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将至,老话说“大寒不寒,年后倒春寒”,2025年是何情况?

读书文史 2025-01-16 19:21:37

【未经授权,请勿搬运,需要开白请联系后台】

文 | 读书君

1月20日是大寒节气。大寒,即“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

在民间,人们常常根据大寒节气的天气状况来预测春节的冷暖,一如老话说“大寒不寒,年后必有倒春寒”。那么,今年大寒天气如何呢?2025年,我们是否会迎来倒春寒呢?一起来看看。

大寒,是24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到,意味着一年中最为寒冷的阶段的到来。不过,由于南北方跨度大,即便是大寒天的到来,时间上也是有所差异的。

在北方地区,往往小寒比大寒要冷,而在南方,则往往是大寒时候最为寒冷。

按理来说,大寒节气是寒冷的,但有些年份则表现得相对暖和。而在民间,这样的天气被视为不好的预兆,这往往意味着开春后可能有倒春寒的发生。

何为倒春寒?即指初春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气现象,倒春寒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农业生产方面,倒春寒的出现往往给作物带来冻害威胁,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低温环境不利于作物生长,可能导致减产甚至绝收。而在人类健康方面,倒春寒可能引发人体免疫系统的不适应,增加疾病的发生几率。

在北方地区,倒春寒的出现,通常意味着冷空气势力的增强,气温骤降,而在南方地区,通常和低温阴雨相联系。这种天气现象,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都提醒着人们要注意保暖,防范因气温变化而带来的不适。

今年的大寒节气在1月20日到来,这也就意味着一年中最为寒冷的阶段即将到来。通常来说,大寒时节,寒潮南下频繁,这一时期,北方地区常见雨雪、大风、低温等天气。不过,今年在大寒到来之前,虽然冷空气活跃,但是全国不少地区的气温相对于往年略高,降水和降雪量偏少。

根据中国天气网的最新天气预测,当前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已逐渐减弱,其影响力正接近尾声。随之而来的是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的稳步回升,升温将持续至到下周初,部分地区的升温幅度甚至超过12℃。

在这波升温之后,我国大部地区的气温将转为偏高状态,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2025年将在异常偏暖中迎来大寒节气,与传统意义上的寒冷大寒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全国多地的降水也呈现出偏少的趋势。

作为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时候,大寒时节该冷却不冷,虽然能让人们享受难得的温暖,但这并不完全是好事。比如冬天不冷,越冬的农作物在较为温暖的环境下会迅速生长,但抗冻能力会随之下降。而到了开春后,如果出现较强降温或霜冻天气,农作物就会受到冻害,严重可导致死亡,最终影响收成。

此外,在最该冷的时候不冷,说明气候可能异常,后续可能有极端天气的发生。正如老话常说:“大寒天气暖,冷到二月满”,意思是如果大寒时节天气是暖和的,那么到了来年二月的时候,天气会变得极为寒冷,且时间长。

这也就意味着到了开春时节,可能有倒春寒的发生,一如老话常说“大寒不寒,年后必有倒春寒”。与之相似的俗语还有很多,比如大寒不寒,春分不暖”,表达的基本是同一个意思。

这提醒我们,要注意用水,做好相关的防旱抗旱工作,以及警惕春季后可能出现的倒春寒,做好相关的防御工作,尤其是对于农民朋友们来说。

当然,在大寒节气来临之际,我们在关注天气的同时,也别忘记了传统的习俗。

在民间,大寒节气有不少独特的习俗和讲究。比如,民间有吃温补、温热食物的传统,如羊肉、狗肉、鸡汤等,以增加抵抗力,抵御严寒,一如民间老话说“大寒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此外,人们还会腌制腊肉、豆腐等,作为冬季的储备食品;在南方地区,大寒时节有吃糯米饭的习俗,以滋补身体,且有寓意团团圆圆的意思。

另外,大寒还是除旧布新的好时机,人们会忙着为过年准备、奔波,如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供品等。

可以说,这些习俗不仅增添了节日的趣味性,也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