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农民带全村“造假”,2020年产值1.6亿,警方却说:不违法

旺尚聊历史 2023-03-01 07:13:11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老方犯啥事了,怎么警察把他抓走了?”

1981年的一天,警察开车来到河南烟涧村,将正在家中干活的方兴庆带走了。村民们议论纷纷,都在猜想他是不是因为“造假”被抓的。

但没过多久,警察竟然又开着车将他送了回来,并解释说他做的事情不违法。

方兴庆能仿制出各朝代出色的青铜器,并且他还带领着村里的人一起“造假”,凭借这些“仿制品”,他带领全村人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截止到2020年,这个村子的年产值已经达到了1.2个亿,这个数字让许多人都十分震惊。

在这个被称为“青铜仿古第一村”的地方,有着三百多家青铜器生产作坊,生产出的青铜器更是到了“难辨真假”的地步。

方兴庆作为本村青铜器的“鼻祖”,却曾因被质疑造假而被警察抓走,如今的下烟涧村发展怎么样了?

青铜仿古第一村

2011年,台湾省的著名设计师曾熙凯在参观过故宫博物院精美的青铜器后,对我国的传统青铜铸造以及相关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国的青铜器时期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在古代青铜器就已经作为了重要的农业和祭祀工具,被大量投入到了生产生活当中。

青铜器不仅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作用,并且因为其造型精美,纹理精致,具有极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

曾熙凯离开故宫博物院后便开始在全国各地寻找可以“复刻”青铜器的地方,他本来以为就算找到,也应该是个十分“高级”的地方。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我国最大的青铜器仿古基地之一,竟然是河南省的一个看似十分普通的村落。

这个地方便是河南省伊川县的烟涧村,这个村子里一共有850个村户,总共不过三千多个居民,但是其中却有300多家青铜器仿古作坊,被誉为我国“青铜器仿古第一村”。

曾熙凯不断在网络上浏览着关于烟涧村的各种信息,心中也充满了对这个村子的好奇与向往,于是他决定亲自前往去看看这个地方。

来到烟涧村后的曾熙凯很快便被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深深震撼,因为走在这个村子里,竟然随处可见街边挂着“出售青铜器”的广告牌。

并且随便走进其中一家的门院,就可以看到地上堆放着各种各样的青铜器制品,还有很多未完成待加工的零件。

在这里随处可见“司母戊鼎”、“马踏飞燕”、“单凤杯”的仿制品等等,它们不再是被摆在博物馆的橱窗内,而是货真价实地被当地村民仿出来再被出售到世界各地。

曾熙凯发现这里的青铜器物件并没有进行任何的现代设计以及加工,每一件的制作标准只有一个,那便是“仿古”。

并且当他到村中询问村民青铜器的相关事宜的时候,村民都会特意提醒他烟涧村制作的青铜器全都是“仿品”,他们也从来不会把假的当真的来卖。

随后曾熙凯便决定在烟涧村居住一段时间,观察当地的青铜器生产工作来寻找自己的创作灵感,并且随之开始了自己的“青铜中国”的创作项目。

在“青铜中国”里,他先后推出了“铜镜系列”以及“青铜灯具”等等作品,其创作灵感大部分来自烟涧村里青铜制作师傅们的启发。

“村民们将褐色的蜡缓慢地倾倒在石板上,蜡便在重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缓缓流淌,实在是美极了。”

当时的曾熙凯将“青铜中国”定为一个长期的计划,因为他觉得虽然烟涧村的青铜器仿古制作已经初具规模,但制作的青铜器大部分还是仅供观赏。

虽然很多村民凭借这个手艺已经脱贫致富,但他们还有更多的空间可以发掘。

事实上,曾熙凯并不是第一个了解并且宣传烟涧村的第一个人,早在零几年,就有记者实地考察过这里了。

靠青铜器走上致富之路

当时的烟涧村青铜器的生产规模还没现在这么大,只是略有名气,而当时记者过去也是听闻在这个村子里有许多“造假”的家庭式作坊。

一开始记者以为烟涧村村民制作的青铜器仿品是为了“以假乱真”,高价出售给收藏家,所以决定过来调查看看。

可是记者来到烟涧村才发现,这里的村民并没有做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他们的作坊也清清楚楚地写着这里制作的都是仿品,只供出售。

