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威视(002415)全球 AIoT 龙头,背靠中电科,基于物联感知能力构建3 万+硬件 SKU 矩阵,基于 AI 认知能力构建 200+软件产品家族,通过中台化的方式统一组件,以服务场景化、碎片化的业务需求。公司共有 PBG(公共服务事业群)、EBG(企事业事业群)、SMBG(中小企业事业群)、创新业务、境外主业五大业务,由安防厂商全面转向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
企业概况与股东背景
海康威视成立于2001年,是全球安防行业龙头,控股股东为中电海康集团(持股36.55%),实际控制人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央企),央企背景为其在智慧城市、公共安全等领域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源协同优势。
第二大股东龚虹嘉为创始团队核心成员,持股10.57%,其长期投资回报超千倍,体现对公司发展的信心。此外,高毅资产、中央汇金等机构持仓占比超10%,显示资本市场对其价值的认可。
公司扎根杭州,受益于当地“数字经济第一城”政策支持,与浙江大学等高校形成产学研联动,构建了“硬件制造+软件开发+云服务”的物联网生态链。
最新动态:2025年2月24日,海康威视广东省总部正式落户广州番禺大学城智慧谷,计划建设物联网创新中心,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集群发展,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智核”建设。
核心业务布局
公司以视频技术为核心,构建“感知-数据-应用”完整链条,公司具有 3+万硬件与 200+软件的庞大产品体系,传统安防业务占比已降至50%以下,智能家居(萤石网络)、机器人、汽车电子等八大创新业务营收占比超20%,其中萤石网络2023年营收突破50亿元,分拆上市后仍保持51%控股。
传统安防业务:摄像机、存储设备等产品全球市占率连续多年第一(2023年超30%),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交通等领域。
智能物联:2024年推出“场景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制造业、智慧城市数字化转型。
汽车电子:2023年营收增长42.06%,2024年与广汽等车企深化合作,切入智能驾驶领域。
机器人业务:工业机器人已应用于柔性物流,人形机器人技术储备加速,与宇树科技等企业协同布局。
客户结构:政府(PBG)、企业(EBG)、中小企业(SMBG)三大事业群,2023年PBG占比28%,EBG占比36%。
财务数据解析
根据2024年业绩快报(截至2025年2月27日):
营收924.86亿元,同比+3.52%;
归母净利润119.59亿元,同比-15.23%23。
关键变动分析:
收入增速放缓:国内业务受经济周期影响增长乏力,但海外市场(占比约35%)稳步增长,创新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18%。
利润下滑原因:
研发投入加大:2024年研发费用超100亿元(占营收10.8%),重点布局AI算法、物联网芯片等核心技术。
成本压力:原材料涨价及智能制造升级导致毛利率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
现金流: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基本持平,显示主业造血能力稳健,但资本开支增加(如广东总部建设)可能短期压制自由现金流。
行业地位
海康威视是全球领先的智能物联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在视频监控领域连续12年保持全球市场份额第一。根据Omdia的报告,2023年海康威视在全球视频监控市场的份额为37.7%,远超其他竞争对手。
2006 年以来,公司研发费率稳定上行,2023 年已达12.8%。在AIoT领域已布局超过70个细分行业解决方案。技术储备方面,公司拥有2.8万项专利,观澜大模型在图像识别准确率达98.7%,超越行业平均水平5pct。
毛利率长期稳定在45%左右,硬件成本控制能力突出(摄像头毛利率超45%)。不过应收账款占营收比例从2019年的25%升至2024年的35%,也体现出政府(PBG)业务占比降低后的产业链话语权在降低。
投资逻辑
AI+安防:多模态大模型推动从“特征识别”到“场景理解”升级,文搜系列产品渗透率快速提升。
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业视觉检测市场年复合增长25%,海康机器人在3C领域市占率已达37%。
新业务快速增长:汽车电子、机器人等创新业务增速快(2024年汽车电子收入增速超40%),有望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全球化:东南亚安防需求年增15%,公司通过“一国一策”本地化策略,在越南市占率突破20%。同时公司通过本地化策略(如巴西、印尼工厂)缓解欧美制裁影响,2025年海外收入目标300亿元。
新基建:智慧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等需求释放。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25万亿元,公司深度参与85%以上地级市项目。
数据要素:视频数据资产入表试点,推动存量设备智能化升级。
风险与挑战
国内竞争加剧:大华股份、华为等对手在AI安防领域持续加码,价格战可能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创新业务孵化风险:分拆上市可能导致资源分散,2024年创新业务增速已从35%回落至23%。机器人、汽车电子等板块净利率不足5%,需时间培育。
海外市场波动:地缘政治风险(如技术制裁)和汇率波动影响海外业务稳定性。
技术迭代压力:AI算法、芯片等核心技术的自主化进程若不及预期,可能削弱长期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