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一通电话打到了南京市金线金箔厂:“你们的金箔纸不都已经在私底下公开售卖了吗?便宜一点卖给我,你们也不吃亏!”
听到这句话后,厂长先前轻松的表情立刻变得慌张起来,他根本不知道私下售卖这回事。
要知道金箔制造技术可是国家机密,整个工厂都签了保密协议。
厂长已经能够听到自己砰砰的心跳声,几秒钟之后,冷静下来的厂长回应着买家:“之前你是在哪看到我们私下交易的,最近我们好像都没有这样交易过?”
套出了一些信息之后,为了不让买家察觉出任何异样,厂长回应着买家:“我们这个月已经不做生意了,有新的乌金纸出来再通知您!”
挂掉电话后,厂长知道,这件事非同小可,金箔锻造技术的国家机密已经泄露了。
既然是属于国家机密,金箔纸为何会私自出现在黑市上进行流通?
非遗技术被泄露南京市金线金箔厂李金祥在挂断渠道商的电话后,就派手下去查询乌金纸的供货来源。
原本李金祥还以为,给他打电话的渠道商就是贪图便宜,想要从他的手中要些折扣。
可没想到正是这通电话,揭开了中国史无前例的非遗技术泄密案。
作为打制金箔时铺垫的工具,乌金纸的制作工艺自古以来就是秘而不宣的。
在打制金箔的时候,乌金纸的作用是隔开金箔,防止它们互相粘连,确保金箔品质最佳。
中国制造金箔已经有了2000年历史,最早开始打制金箔的地方便是南京。
金箔纸在古时,寻常百姓家可用不起,大多都是被天家作为庙宇贴金、建筑装潢的材料。
而经过繁杂工序才锻造出来的金箔纸,因其薄如蝉翼,可塑性极强,加上纯金制造,相比于其他材料保质期更长,更受富贵人家的追捧。
到了现代,乌金纸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还有的企业用金箔来制作商标。
将黄金制成金箔,中间需要化条、压条、拍叶、装沾等十二道工序,其中一些步骤必须由人工完成。
这项技术流传至今,中途虽然有些许间断,但在2005年,金箔锻制技艺就已经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金箔制造业也就重新开始崛起,中国逐渐成为了全世界主要的金箔出口国家。
中国金箔创造的利润,在2008年的时候,就超过了两亿,占据全世界百分之六十。
所以,与金箔锻造工艺密切相关的乌金纸,也是国家机密,在2006年,就成为了国家保密局的一个项目。
李金祥所领导的南京市金线金箔厂,正是这一技术的唯一管理单位。
随后,金箔厂的员工没有费多大的功夫,就从市面上得到了明码标价的乌金纸。
在外出售的乌金纸,无论是材质还是形式,都和南京金线金箔厂的乌金纸别无二致。
厂长李金祥立即报了警,并把得到的乌金纸同厂里的产品一同送去了南京大学检验。
南京大学给出的检测结果是,市面上的高仿乌金纸,使用的工艺程序和原材料添加的比例,都和正品一模一样。
内外调查国家保密局接到消息后,立刻与南京市公安局、国家科技部的专家组成了办案小组。
南京下关区检察院负责审理此案,身经百战的检察官们断定,这次国家机密泄露事件,很大可能是内部人员作案。
因为金箔厂并没有发生什么异常现象,监控画面也显示,金箔厂没有失窃或者生人进入。
为了不打草惊蛇,让作案人员存有戒心,暂时收手,专案组决定先不着急揪出内鬼,而是从外部的乌金纸入手。
经过对市面上乌金纸的调查,调查团很快就发现了这些乌金纸,大多数在南京市栖霞区龙潭花园附近交易。
但是这一区域,在当时是专门划分用来制造金箔,制造金箔的散户还有商家不计其数。
如果窃密者将制造工厂安置在这里,那么调查的难度可想而知,无疑是大海捞针。
专案组成员伪装成了乌金纸的买家,打算从乌金纸的供货商那儿,找到蛛丝马迹。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终于有卖家联系了他们,于是专案组顺藤摸瓜,注意到了句容市的一家造纸厂。
