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狱中托孤保姆陈玉英,建国后毛主席多次表示:有困难告诉我

夕阳余晖映落日 2025-02-09 17:12:21

1949年8月初,长沙数十万群众走上街头欢迎人民解放军入城,从此长沙解放,人们自由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在街上奔跑着、欢呼着,为这载入史册的一刻而庆祝着。

远在宁乡县的一位农村妇女听到长沙解放的消息后,知道是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她忍不住落了泪,滚烫的眼泪落在泥土地上,很快湿了一片,她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太久,当这一天终于到来的时候,她迫不及待想要见到毛主席。

于是,她安排好家中的一切,换上了一身干净的衣服,然后一个人去了长沙,打听到人民解放军的驻地,她表明了自己的身份,见到了解放军中的一位军官,她急切地说:“我是毛主席和杨开慧的保姆,我要见毛主席,我有非常重要的事情向他报告。”

军官详细询问了她做毛主席和杨开慧保姆的那段经历以及家庭的基本情况,因为还要对她的身份进行调查以及将此事报告给毛主席,这些都需要时间,所以军官先让她回家等消息。

她其实也已经想到这个结果了,在来长沙之前,她就有过犹豫,她不知道毛主席还记不记得她,毕竟他们已经22年没有见过了,毛主席可能早已经忘记她这个保姆了,但她还是抱着一丝期盼。

希望毛主席还记得她,能见一见她,她想和毛主席说一说杨开慧的事情,也想见一见毛主席和杨开慧的三个儿子,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里,她一直默默地想着他们,念着他们。

但这份想念在过去的近二十年时间里,她从来没有宣之于口,而只能藏于心底,她不敢告诉任何人她曾做过毛泽东和杨开慧一家的保姆,是的,她就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保姆陈玉英,是毛泽东和杨开慧视为家人的存在,是陪着杨开慧走过最艰难的三年的人。

陈玉英出生于宁乡县的一个贫困家庭中,很小就做了童养媳,十岁就外出帮工,一路走来,她吃尽了苦头,见惯了人间冷暖,人生几乎没有什么温暖的时刻,更从未得到过尊重,直到遇见了毛泽东和杨开慧。

1926年冬天,经人介绍,陈玉英来到长沙望麓园1号给毛泽东和杨开慧做保姆。当时毛泽东忙着革命的事情,每天有忙不完的工作,在家里的时间很少,而杨开慧身怀六甲,还要协助毛泽东开展农民运动,做一些资料整理工作。

家里还有4岁的毛岸英和3岁的毛岸青,尽管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也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能够照顾杨开慧和两个孩子,但还是忙不过来,于是杨开慧和毛泽东商量找一个保姆,于是勤劳能干的陈玉英就来到了他们的身边。

陈玉英到望麓园1号的第一天,杨开慧就对她说:“你到了我家里,我们以后就是一家人了。你不要当我是你的主人,彼此不要分上下,我们做一场朋友。”

图:杨开慧和毛岸英、毛岸青

此前陈玉英已经做了十几年的保姆了,她太知道自己的身份了,那些经历告诉她,保姆就是保姆,主人家是不会真正将保姆当作人的,即便真遇到了善良的人家,不骂她已经是很不错了。

她从来没有奢望过主人家好好对待她,她也只是将保姆当做一份工作,不会和主人家有身份之外的交情。所以当她听到杨开慧这番话的时候,心里是震惊的。

她还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话语,从来没有得到过这样的尊重,她忍不住眼角含泪,但她也没有真的将杨开慧的话当真,她觉得能听到这番话就已经是很不错了,她不会真的奢望杨开慧会这样对她,她有自知之明。

因此她从第一天开始就谨记自己的身份,好好做好自己的工作,而在相处中,她才知道杨开慧从来不是说说而已,她是真的拿陈玉英当家人和朋友,给了陈玉英充分的尊重。

不仅仅是杨开慧,毛泽东同样如此,毛泽东从小就是一个同情穷苦百姓的人,他对穷人有一种天生的同情心。

在这样的一个家庭做保姆,陈玉英无疑是幸福的,杨开慧对她极为信任,陈玉英刚开始出门买菜的时候,回来都要向杨开慧报账,什么菜多少钱都算的清清楚楚,杨开慧就让陈玉英不要一笔笔的算,只要给个总数就可以,也不用每次都将零钱交给她,她并不会一笔一笔的去计算这些,她也放心的将毛岸英和毛岸青交给陈玉英带。

