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放弃核武器始末:军工王者为什么“自废武功”?

环球情报员 2022-03-21 22:53:30

2022年3月10日,俄罗斯能源部宣布“由俄军控制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已恢复电力供应”。此前一天,乌克兰指责“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遭俄军炮击发生停电,存在核泄漏风险”。西方媒体迅速跟进,美国甚至用“核灾难”渲染事件的严重性。

如今的乌克兰是欧洲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但从乌克兰境内的核电站保有量就不难看出,乌克兰也曾经“阔绰过”,毕竟核电站的建造和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人才。

▲欧洲规模最大的扎波罗热核电站也位于乌克兰

事实也确实如此。苏联解体前,乌克兰作为苏联的军事工业重地,集中了苏联35%的军工产能。

在核技术领域,除了扎波罗热等数座大型核电站,其境内部署有4000枚核武器,独立后的乌克兰曾拥有规模仅次于美俄的全球第三大核武库。但依据与美俄等国签订的协议,乌克兰被迫在1994年彻底放弃了核武器。

独立至今,乌克兰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曾经傲视全球的军工体系为何沉沦?乌克兰真的甘心放弃核武器,成为无核国家?

▲乌克兰坦克工厂

一、乌克兰-苏联的军工心脏

公元13世纪,蒙古人用刀马弓箭重新书写了欧亚大陆的地缘格局。同其他被蒙古人灭亡的国家一样,东欧平原上的基辅罗斯公国在蒙古的铁蹄下化为齑粉。

基辅罗斯是第一个实现罗斯人统一的国家,公国灭亡后,其东北部成为蒙古金帐大汗的属地,而西南部(以基辅为中心的第聂伯河流域)则被信仰天主教的波兰人收入囊中。

蒙古统治下的那部分罗斯人发展为俄罗斯人,蒙古人衰亡后,沙皇俄国于16世纪崛起,俄罗斯人誓要夺回所有罗斯人的土地。

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沙俄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将以第聂伯河流域为核心的乌克兰地区吞下,生活在这里的乌克兰民族在这一时期也逐渐成形。

▲18世纪末的民族分布

沙俄不承认乌克兰是独立民族,称其为“小俄罗斯人”。沙俄在向当地移入俄罗斯居民,推进当地“俄罗斯化”。沙俄的同化政策引起了乌克兰人的反抗,乌克兰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1795年,沙俄在乌克兰东部的顿巴斯地区建立“卢甘斯克铸造工厂”,奏响了乌克兰的工业先声。1812年的反法战争中,前线俄军使用的军火主要由卢甘斯克铸铁工厂供应。

1820年,邻近卢甘斯克的顿涅茨克发现了储量达1408亿吨的巨型煤层。沙俄和外国资本家开始投资这里,到1890年代,顿巴斯已成为俄国冶金、煤矿开采的重要基地。

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亚半岛也在18世纪末开始了大规模建设。半岛西南部的塞瓦斯托波尔被建设成一座巨大的堡垒城市,支撑起沙皇俄国的黑海霸权。巨大的海岸炮台、林立的军工工厂构成塞瓦斯托波尔特殊的风景线。

▲克里米亚和黑海

越过克里米亚半岛继续向西,在黑海北岸的尼古拉耶夫坐落着沙俄的黑海造船厂,日后苏联红海军的一艘艘艨艟巨舰也将从这里走向深海大洋。

19世纪末的俄国幅员辽阔,除俄罗斯人外,从西伯利亚的茫茫冰原到中亚丰美的草场,再到东欧广阔的平原,包括哈萨克、波兰、乌克兰等数以百计的民族被纳入帝国体系。乌克兰拥有广袤的黑土带,更有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配套工厂,在帝国的生产分工中,乌克兰提供着大量农业产出及充足的工业产能。

1907年,一排排新型厂房在乌克兰扎波罗热拔地而起,这家专注于飞机活塞发动机的研制和生产的企业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马达西奇公司。

▲马达西奇商标

虽然沙皇俄国在1917年灭亡,但位于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和南部(黑海沿岸)的工业区被苏联完整继承下来,苏联时期的乌克兰获得了“国家身份”的认证,在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乌克兰的军工业进入到“井喷式”发展期。