句容是南京属下的县级市,市内大多都是发展观光旅游业,有许多山地丘陵。
句容市宝华镇铜山上,有一间残破不堪的学堂,根据附近居民的证词,不知道是什么人,把间学堂买下了,改成了造纸厂。
而在市面上进行售卖的乌金纸,大多都是由这家造纸厂提供的。
附近的居民还表示,这家造纸厂确实存在一些异样,大门口有几条大狼狗看门,并不欢迎外人造访。
而这家造纸厂的老板徐某,他们更是见都没见过。
随后,专案组成员让一位已经是卧底的乌金纸买家,主动上门联系徐某。
徐某看着上门的生意,自然是很爽快地答应了乌金纸买家。
原本以为一切都按照计划进行时,调查人员却没有想到徐某为人居然这样谨慎。
徐某提出了每包乌金纸的价格为1800元,想要拿货,时间和地点全部都得按照他的规矩来办。
为了不引起徐某的戒心,专案组成员决定答应徐某的一切要求。
徐某把交货的地点定在了南京市栖霞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但是到了约定的时间和地点,那个徐老板却玩起了失踪,不见人影。
办案人员们还以为自己泄露了身份,随后小心翼翼地给徐老板打去了一个电话。
没想到电话那头的徐老板根本没有动身,称这次只是为了看看他们的诚意。
发现徐老板并没有察觉出他们真实身份的专案组,这才松了一口气。
在电话之中,徐老板约定好了下一次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还表示这次他一定会去。
随声应和的调查人员只能接受着徐老板的安排,到了下一次的地点交易。
可是徐老板依旧没有现身,说是为了保险起见,再次更改了交易的时间。
这样的手段经过了四次之后,最终在南京市车管所门口,徐老板的人影终于映入了办案人员的眼帘。
不过徐老板在拿到钱后,没有做过多的停留,专案组成员也仅仅是撇了他一眼。
并没有惊动徐某的专案组成员,依然按兵不动,继续对造纸厂进行着严密的监视。
随后,他们将买来的乌金纸送到了南京大学进行检测,结果说明,徐老板那儿生产的乌金纸和在市面上流通的乌金纸,没有丝毫的差异。
南京市公安局也就将嫌疑犯锁定在了句容市铜山造纸厂。
外部人员调查清楚之后,警方就开始对南京金线金箔厂的五位技术骨干逐个击破。
五位技术骨干都分别掌管着一部分资料,签署了保密协议,按道理,内鬼不可能单凭个人之力,就将乌金纸的制作流程完全复刻。
这一次他们需要悄无声息地将内鬼揪出来,查明到底是谁和徐某有着联系。
同时,在对句容铜山造纸厂的监视过程中,警方把所有进出造纸厂的人员都调查了底朝天。
对造纸厂的监视没有白费功夫,很快警方便发现有两位技术人员,与铜山造纸厂来往密切。
毫无疑问,正是这两名技术人员将乌金纸的制作工艺泄露,目的就是谋取私利。
贪婪带来的罪孽2008年10月,南京市下关检察院的检察官拿到了抓捕令,想要人赃并获。
在10月8号那天,南京市公安局展开了行动,带着30人的团队来到了铜山造纸厂。
铜山造纸厂大白天大门紧闭,一看就是有猫腻。
检察院的反渎局局长吴军亲自带队,声称要检查外来人口,命令造纸厂打开大门。
而此时在造纸厂内忙得昏天黑地的技术人员陆某还浑然不知,觉得警察上门检查外来人口虽然少见,但也并非不存在,所以并没有阻拦。
进入造纸厂之后,吴军根据专案组提供的资料,很快便认出了在生产线上指导其他工人的陆某。
吴军示意小组成员展开抓捕行动,冲进造纸厂的警方随即人赃并获。
另外一名技术人员黄某在听到风声之后,趁乱逃离了工厂,警方没有将他立刻抓获。
而陆某则来不及反应,当即就被控制,陆某的丈夫陶某,对此也毫不知情,在其家中坐以待毙。
不久之后,畏罪潜逃的黄某在警方的天罗地网之下无所遁形,最后一位作案人员也归案。
这起泄露国家机密的案件也告一段落,但是南京金线金箔厂的两名技术骨干,又是怎样走上这条不归路的呢?