在那个时代,给人家做保姆,犯了错免不了打骂和惩罚,杨开慧和毛泽东却从来不会,有一次陈玉英不小心打破了一个热水瓶,着急的都哭了,杨开慧却开导她“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反过来安慰陈玉英。

当毛泽东和杨开慧搬到武昌都府堤41号住的时候,陈玉英曾经因为不识字又乡音重,在街上走错了路,绕了很久才终于回到家,原本她以为耽误了这么长时间,毛泽东和杨开慧可能会很生气。

结果毛泽东知道后就用毛笔在一块白布条子上写上“武昌都府堤四十一号陈玉英”,然后让陈玉英放在口袋中,这样陈玉英即便在外面迷了路,也能通过这个布条问路,陈玉英很宝贝这个布条,这让她外出方便了很多。

杨开慧和毛泽东是真的将陈玉英当作了他们的家人和朋友,而陈玉英也把自己当作了这个家的一份子,她看到毛泽东和杨开慧很忙,总是抢着干活,尽可能让杨开慧有更多的时间去工作,她知道毛泽东和杨开慧是做大事的人。

尽管她不是很懂革命是什么,但她知道,毛泽东和杨开慧是好人,并且他们从事的工作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过上好生活,所以她也尽可能帮着两人,每次毛泽东在家中开会的时候,陈玉英就坐在门外的一张椅子上等着,隔一会儿就进屋给他们添水。

有时候开会到深夜,毛泽东还会让陈玉英出去买点吃食给大家充饥,这个时候,杨开慧还会提醒让陈玉英别忘了给她自己也买一份,不能饿着。

毛泽东和杨开慧总是会忙到很晚,他们不愿意让陈玉英也跟着到深夜,总是劝她早休息。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是这样,信任换信任,尊重换尊重,毛泽东和杨开慧将陈玉英当作了家人和朋友,将陈玉英放在了和他们同等的地位,而陈玉英也回以同样的信任和尊重,拿毛泽东和杨开慧当家人。

后来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发生之后,毛泽东深感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决定发动秋收起义,他将杨开慧和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以及岳母向振熙、保姆陈玉英送回了板仓杨家,然后自己去领导秋收起义。

毛泽东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秋收起义后,他领着部队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南下井冈山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而杨开慧则带着孩子留在老家继续参加革命,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长沙,地下交通被破坏严重,毛泽东上井冈山不久之后就和杨开慧断了联系。

那个时候的杨开慧很艰难,她联系不上组织,但依旧不忘开展地下斗争,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边界的地下武装斗争,因着和毛泽东是夫妻关系,她成为敌人抓捕的对象。不得不到处隐藏和战斗,她时时绷紧着神经,每天都处在危险之中,还要照顾三个儿子和母亲。

可以说,那个时候的杨开慧,谁和她走得近,谁就会有危险,而做杨开慧的保姆,自然危险不会少,陈玉英不是不害怕,但她早已经将毛泽东和杨开慧当成了家人,她不愿意离开这一家人,她决定要留在杨开慧身边,在家里照顾三个孩子,有时候还会跟着杨开慧外出办事。

图: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

她知道杨开慧从事的是很危险的工作,她从来不问,也从来不说,就只是按照杨开慧说的去做,尽心照顾三个孩子,当时杨开慧和毛泽东断了联系,生活陷入困难,陈玉英就决定不要工资,而且还在杨开慧困难的时候将自己的积蓄拿出来用。

在那个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的年代,他们是真正的患难与共,陈玉英从来没有想过离开,她是下定了决心要照顾好杨开慧,要一直和杨开慧一家人在一起,她曾对杨开慧说:“你去哪里,我永远跟你去哪里。”