于是记者便亮明了身份,并且跟着烟涧村党委书记方智科进入了村里一家青铜器制作作坊进行采访。

这个村名名叫刘乐,他与老婆今年都已经四十多岁了,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但庄稼汉出身的刘乐却丝毫不为眼前的生活发愁。

“我的两个孩子都在私立学校上学,多亏了村里的青铜器我才有钱供他们读书啊!”刘乐一边继续着手里的工作,一边对记者说道。

刘乐的院子内摆满了青铜器的仿制品,他与老婆一年可以靠这门手艺赚上几万块,生活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相比于以前种地的生活要富足很多。

而烟涧村内像刘乐这样凭借青铜器发展过上好日子的居民不在少数,村民方金安家里的情况也是如此。

当记者来到他家里时,他正忙着将刚刚制作完成的“司母戊大方鼎”装上车,这是当地县城一家商场定的,方金安正要送去。

“他最会做单位的生意了,这几年他家的生意简直风生水起。”一旁的方智科对记者说道。

此时的烟涧村的青铜器仿品已经开始出口东南亚和部分欧美地区,大多数村民也过上了小康生活。

烟涧村里不仅有这种规模相对较小的作坊,还有不少村民直接开了公司。

记者这次来到了村里一家名叫“烟云涧”青铜器有限公司里,这家公司内有一个将近70平方米的展厅,展厅内放满了青铜器成品。

这里的种类比作坊里的还要多一些,大到各种鼎,小到铜钱,应有尽有。

方志坡是烟涧村青铜器制作公司的工艺师以及副经理,有很多年的制作经验。

“在我们村,每个人都是能工巧匠,不管是多么复杂的工艺品,只要给我们看看照片,我们就能给你仿制出来!”他十分得意地对记者说到。

方志坡还说,烟涧村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大规模的制作青铜器的仿品。一开始以村里的家庭为基本单位,在家里办作坊,“员工”也是自家成员。

起初各家客源也都是村民自己跑来的,渐渐的,随着烟涧村青铜器产业的规模越来越大。

村民们也开始了“集中生产”,不少村民开始合伙开办一些更加专业的“厂房”来合作加工生产青铜器。

并且每家负责的工作也划分的越来越细,保证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对专业的团队负责。

这样看上去虽然“作坊”的个数少了,但全村的经济效益却上去了,一年的收益甚至达到上亿元。然而若说起来烟涧村的青铜器的“发家史”,一定绕不开一位叫方兴庆的老人。

烟涧村青铜器的鼻祖

方兴庆是烟涧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唯一与村里其他人不同的是,他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高中生,算当时比较有文化的人了。

从学校毕业后的方兴庆便来到了当地一家翻砂厂工作,在工作期间,方兴庆某天突然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张古铜镜的照片,从那之后他便被这个美丽的物件深深吸引。

因为他本身就在翻砂厂工作,在铸造上有着一定的基础,他便开始自己尝试着模仿制造一些铜镜。

1963年,方兴庆终于下定决心要全新全意地研究古铜镜的制作,并且开始仔细研究这其中的各个步骤。

从最开始的模具制作,到浇筑以及雕刻其纹理,方兴庆都十分仔细地用心钻研。

但万事开头难,方兴庆并不是专业人员,所以一开始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他并没有轻易放弃,遇到有什么不懂的便会主动找到村中一位专门修补银器的老工匠帮自己看看。

二人经常一讨论就是半天,不论是一个接口或是一个花纹,方兴庆都希望做到完美无缺。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方兴庆的努力下,他终于制作出了一个仿战国时期的镜子,制作出来后他马上拿着这枚铜镜交给一位他认识的文物鉴定人员看。

鉴定人员看到这枚铜镜后先是对其赞不绝口,然后再经过仔细观察后对方兴庆说:“这一定是个上乘的古董。”

听到这句话后的方兴庆哈哈大笑,然后说出了实情。对方听完后自然是惊得合不上下巴,随后便连连称赞方兴庆的手艺。

这面铜镜取得的成功给了方兴庆莫大的信心,他的思路也就此打开。如果真的有人会喜欢他制作的仿品。那他为何不将之推向市场呢?

