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西非内陆国尼日尔的一记"能源休克疗法",将自己推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军政府以"薪资不公"为由,强行驱逐中石油等中资企业核心团队,冻结企业账户,没收炼油厂经营权。这场看似"主权觉醒"的激进操作,却让这个贫穷国家尝到了自断命脉的苦果。

这场政治豪赌的代价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显现:首都尼亚美的加油站前,柴油价格从每升0.6美元飙升至2.4美元,相当于当地公务员半个月的工资。曾经依赖中企炼油厂供应90%燃油的尼日尔,如今不得不花天价从国际市场上抢购成品油,外汇储备如流水般消逝。更致命的是,占国家电力供应75%的燃油发电机组因缺油停摆,医院、学校、工厂陷入黑暗,这个撒哈拉以南最贫困的国家,正在经历现代版的"能源大饥荒"。
军政府的决策逻辑看似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既想赖掉4亿美元债务,又妄图将原油分成比例从15%提高到30%,还要借驱逐中企转移民众对贫困现状的不满。然而这些算盘在冰冷的经济规律面前碰得粉碎——中企运营的输油管道每天承载着8万桶原油的运输量,其停摆直接掐断了国家经济主动脉。那些被煽动上街"反对新殖民主义"的民众很快发现,失去工作机会的4000个直接岗位背后,是数万个关联家庭的温饱和尊严。

这场危机的根源,暴露出尼日尔精英阶层对现代经济认知的严重偏差。他们既想享受全球化红利,又拒绝接受市场规则;既渴望技术发展,又排斥外来经验;既需要投资输血,又企图"空手套白狼"。这种矛盾心理在驱逐中企事件中达到高潮:一方面指责中方"掠夺资源",另一方面却对俄罗斯瓦格纳集团开出更优厚条件,暴露出地缘投机主义的短视。
值得玩味的是,军政府在发现"能源大棋"下错后,又试图通过外交渠道重修旧好。但这场博弈已非单纯的经济谈判,而是对国际合作规则的严肃考验。中企在尼日尔创造的24倍于当地平均工资的就业机会,建设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培养的本土化技术团队,这些看得见的发展成果,绝非简单的"主权让渡",而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尼日尔的遭遇给所有资源型国家敲响警钟:在全球化时代,将"资源主权"异化为排斥合作的借口,无异于是捧着金饭碗要饭。真正的能源独立,需要技术积累、市场对接和制度保障,而不是政治作秀。对于那些仍在"去殖民化"与"现代化"之间摇摆的非洲国家,尼日尔的教训再清楚不过:砍倒发展之树容易,重建失去的生机却需要几代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