她知道留在杨开慧身边意味着什么,但她早已经从杨开慧身上学会了一种精神,即不怕危险,不惧死亡。

就在他们相依为命三年后,即1930年10月24日,很久没有回家的杨开慧潜回板仓看望母亲和孩子,因为叛徒的出卖,军阀密探在当晚凌晨包围了杨开慧的家,抓走了杨开慧,同样被抓的还有陈玉英和8岁的毛岸英。

杨开慧刚入狱就遭到了敌人的严刑拷打,作为毛泽东的妻子,敌人知道她必然清楚毛泽东的很多事情包括去向,还有我党的很多秘密,他们希望杨开慧能开口说出他们想要的东西,但看起来温柔的杨开慧从来都是刚硬的,她什么都不肯说,无论敌人上什么酷刑,她始终坚贞不屈。

陈玉英每每看到遍体鳞伤的杨开慧都心疼得流眼泪,她主动站出来要代杨开慧挨打,敌人自然也不会放过陈玉英,因此各种酷刑同样招呼在陈玉英身上,而她也和杨开慧一样,始终什么都不说。

她只是坚持保护杨开慧和毛岸英,坚持说毛岸英只是杨开慧的侄子,是杨家的孩子,并不是毛泽东的孩子,这也是毛泽东当初去领导秋收起义后,为保护孩子所想的一个办法,让毛岸英和毛岸青都姓杨。

敌人看到陈玉英什么都不说,就试图调拨她和杨开慧一家的关系,说她只是一个保姆,没有必要为了主家挨打,只要她说出都有哪些人到过毛泽东家中,说出毛泽东和杨开慧的通信情况等,就可以将她放了,但是陈玉英无论如何就是不肯说出来。

看到杨开慧和陈玉英都那么硬,敌人也是将能用的手段都用上了,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后来敌人退而求其次,希望杨开慧登报宣布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只不过同样遭到了杨开慧的拒绝,她说:“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看起来极为温柔的杨开慧从来都是刚烈的,她将所有的温柔都给了家人,而在面对敌人的时候,她拥有铜墙铁壁般的坚强,在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时会说:“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想从我的口里得到你们满意的东西,妄想。”

在入狱的那一刻开始,她就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尽管组织和亲朋好友一直在积极营救她,但她知道,她是毛泽东妻子这个身份就注定了敌人不会轻易放过她,所以她在狱中曾对陈玉英说:

“孙嫂(陈玉英夫家姓孙),我走了,请你把孩子带回去,等他长大了,你一定会过上好日子。”

杨开慧知道,敌人不能拿陈玉英和毛岸英怎么样,而她也很放心将毛岸英甚至还有家中的毛岸青和毛岸龙都托付给陈玉英,她相信陈玉英会将三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

但陈玉英不愿意,她不希望杨开慧牺牲,她愿意代替杨开慧牺牲,让杨开慧带着孩子回家。在她看来,杨开慧那样好,不应该就这样牺牲,然而敌人并没有如她的意。

1930年11月14日,即杨开慧被捕20天后,荷枪实弹的军警将杨开慧双手反绑着准备押出牢房,尽管他们什么都没有说,但狱中的人都感觉到了不一样,他们知道,杨开慧这一去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

杨开慧自己很平静,她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但陈玉英和毛岸英接受不了。陈玉英堵在牢门那里,试图阻止军警将杨开慧带走,她大声喊着:“不要带走她,要杀就杀我,让她回去带孩子。”但本就浑身是伤的陈玉英如何能够阻止得了荷枪实弹的军警?

图:陈玉英和女儿孙燕

毛岸英尽管只有8岁,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却也感觉到了害怕,他哭着往上扑,试图扑进杨开慧的怀中,但跑到半路就被军警抓住,毛岸英拼命挣扎,他只想和自己的母亲在一起,军警不耐烦就打他,将他直接打晕了过去,等他醒过来的时候,早已看不到杨开慧的身影。

杨开慧已经在浏阳门外识字岭壮烈牺牲,陈玉英和毛岸英继续待在狱中,敌人还是不死心,想要从陈玉英那里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所以不肯放她离开,后来经过组织和亲朋好友的营救,陈玉英和毛岸英终于被救了出来。

