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面对越南的一再挑衅,为了捍卫我国的边境安全,在2月7日我国决定对越南发起军事行动。
曾经的越南作为我国的“兄弟之邦”,在建国以来与我国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国际关系。
但是在越南新任主席黎笋上台后,一系列对华政策不断侵害我国利益,导致两国关系开始急剧恶化,最终迫使我国对越进行自卫反击。
根据黎笋的长子黎坚成所回忆,我们来了解一下黎笋对于我国政治态度转变的原因。
黎笋
对越自卫反击战1975年继胡志明之后黎笋成为越南的最高领导人,他没有延续胡志明友善的对外政策,反而背道而驰。
在胡志明时期越南与中国的关系十分友善,两国互称彼此为“兄弟之邦”。
胡志明
随着1975年越战结束,越南急需一个新的政治领导人,带领越南不再依附于某一个大国,巩固越南在东南亚的政治地位,同时在国际上寻求更大的自主权。
黎笋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为了越南最高领导人。
黎笋
黎笋对中国态度上的选择,从他的长子黎坚成在回忆给出了两个关键因素。
第一个便是1954年的《日内瓦协定》,它标志着第一次印度战争的结束,并为越南的南北分治画定了框架。
协议的签署在当时被认为是实现和平的一种妥协,但对于黎笋及其支持者来说,这一协议是在国际压力下的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黎笋和他的支持者却对这个结果非常不满意,觉得中国没有选择的去保护越南劳动党的利益,反而在这一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去推动南北分治方案的促成。
(黎笋与胡志明)
第二件事便是尼克松访华。
尼克松访华之举,破除了中美长期以来的敌对态势,迈出了促进世界和平的关键一步,具有重大意义,亦为国际局势的缓和带来积极影响。
但是越南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片面的认为中国与美国建交就是背叛社会主义阵容,尤其是在越南战争硝烟四起的时刻。
在黎笋看来,中国的这一决策严重损害了越南的战略利益,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国际压力。
(黎笋与胡志明)
对黎笋而言,这两件事情在他心里对他造成的阴霾让他对中国产生严重的不信任感。
此后,黎笋于对内政策及对外关系方面,开始更加强硬的施行独立的路线方针,并且对中国的政策进行批判与攻击。
黎笋
此外,黎笋还推动了对中国华侨的迫害政策,数十万华侨被迫离开越南,他们的财产被没收,这一政策在两国关系中投下了重重的阴影。
在黎笋的领导下,越南还加强了对南海的领土主张,包括对南沙群岛部分岛礁的占领。
这样的行为直接触及中国核心利益,而南海问题更是成为中越关系紧张的新焦点,影响两国关系的走向。
黎笋想要带领越南走独立发展的路自然可以理解,但是独立自主的路从来不是去迫害无辜的民众,更不是妄图侵占他国领土。
胡志明(左)和黎笋(中)
1978 年,随着黎笋推行的反华政策日渐明晰,越南愈发肆无忌惮。
在国内,他们迫害华侨,没收财产,限制活动,甚至将其驱逐出境。
在边境问题上不断对中国挑衅,在广西与云南交界地段,不断派兵妄图侵占我国领土,我国将士为了捍卫国家利益,多次产生流血冲突。
1978年底,越南军队开始在南沙群岛部署军事力量,并占领了几个岛礁。这些岛礁原本由中国控制,越南的这一行动被中国视为对其主权的直接挑战。
在1979年初,越南还率代表团访问中国,表面上是为了寻求支援,实际上则提出了一系列不合理的要求来胁迫中国。
(越南军队)
越南的种种行为,早已侵害了我国的国家利益,最终在1979年中国为了捍卫国家利益,决定对越南的采取军事行动,对越自卫反击战由此爆发。
此战不仅是一个军事行动,更是两国紧张关系的直接体现。
军事行动迅速展开,中国军队在短短几天内便深入越南境内,直逼越南首都河内。
中国的军事行动显示了对越南挑衅行为的坚决反击,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
在这一系列事件里,中越两国的关系从亲密无间到公开对抗的转变。这种变化引人深思,也反映出诸多复杂的因素在其中发挥作用。
越南的连续挑衅和中国的军事回应,不仅标志着两国关系的重大转折,也反映了冷战时期区域安全动态的复杂性。
中越两军人员在战场合影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打响,终究成为中越当代史上关键且令人痛心的一页。它承载着沉重,也铭刻着历史的深刻印记。
随着战争进入后期,尽管解放军在多个战斗中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中国政府意识到,长期的军事占领将带来更大的国际压力和经济负担。
1979年3月5日,中国政府决定撤军,标志着这场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结束。
解放军的撤退并不意味着战争的全部结束,而是战术上的调整。
撤军后,中国继续通过外交渠道向越南施压,迫使其政府改变对华政策。
战争虽然在军事上未能彻底解决问题,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中国政府想要的战略目的——迫使越南重新考虑其对华立场,并在未来的几年里逐步恢复与中国的正常关系
这个阶段的冲突,不光是军事层面的角逐,更是两国政治意志的抗衡。
解放军的行动虽为时不长,但其影响至为深远,为后续两国关系的良性发展筑牢了根基。
战争的尘埃落定后,中越两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79 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宣布结束后,中越关系仍旧处于十分紧张的状态。在没有宣战的情况下,中越两国边界上的小规模冲突还是持续了近十年。
黎笋去世后的几年里,越南依旧在他的影响下,维持着对我国的敌对态度,导致中越在边境上时常产生紧张局势。
1991年,随着国际局势的风云突变,中越双方开始多渠道接触,想要改善双边关系。
在多轮密集的外交磋商之后,中越两国正式宣布恢复外交关系,并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包括贸易协议、边界协议和一系列互访协议。
这些外交行动得到了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支持,中越关系开始逐渐向好。
总结伴随着中越边界逐渐稳定,经贸关系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两国于教育、文化及科技等领域的交流渐趋频繁,有力奠定了两国关系更进一步发展的良基,促进了双方关系的持续深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越关系的正常化显示出其深远的影响。
两国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推动地区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尤其是在东南亚国家联盟框架下,中国和越南共同参与了多个区域合作项目,这不仅增强了两国的双边关系,也促进了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稳定与繁荣。
而那段以越南自卫反击战为标志的历史阶段,也在不断发展中渐渐落下帷幕。但是他却展现中越关系由敌对到和解的全过程。
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更为成熟和稳定的发展阶段。这一过程不仅改写了中越两国的历史,也对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
1.阳阳,冯林.中国—越南文化交流的历史与未来[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33(01):94-99.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2.01.014.
2.潘凯恩.重返历史现场——对越自卫反击战35周年[J].社会观察,2014,(03):75-77.
3.对越自卫反击战[J].文史天地,2012,(03):89-94.
问,柬埔寨人民感谢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