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夷异制”早在中国奴隶制社会开始就已经出现了,所谓“华夷”就是指早在奴隶制社会开始来的时候,所谓的天子就将地域和人群以疆界作为划分,处于中原地区的称之为“中国”中的一般子民,而边疆地区则是称为“蛮夷之地”的“夷人”。
这种带有歧视的划分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早在西周时期,历代君王就对这些少数民族保持一种歧视的态度,分封制之下连平民都包涵在内,却没有少数民族的位置,这些所谓“夷人”只能没有身份的隶属在分封诸侯的统治之下。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究其原因是人们的思想过于落后保守,以至于对其余的少数民族都保持排斥的心理,但有一人不同,春秋时期的赵武灵王就敢于打破传统思潮,穿胡服骑射。

1.华夷观念
当时的社会并不安定,西周的分裂导致了东周时期群雄割据的大混乱出现,这也就导致社会上“华夷”两种观念的出现。在当时人们最早的认知之中,所谓“华”,其实就是指周王室下的“姬姓”贵族,而夷所指的就是其余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认知逐渐广义化,夷这一称呼也逐渐变成了对偏远地区少数民族的统一称呼,其中所包含的歧视并未减少,虽然在后续的兼并战争之中,边疆下辖少数民族民族的国家也不会被其他人重视。
但并非所有的国家都是如此,有些较为弱小的国家为了自己不被弱肉强食的世界灭亡,只能选择将这些周边的少数民族联合。因为它同样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势力,那就是早年的秦国,其实秦国最早的时候只是西周的封地。
因为封地过于偏远,在东周分裂的时候,秦国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一直到秦穆公登位的时候,为了强大秦国,他一方面开始笼络人才,另一方面开始着手整合周边的少数民族势力,最终让地处偏远的秦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针对当时国家的现状,其他国家又有人从少数民族方面入手,想通过华夷结合方式增强国家的势力,那就是赵国的武灵王改革,这次改革在社会上掀起了一种新的思潮。
2.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大变革
其实追本溯源来看,赵国和骑射还是非常有缘的,赵国在社会分裂之前也曾是周王朝的诸侯,并且主管马匹圈养的工作,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周天子出行骑乘的每一匹马,都是赵国亲手挑选和培养出来的。
或许是因为这种情况,导致战国时期赵国将改革放在骑术上面,毕竟在社会并不发达的当时,战马是当时唯能用于赶路的交通工具,只要掌握了精湛的骑术,就相当于拥有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所以赵国武灵王继位之后,决心从此处进行改革。赵国乃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出,这次分裂意味着赵国周边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在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决心进行“胡服骑射”改革,所谓胡服,指的是周边少数民族之人的穿着,相比于中原人的宽衣长袍,赵武灵王主张穿着短袖窄服。
要知道,少数民族身处边疆,常与猛兽豺狼相伴,一不小心就会遭遇偷袭而有生命之危,所以一般不会长袍大褂加身,而采用短袖着装。这类夷族穿着只会被自恃优越的中原人当作是“衣不蔽体”的羞耻行为,只有赵武灵王将其当作改革的重点。
他认为像胡人一般身着紧衣短袖,能够在战场上,尤其是马战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无论是视野获得还是动作施展都会流畅很多,所以主张赵国作战的士兵像胡人那样着装。
改革的第二点就是学习胡人的“骑射”之术。首先,弓箭作为当时战场之上唯一的远程武器,可以说极具重要性,然而中原地区的人,对弓箭的使用太过于机械化,不是攻城略地的定点射箭,就是用于暗杀的远程偷袭,这一点就比不上胡人。

在赵武灵王看来,被视作蛮夷的少数民族拥有强大的“骑射”技术,他们不但擅长于骑马,并且擅长于马上远程弓箭的使用,这是游牧民族长期苦练形成的高超武艺,所以赵武灵王的改革大力主张学习胡人高超的骑射技术。
当然,这次中原向胡人学习的改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赵国几乎举国上下都反对这种模仿胡人的行为,甚至将其当作是耻辱,为了改变这种观点,赵武灵王做到了身先士卒,带头穿胡人的衣服,学习胡人的骑射之术。
赵武灵王的行为遭到了朝中许多人的抵触,在其准备商议的时候遭到了群臣拒不入朝的抗议,赵武灵王为此不惜亲自驾临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在无比的耐心之下推动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1.乱世之中的变法图强
这次事件首先反应出的就是战国时为求发展迈出前进步伐的“改革变法”思潮,其实在当时这个坚守传统的社会之中,要想完成国家的强盛就必须实施变法。
这种思维在当时是很少见的,就算有人出现了这种想法也会被“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思维否定。尤其是对于一个刚刚出现国家分裂的国君来说,此时的变法很容易触动自己的地位和利益,甚至有可能动摇自己的统治地位。
尤其是赵武灵王这种面向胡人的改革,不亚于一场赌注,成则国富兵强,败则遗臭万年。不过此次赵武灵王的改革成功了,开创了战国七雄时期向少数民族学习的先例,也让改革的思潮在社会上盛行起来。
此后不单单是赵国,秦国的商鞅,齐国的邹忌等等,先后都顺应这种思潮变法图强。这种全社会的变法思潮,强大的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更多的是推动了整个战国社会前进的脚步。

换句话说,在我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社会的分裂向封建社会的统一,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2.华夷融合的重要作用
赵武灵王的改革,同样让我们看到了战国时期另外一种思潮的出现,那就是华夷共治与华夷融合。这种现象早在春秋时期已经端倪初现,当时东周末年,社会大分裂,尤其是在进入战国之后,各个国家尽一切可能拉拢周围势力。
在当时复杂的环境之下,如果再纠结于华夷之分,那么迟早都会是个国破家亡的下场。所以当时几乎所有的国家在建设自己的同时都在拉拢周边饿的少数民族,因为没人也愿意在与其他国家拼斗的时候背后遭遇偷袭。
当时战乱不堪,想要征服所谓的“蛮夷”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些自恃优越的中原国家只能退一步选择和平交好,只不过没人愿意碍于面子没有国家敢于承认而已.但是赵武灵王不同,他敢于用改革的方式大刀阔斧的学习少数民族的优点。

这种摒弃民族歧视的行为在思想上很大限度地打破了传统中原人的优越感,赵国经过改革之后,马术和骑射之术明显增强,也是通过事实说明了所谓“蛮夷”的优越之处,这种和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的先例折射出一种新思潮,“华夷融合”。
这种思维可以说是相当具有预见性与前瞻性,简而言之就是放弃原有的歧视观念,从思想根源上看待少数民族,他们只是生活习惯和汉人不同,但是完全可以和汉人和平相处,赵武灵王学习胡人的改革将这种思潮带到了整个战国社会。
让中原的国家不再固步自封,开始在思想上承认和接纳偏远的少数民族,这就是早期华夷融合现象的出现,为后来的民族融合和相互交流共处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这次改革之后,战国社会逐步刷新了对少数民族的认知,一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思维迅速席卷,甚至影响到了后续两千多年的社会,后来的秦朝用一统天下的方式在物理上实现了民族融合。

而后续的封建王朝则用和亲等方式进一步推动了华夷统一,诸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事件都是受华夷融合思潮的影响.
此外,这种思潮对少数民族同样具有能动作用,比如在融合过程中学习汉人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的政治制度以及人才选拔制度等等。
总结从总体上看来,赵武灵王所下令的一次改革背后映射出许多战国社会的思潮,比如对少数民族的态度转变,富国强兵方式的改变等等.
其中投射出的民族融合思维甚至影响了中国社会上千年之久,尤其是双方学习的思维,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