从狱中出来之后,两人在杨开慧的六舅家住了几天,然后被送回了板仓杨家,当时向振熙还不知道女儿已经遇害了,陈玉英也不敢说,但她经常红肿的双眼和时不时的发呆还是出卖了她,向振熙已然起了疑,陈玉英便将杨开慧已经牺牲的消息告知了向振熙。

尽管向振熙已经隐隐有了女儿会牺牲的心理准备,但当事情真正发生的时候,她还是接受不了白发人送黑发人,两人抱头痛哭,陈玉英表示自己会留下来,将杨开慧留下来的三个儿子都带大,向振熙也愿意陈玉英留下来,他们早已经是密不可分的一家人。

但很快,杨开慧的六舅就送来信,告知敌人依旧将陈玉英当做重点对象,并想要再次捉拿她,让她赶紧想办法躲避起来,陈玉英知道自己没办法继续留下来了,她只能告别向振熙和毛岸英三兄弟,一个人回到了老家。

回到老家的陈玉英变得异常沉默,家人问她过去四年在什么地方做工,为何一直没有回家,她也不肯说,她将在杨开慧和毛泽东家中做保姆的这段经历压在了心底,对谁也不说,她也不敢打听毛岸英三兄弟的情况,怕会给毛岸英三兄弟带去危险。

她不知道的是,就在她回到老家的时候,毛岸英三兄弟也被送到了上海毛泽民处,进入地下党主办的大同幼稚园,不久之后毛岸龙夭折,毛岸英和毛岸青也因为上海党组织被破坏而一度过上了流浪的生活,直到1936年才被送去苏联学习。

陈玉英以为自己再也不会有机会见到毛岸英三兄弟和毛泽东了,但她始终记得杨开慧说的那句话:“革命一定会成功,这一天不会很久。”

她信杨开慧,于是她一直在等待着革命成功的那一天,尽管这等待很漫长,但她始终不曾放弃,她也会在心底默默地祝福毛泽东和毛岸英三兄弟。

图:1977年,刘思齐和邵华在长沙看望陈玉英

终于她等到了革命成功的那一天,她迫不及待想要见到毛主席,于是她去了长沙,见了解放军军官,说出了自己的身份,表达了自己想要见毛主席的想法,然后她就回家等待着消息。

军官派人详细调查了陈玉英的情况,然后向毛主席报告了这件事,毛主席知道陈玉英还活着后,心里很是激动,但他并没有第一时间让陈玉英进京。

一来建国伊始,他有很多工作要做;二来他有一种近乡情怯的感觉,对于杨开慧的牺牲,他曾沉痛地表示:“开慧之死,百身莫赎。”那种悲痛让他轻易不敢去触碰。

不过,毛主席虽然没有第一时间见陈玉英,却叮嘱毛岸英回乡的时候一定要去看望陈玉英。

1950年初夏,毛岸英代替毛主席回乡探望家乡的父老乡亲,毛岸英特意去探望了陈玉英,此时陈玉英已经搬到了长沙生活,毛岸英就带着陈玉英和她的女儿孙燕到省交际处,将陈玉英过去的经历和对革命的贡献一一告知组织,将孙燕安排进省第三育幼院学习。

这是陈玉英和毛岸英分别十九年后的第一次见面,也是唯一的一次见面,陈玉英看着昔日的小孩童已然变成了一个意气风华的青年,心中很是欣慰,两人聊了很久,在说到杨开慧的时候,毛岸英对陈玉英说:“妈妈很坚强,我都记得,你也受了很多苦啊。”

等后来毛岸英回到北京,陈玉英给毛岸英写了一封信,她在信中感谢毛岸英对她的照顾,毛岸英在回信中说:“你在信中感谢我照顾你,这我决然不敢当,我对你并没有丝毫特殊,组织上对你照顾,是把你当作对革命有一定功劳的人看待的……”

是的,陈玉英跟随杨开慧的那四年,对革命是有一定的功劳的,无论是包揽杨开慧家中的各种活计,让杨开慧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革命中去,还是后来在狱中无论如何不肯说出毛泽东和杨开慧的一切,都是对革命的一种贡献。

图:1950年,毛岸英写给陈玉英的信

自此,陈玉英和毛主席一家重新建立了联系,1951年12月,陈玉英给毛主席写信,表示自己想要进京看望他,毛主席在给陈玉英的回信中说:

“十二月十八日给我的信收到了,很高兴。已有人告诉我,你过去在反革命面前表示很坚决,没有屈服。这是很好的。为了节省,你不要来京。你在长沙做工很好。你如果有困难,可告诉我,设法给你一些帮助。祝你身体健康!”