身为金箔厂的技术骨干,黄某和陆某自然知晓泄露国家机密后果的严重性。
乌金纸制造工艺是国家保密局关照的重点项目,但陆某的丈夫陶某,并不甘心自己的妻子守着秘密过着辛苦日子。
陆某签署了保密协议以后,想靠着乌金纸发大财的陶某很不乐意。
他不理解,自己的妻子明明掌握了这门技术,为何要遵守保密协议上的条约。
陶某和陆某都在金箔厂工作,不过陶某只是一个小小的仓库管理员,并不能接触到乌金纸制作的整个过程。
但是他对乌金纸带来的财富很是清楚,每次看见乌金纸出库,金箔厂就有一大笔钱入账。
所以陶某便开始对妻子陆某死缠烂打,求着她将乌金纸的制作技艺偷偷带出来。
起初陆某并不同意丈夫的想法,但她的立场并不坚定,很容易就被丈夫说动了。
开始这项行动之后,她就瞒着金箔厂,慢慢将各项资料夹带出来,和丈夫一起私下研究。
但是毕竟有五位技术人员共同管辖,陆某在不惊动他人的前提下,只能带出极其有限的一部分资料,他们也就意识到,这件事绝非他们二人能够办到的。
私底下的多次试验全部以失败告终,这让陶某很不服气。
所以他们又打算拉拢另外一名技术人员黄某,想着凭借三人之力,完全复制的可能性会大上许多。
经过长达五年的时间之后,黄某和陆某竟然真的在没有惊动其他三位技术骨干的前提下,将乌金纸的制作工艺完全复刻了下来。
2007年,研制成功的三人欣喜若狂,三人经过商量,决定由陶某的哥哥出面办厂,选在了句容比较偏僻的铜山,对外宣称是造纸厂。
黄某和陆某平时都在南京市金线金箔厂上班,很少去铜山。
只有遇到技术性难题时,二人才不得不动身前往,指导着生产线上的工人。
陶某则充当了中间人,四处联系乌金纸的买家,而那位行踪神秘的徐老板,正是陶某。
陶某还正在做着自己的发财梦,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他们一共生产了600多包乌金纸。
但是实际售卖出去的乌金纸,只有100多包。
将造纸厂的机器和工人费用去除之后,三人获得的非法利润只有不到15万元。
2009年5月,法院也正式对三人进行了宣判。
陆某泄露了国家机密,但法院认为陆某是在其丈夫陶某的撺掇下犯罪,而且认错态度良好,判其有期徒刑1年6个月,缓期两年执行。
其丈夫陶某泄露国家机密,加上触犯职务侵占罪,法院判其有期徒刑两年。
这起案件的破获,成功挽救了与乌金纸相关的金箔制造业危机,
金箔制造虽然起源于中国南京,但是在近代,金箔市场一度被其他国家挤占。
在21世纪以前,中国的金箔产量不足世界的百分之一。
正是由于乌金纸相关金箔技术的改良,才令我国的金箔制造业重现生机。
而两位技术骨干明显没有把金箔锻造工艺泄露的严重后果放在心上,才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乌金纸的制作技术一旦流入其他国家,势必会对中国的金箔制造业造成极大的打击。
最后,希望无论我们是谁,都能严守国家机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