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去大街上随机找人问:“人生有标准答案吗?”你得到的答案多半都是没有二字。但是一到做具体事情上,有很多人就会掉进追求标准答案的误区。
我们常常发现,那些在学校中成绩傲人的学霸们,在步入职场后的发展并非都一帆风顺,甚至有时会遭遇瓶颈。这背后的逻辑其实与“读书读傻了”的说法并不相符,真正的问题在于他们在求学过程中形成的对标准化、绝对化答案的固守。
回溯我们的学生时代,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英语,每门课程都有明确的标准答案,考试得分成为衡量学习成效的主要标尺。然而,这种模式在职场上却往往行不通。
例如设计行业,审美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喜欢红色和喜欢绿色并无对错之分。这就意味着,在工作中,尤其是涉及创新设计、艺术审美等主观性较强的领域时,过分依赖标准化答案反而会束缚住我们的思维和行动力。
职场中的挑战更多地来自于没有预设答案的任务和人际交往。
以领导风格为例,一位新领导可能有着迥异于前任的工作方式,他可能先关注细节再定大方案,这可能会让你感到困扰。但我们需要理解,每个人的工作习惯和思路都是他们过往经验烙印的结果,不一定代表绝对的好坏对错。因此,我们要学会接纳并适应这种非标准化的工作环境,打破原有的枷锁。
那么,如何在没有绝对标准答案的职场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成功之道呢?
首先,建立框架而非纠结于细节。
比如设计海报时,要先确定时间要求、数量需求、整体氛围以及必备元素等基本框架,而对于风格、细节布局这类主观性强的部分,则留出足够的讨论空间,通过与他人的互动碰撞出最佳解决方案。
其次,调整做事的心态和预期。
避免过度沉浸在自我设定的标准和努力中,而忽视了他人意见的重要性。就如同小学生熬夜写作文,虽然付出了极大努力,但如果老师提出修改意见,应当理性看待,而不是心生抵触。
在职场中,我们要明白,即使自己付出了很多,也应当接受并欢迎他人的反馈和建议,因为最终的目标是达成共识,创造出双方满意的作品或结果。
再次,运用心理预期框架,降低个人对完美的苛求,给自己和他人预留充分的讨论和修订空间。
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及时与合作方沟通确认,让对方有参与感,从而实现从70分到100分的共同提升。
此外,对于面临职业转换的困境,如想转项目管理却被内部或外部条件限制,我们要学会转变思维,不执着于当前的标准答案,而是积极寻求改变现状的方法,通过提问、沟通和协商来松动原有的标准,寻找新的可能性。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职场中的成功往往源于实践和行动,而非仅仅停留在计划和设想阶段。
正如稻盛和夫所言,“现场有神灵”。许多时候,答案并不会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时突然出现,而是在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显现。
所以,当你面对一个模糊不清、无固定答案的挑战时,不要过于纠结于完美开局,而是应该尽快行动起来,在实践中调整优化,与他人共创那个属于你们的独特“标准答案”。
结语
在职场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勇敢告别对标准答案的极致追求,学会拥抱变化,通过搭建框架、灵活应对、积极行动与反思,不断塑造和完善自己的职场智慧。
这样,你将不再受限于传统观念,更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那群懂得共创标准、充满活力与行动力的职场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