从此之后,方兴庆制作的铜制品也不单单局限于铜镜,而是不断在书中翻阅各种各样的通气制品,只要是他觉得自己可以仿制来的,他都会试试。

渐渐的,他学会制作了铜盆、铜马、铜人等等,这些青铜器也很快流向了市场。

因为这些都是仿品,所以方兴庆一开始的定价并不贵,但随着他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一个铜镜的价格也已经高达上千元。

不仅如此,方兴庆还很快摸清了青铜器的市场,那些越“仿古”的,越像历史文物的,则在市场中的卖价越高。

虽然许多人说方兴庆的仿制技术已经到达了可以“狸猫换太子”的程度,但他每次在售卖前都会特地指出他卖的这些都不是真的古董,不会去坑消费者。

但他过于高超的技术,也为他引来了几次祸端。

因为方兴庆的青铜器做得实在是太像古董了,所以有许多卖假货的人会来他这里定制许多青铜器然后再一转手当真的卖掉。

就这样,家伙贩子用这个方法在中捞到了巨大的利润。警方在打击假货贩子的同时,也找到了方兴庆来问话。

警察一开始以为方兴庆和那些假货贩子是一伙的,所以便来到烟涧村带走了他。

可每次方兴庆都会将实情告诉警察,并且表示自己就是个做“仿品”的,也从来没将假的当成真的来卖,关于有人利用他的技术做违法的事情,他并不知情。

警察在他口中了解到事实后便明白方兴庆和那些人根本不是一伙的,他就是个本本分分的手艺人,所以又亲自将他送回了村。

还有一次方兴庆在拿着自己做的青铜器仿制品前往香港,但是在过安检的时候却被拦下来,安检的工作人员却怀疑方兴庆是走私文物的嫌疑人,便又将他扣下了。

但是在工作人员查明真相后,方兴庆再次被无罪释放。经过这几次“教训”,方兴庆也长了个心眼,为了避免这种麻烦再发生,他想了一个十分巧妙的方法。

他在自己制造的青铜器的角落里会留下自己的印章或名字,这样就可以分辨出这确实是仿品,别人也不能耍小聪明“以假乱真”了。

此后,方兴庆并没有死守着自己的手艺自己赚钱,而是决定将自己的手艺公开给村里的人,带着大家一起赚钱,并希望将青铜器的仿制业做大做强。

就这样,在仿制青铜器“鼻祖”方兴庆的带领下,渐渐整个烟涧村都加入到了这个事业中,他们也凭借着高超的技术,成功将烟涧村发展成为“青铜器仿古第一村”。

2006年,青铜器制作协作小组正是在烟涧村成立,更多的专业人员也加入到了这个队伍中去。

2013年,“烟云涧”博物馆在烟涧村建造完成,博物馆中放置着烟涧村村民亲手制作的各类精美青铜器,供游客们欣赏参观。

最近几年烟涧村的生产销售模式更是和电商相结合,通过网络传播,其经济效益也再次大幅度上升。

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报道烟涧村的故事,如今青铜器已经不再只是烟涧村的标志,而是成为了整个伊川县引以为傲的产业。

到了2020年,整个烟涧村的青铜器产业一年便创造了1.6亿元的产值,同时也被河南省政府列入了“非遗”名单。

如今烟涧村大力发展青铜器已经成为了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烟涧村的村民在发展此业的同时,兼顾了生态和绿色发展,成为了不仅富裕,而且生态环境十分优美的先进代表村。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