打工人”在一瞬间“崩溃”“失态”,要么“一言不合怒领导”,或者“一言不合就辞职”的现象。

诚然,不管上级对下属,还是下属对上级,双方在沟通过程中保持平等理性、相互尊重的态度都是必要的。动不动就“输出”过激言论,不管是领导还是下属都不是值得提倡的职场状态。但是,越来越多的“打工人”都习惯将他人的“意气用事”当作自己的“嘴替”,总是习惯从“打工人”勇于“反抗”不近人情的上级和企业规定的故事中找到一种情绪释放,它背后所折射出的某种社会群体性的心理状况,显然值得咂摸。并且,它还不仅仅只是职场的问题。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公众号:

1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