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认为必须实现工业化,以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中生存下来,乌克兰不仅是苏联的粮仓,还拥有工业基础,故而乌克兰在斯大林的工业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苏联“一五计划”

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出台,400余个新型工厂在乌克兰拔地而起,大部分集中在拥有工业基础的顿巴斯和黑海北岸。较为著名的有扎波罗热的钢铁厂,第聂伯河上的巨型水坝,还有位于哈尔科夫(属顿巴斯)的拖拉机厂。

该拖拉机厂始建于沙俄时期(1895年),苏联对其进行扩建,生产拖拉机的同时也在摸索坦克等装甲车辆的生产,二战中扬名立万的T-34坦克便诞生于该厂。

▲T-34

到20世纪30年代末,乌克兰工业水平在欧洲大陆已首屈一指,金属和机械产量甚至超过了法国和意大利。

1941至1945年,乌克兰在德国入侵下饱受摧残。大量乌克兰军工企业被迫迁移,例如哈尔科夫的坦克工厂就迁到了俄罗斯的下塔尔,下塔尔与哈尔科夫形成了日后苏联的两大坦克生产中心。

▲苏联工业分布图

二战后,苏联开始了对乌克兰的重建。可传统军工已无法满足苏联的需求,特别是美国的独门秘籍——核武器一直让苏联如鲠在喉。乌克兰在苏联的核计划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除了境内大量的科研机构为原子弹设计生产提供支持,乌克兰的矿藏还为原子弹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原料——铀。

▲铀

1949年8月29日,一朵蘑菇云在哈萨克草原腾空而起,苏联推开了核国家的大门。

冷战背景下,乌克兰变成了苏联的一个巨型军工厂。到1990年,乌克兰拥有苏联约35%的军工产能,军工企业达3594家。从业人员300余万。

除战斗机外,乌克兰能研制生产几乎所有主战装备。位于乌克兰的南方机械制造厂设计制造了苏联半数以上的洲际导弹,研制的SS-18液体燃料洲际导弹投掷重量7.6吨,是美国同类导弹的2倍半,最大射程16000公里,可携带当量为2500万吨的核弹头(广岛核爆当量仅为1.5万吨),被西方国家冠以魔鬼之名称为“撒旦”。

▲“撒旦”

乌克兰的安东诺夫飞机设计局设计建造了包括全球最大的运输机安-225在内的一系列著名机型,沙俄时期建立的马达西奇公司在二战后进入发展黄金期,先后为安-225等巨型飞机研制涡扇发动机,为米-26直升机研制了全球最大的涡轴发动机,被誉为“动力沙皇”。

▲安-225

乌克兰担负了苏联25%的舰艇生产,黑海造船厂是前苏联唯一的航母建造厂,建造了包括瓦良格号(今中国海军辽宁舰)在内的4型9艘航空母舰(部分未完工)。莫洛佐夫设计局先后参与研制了T-64、T-80等性能优异的坦克,这些武器装备畅销国际市场。

在苏联体制下,乌克兰被建设成军工基地。但随着其体制的日益僵化,乌克兰人只能被迫选择武器而放弃黄油。苏联政府推行的“俄罗斯化”也挫伤了乌克兰人的民族感情。

▲苏联钢铁工业布局,乌克兰是最核心地区

二、无核之地

1991年12月,存续了69年苏联没能挺过那一年的寒冬。苏联解体后,其广袤的疆土上独立出15个国家。

俄罗斯作为苏联法理上的继承国,获得了苏联的大量遗产,依据“属地原则”,俄罗斯获得了部署在其境内的苏联核武器(占苏联核武库的70%)。除俄罗斯外,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境内也布置有大量苏联核武器,乌克兰境内部署的核弹头数量仅次于俄罗斯,达到4000枚,约占苏联核弹头总数的14.2%,乌克兰成为仅次于美俄的全球第三大核武国家。

▲苏联时期乌克兰境内的导弹发射井

乌克兰还继承了境内的176枚洲际导弹(可携带1240枚核弹头)、42架战略轰炸机(可携带336枚核弹头)。

除联合国“五常”外,其他国家拥有核武都“不被允许”,“非法拥有核武器”被看作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独立之初的乌克兰为尽快获得国际社会接纳,表示愿意放弃核武器。

