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认为种植豆角是一件轻松简单的事,只要定期浇水施肥就行。
真实情况却往往并非如此。
据很多种植经验丰富的农户反映,豆角的常见病害往往会影响到整片豆角的生长,甚至导致严重减产。
那么,豆角的哪些常见病害最为棘手?
又该如何有效防治?
豆角病毒病的症状表现及发病规律豆角病毒病是种植豆角者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豆角发生病毒病时,叶片会出现一系列症状。
比如叶脉变黄色近乎透明,这样的状况叫明脉。
另外,沿叶脉一带叶色深绿,称为绿脉。
叶片上还可能出现花斑、黄斑等,甚至叶面不平整,病株矮缩,严重时豆角不能开花,进而死亡。
这种病害的发生规律是什么呢?
初期主要是由带毒的种子和田间寄主植物引起的。
播种带毒种子后,病苗形成,中心病株在田间由蚜虫传播。
蚜虫在病株上取食几分钟后,转移到健康植株上,就能传毒了。
高温干旱天气有利于蚜虫繁殖,发病也会更重。
所以,豆角种植户们低估这些小虫子的力量可不行。
有效防治豆角病毒病的具体措施防治豆角病毒病的首要措施,就是从源头抓起。
要采用干热或热药处理种子,这能钝化毒源,减少苗期发病。
田间管理方面,也要做到位。
实行轮作,避免重茬种植,这样能减少病源积累。
加强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能增强植株的抵抗力。
一旦发现病株、病叶,要及时清除。
在虫害防治方面,早期发现蚜虫,及时喷施药剂。
推荐使用针对蚜虫的专用药剂,但要注意重点喷洒叶片背面。
此外,结合喷施叶面营养剂,可以加入抑制和钝化毒源的药物。
这种综合防治方法,比单独使用一种药剂要更有效。
豆角发病初期,连续喷施0.1%~0.2%磷酸二氢钾+尿素和普通洗衣肥皂混合液,每隔7~15天一次,共3~5次。
这样的做法,不仅能控制病害,还有助于促进植株生长。
豆角煤霉病的识别及发病规律豆角的另一种常见病害是煤霉病,也称叶霉病。
煤霉病主要危害叶片,但在严重情况下,藤蔓、叶柄和豆荚也会受影响。
叶片上会出现近圆形黄绿色斑,渐渐转为赤色或紫褐色斑点,之后病斑扩大,相连成片,导致叶片枯死脱落。
这种病菌主要以菌丝块随病残组织在土中越冬,通过气流传播,进入豆角气孔后发病,致使病害蔓延。
7~35度的温度范围是病菌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尤其是田间高湿或高温多雨的天气,更容易爆发这种病害。
像春播豆角,比夏播豆角更易发病,晚春播种的豆角受害最重。
综合防治煤霉病的方法防治煤霉病,同样需要综合施策。
选用抗病品种,能大大减轻病害的发生概率。
实行深沟窄畦栽培,使田间排水更顺畅。
尤其遇雨季,能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预防病害的关键。
除此之外,施用有机肥及磷钾肥,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其抗病性。
合理密植,利于通风透光,也有助于降低病害发生。
药剂防治方面,在病害初期喷洒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这些药剂每7天左右喷洒一次,连续喷2~3次,能有效控制病害。
结尾:种植豆角看似简单,实际上不仅需要细心呵护,还需要科学的防病害措施。
不论是病毒病还是煤霉病,了解其症状和发病规律,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确保豆角健康生长、获得高产的必经之路。
通过这篇文章,希望大家不仅学会了如何识别和防治常见病害,也能在实际种植中不断摸索,积累经验,最终实现丰收。
或许,这正是种植豆角的乐趣所在——不断挑战,不断收获。
愿每一位种植者都能在下一季看到满满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