作为冷战后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自然不希望这些前苏联的大杀器被保留下来。美国将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四个继承核武库的前苏联国家召集到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商讨核武器处理问题,希望解决这些苏联遗留下来的“致命遗产”。

▲苏联的核武器

乌境内的核弹头分为爆炸当量相对较小的“战术核武器”以及能“毁天灭地”的战略核武器,根据《里斯本议定书》,乌克兰承诺在1992年7月前将战术核武器送往俄罗斯销毁。

分家后的俄罗斯和乌克兰关系并不和睦,双方在苏联债务承担、克里米亚归属、天然气供应等问题上存在分歧,历史上被俄罗斯人统治的历史更成为乌克兰人挥之不去的梦魇。

俄罗斯虽然经济状况不佳,但仍希望维持自身大国地位,而乌克兰的核武库无疑会挑战俄罗斯的地位。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境内核武器相对较少,且与俄罗斯关系较好,无核化进程进展迅速。唯独乌克兰在去核问题上一波三折。

▲美俄乌白四国签署协议

1992年3月,俄乌因为前苏联黑海舰队分割问题发生龃龉。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表示“不相信俄罗斯会在没有国际监督的情况下销毁核武器……这些武器可能被重新部署”,乌克兰随即终止了战术核弹头的输送。

这种境况自然是美俄不想看到的,美国重申“对乌克兰的援助与其销毁核武器紧密挂钩”。俄罗斯也表示将成立联合委员会,监督战术核武器在俄境内的销毁。

在美俄压力下,乌克兰恢复了战术核武器的输送,至当年7月,乌克兰境内的战术核武器销毁完毕。

▲克拉夫丘克

在破坏力更强的战略核武器问题上,乌克兰迟迟不肯让步。独立后的乌克兰民族主义高涨,以“鲁赫”(乌克兰人民运动)为代表的政治团体坚决要求保留核武器,议会中也不乏保留核武器的呼声。俄罗斯虽然虚弱,但谁又能保证养好伤的北极熊不会再次向乌克兰伸出利爪。乌克兰试图保留一部分核武器,作为保卫国家安全和争夺政治利益的筹码。

1993年,克林顿接任美国总统,乌克兰向美国新政府提出希望获得“暂时核武国家”的承认。克林顿表示反对并立即出访俄罗斯,美俄总统一致要求乌克兰按时弃核。

▲销毁核武器

保留核武器无望,乌克兰转而寻求美国的“安全保证”,同时要求美国将弃核资金从1.75亿美元提升到28亿美元。

外交家们在谈判桌上唇枪舌剑,最终乌克兰同意交出全部战略核弹头。美国在1.75亿美元的基础上,再追加3.5亿美元援助。核弹头销毁后产生的浓缩铀,俄罗斯同意把出售收入与乌克兰分享,同时向乌克兰的核电站提供商用浓缩铀。

▲乌克兰的核电站需要低浓度铀

苏联解体后,无论是民族主义者的呐喊还是自我防卫的需求,乌克兰产生了保留核武器的想法。但在寻求国际社会承认、巨额维护费用和美俄的施压下,乌克兰不得不回归现实,放弃了核武器。

三、坐吃山空

除了核武库,西方国家还对乌克兰获得的其他“苏联遗产”痛下杀手。

空军方面,图-160战略轰炸机1987年正式列装苏联部队,至今仍是全球航程最远,航速最快的战略轰炸机。因其哑光白色涂层,被苏联人亲昵地称为“白天鹅”。

▲图-160

苏联解体时,该机型共生产35架。依据驻地分配原则乌克兰分得19架,俄罗斯分得16架。由于维护费用高昂,乌克兰准备卖掉这些飞机。

俄罗斯提出以每架2500万美元的价格顶替乌克兰欠俄罗斯的天然气费用,深陷债务危机的乌克兰立即出手了其中的8架。正当俄罗斯准备把乌克兰手里的白天鹅全部买进的时候,美国人不失时机地出现了。

美国提出剩下的10架图-160乌克兰就地销毁,美国给予每架1300万美元的现金。2500万美元比1300万美元,乌克兰最终选择了1300万美元。一方面是在向美国人“纳投名状”,另一方面美国人给的是现金,而给俄罗斯只能抵账,其中存在的贪腐行为不言而喻。

▲被“斩首”的白天鹅

美国人最终只给了乌克兰1500万美元,仅为约定金额的12%。

除了图-160外,美国还指使挪威出面,以远洋船只订单为诱饵,诱使乌克兰将停靠在黑海造船厂、已建造40%的苏联首型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推出船台。紧接着一家美国公司上门,以收购钢材为由诱使乌克兰拆解了航母。最终挪威公司取消订单、美国公司压低价格,航母被作为废铁贱卖。

▲乌里扬诺夫斯克号

船厂的行为是迫于无奈,毕竟航母工程资金断裂,船厂指望着订单续命。除船厂外,坦克厂等军工企业也被迫贱卖装备,以发放工人工资。

好在苏联家大业大,留下的遗产够乌克兰吃一阵。独立之初的乌克兰常规武装力量居苏联地区第二位,拥有6500辆主战坦克、3400门火炮、1430架战斗飞机,乌军机械化程度甚至超过同时期的俄军。

▲乌克兰“武器坟场”

为减轻负担,乌克兰缩减了军队编制。大量武器被丢弃进“武器坟场”。在21世纪的最初10年,乌克兰依靠苏联留下来的军工体系,积极拓展海外军火市场,武器出口规模常年居全球前十位。

因经济低迷,乌克兰难以拿出足够的资金进行武器研发,且由于苏联时期的产业布局,俄乌之间为互补关系,乌克兰大量的武器零件需从俄罗斯进口(俄罗斯情况亦然)。乌克兰只能停留在对苏联装备的有限升级。随着苏式装备的日益老旧,乌克兰对军火市场占有率越来越低。

▲乌克兰生产的轻型装备

军工人才外流也是乌克兰不得不面对的困境,南方机械厂、马达西奇、黑海造船厂等大型军工企业由于缺乏资金,工人长期待业甚至被裁员。为换取外汇,大量苏联遗留装备被出售。

1988年下水的瓦良格号航母就在1998年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中国创律公司,但由于美国暗中作梗,直到2002年已经被拆除武器和动力设备的瓦良格号才到达中国。

大量乌克兰技术人员被重金挖掘到西方。即便是与乌克兰关系不睦的俄罗斯,也以落户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提供住房、子女教育为条件挖走了大量专家。据俄罗斯联邦劳动部统计,约有1000名乌克兰籍军工人才在俄就业。

乌克兰军工和核技术专家不仅引来美俄的争夺,乌克兰安全部门在2012年还破获过一起朝鲜情报人员企图获取南方机械厂洲际导弹设计图纸的案件。

▲准备前往中国的瓦良格号(今辽宁舰)

2014-2017年间,乌军方在与东部亲俄民兵交火过程中,损失了超过1000件装备,而同时期乌军仅得到787件装备补充。乌境内的军工企业因为资金匮乏、科研停滞,难以为乌军提供充足的装备和相关维护。作为军工重镇的顿巴斯沦为战区,东部亲俄武装割据自立,进一步挫伤了乌克兰的军工产能。

中国在苏联解体后积极开展对乌外交,双方在军事合作上取得不少成果,当然也存在中国企业收购马达西奇,最终美国出面迫使乌克兰违约的状况。

在美俄等国的外交压力和自身资金、人才匮乏的情况下,乌克兰被迫放弃了核武器。苏联的军工遗产在30年间不断萎缩,这既是失去苏联大市场及配套技术支撑的无奈,也是乌克兰自身腐败、倒向西方造成的困局。

庞大的军工家业在资金链断裂,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下堕入谷底,俄乌战争爆发后,乌克兰不得不依靠外国援助武器和大量老旧装备迟滞俄军的脚步。

▲装备老旧的乌克兰陆军

长期作者|碧落清遥

历史资深爱好者

文章审核|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

责任编辑|宁波项彧

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在读

1 阅读: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