这是建国后毛主席给陈玉英写的第一封信,他肯定了陈玉英的革命功劳,但让她在长沙工作就好,暂时不要进京,不过,毛主席也表示,如果陈玉英有困难就告诉他,他会设法给予陈玉英一定的帮助。

后来毛主席又给陈玉英写了五封信,每封信中,毛主席都不忘叮嘱陈玉英:如果有困难,就告诉他。

1957年的夏天,毛主席邀请陈玉英进京,于是陈玉英带着女儿孙燕进了京,这是他们分别三十年后的第一次见面,尽管中间隔了三十年,但毛主席一如从前对待陈玉英,他对陈玉英说:“你和开慧同甘共苦,我今天看到你就像看到了开慧,你以后就是我家里人了。”

毛主席是真的将陈玉英当做自己的家人,当初在困难的时候,陈玉英不要工资给杨开慧一家做保姆,现在毛主席就数次拿出自己的稿费寄给陈玉英,改善陈玉英的生活,也供孙燕读书。

1958年毛主席又将孙燕接到北京住了一段时间,还派工作人员给孙燕买衣服,后来毛主席又几次接陈玉英和孙燕进京,两家亲如一家。

图:1951年,毛主席写给陈玉英的信

不过,尽管陈玉英数次进京,但很不巧的是,没有一次能见到毛岸青,这让她感觉很是遗憾,当初的三兄弟,最小的毛岸龙早已经夭折,而最大的毛岸英又在1950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就只剩下了毛岸青。

陈玉英很想毛岸青,于是1973年,她给毛岸青写了一封信,她在信中说:“我们已经四十多年没有见面了,我非常思念你们,经常回想我们在板仓等地一起生活的情景……解放以来,我经常问你,打听你,我多年来很想见到你……”

四十年的阻隔并没有让他们之间的情谊减去半分,他们之间的关系曾因为残酷的革命环境而一度中断多年,但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情谊再次连接并加深。

也是因为这个连接,让陈玉英得到了组织的照顾,这让她意识到,她也应该多为人民做些事,她义务做街道工作多年,工作出色,又多次当选为区、市人民代表。

她还带着女儿应邀在长沙、武汉、北京等地做过近200场革命传统教育报告,讲述她和毛泽东、杨开慧及其他革命同志在一起的革命斗争经历,让更多的人了解革命,了解毛主席和杨开慧。

1977年,陈玉英成为湖南省第一次赴京瞻仰毛主席遗容代表团的一员,赴京瞻仰毛主席的遗容,看到毛主席静静地躺在那里,陈玉英仿佛又回到了1926年的那个冬天,她忐忑的走进了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家中,从此与他们结下了一生的情谊。

时间不停往前走,她在这个家里迎来了毛岸龙的出生,却也送走了杨开慧、毛岸龙、毛岸英,如今毛主席也离开了。

所谓岁月无情,不过就是生老病死不停地上演。

图:1977年,毛岸青、邵华夫妇和陈玉英、孙燕在杨开慧烈士陵园

在瞻仰完毛主席的遗容后,陈玉英并没有回家乡,而是留在北京,与毛岸青、邵华一家在天安门观礼台上参加了国庆观礼。

1978年,年过八十的陈玉英被选为第四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特邀代表,进京受到、邓小平、宋庆龄、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人的亲切接见。

她的后半生充实而忙碌,她希望尽己所能为国家和人民做更多的工作,以回报毛泽东和杨开慧对她的认可,回报国家和人民对她的照顾。

1982年的冬天,陈玉英在长沙病逝,临终前,她曾对孙燕说:“我要走了,去看开慧和毛泽东了……”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想的依旧是毛泽东和杨开慧,她的前半生从未得到过温暖,即便是家人也没有给她什么温暖,直到1926年的冬天她走进了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家,从此她感觉到了温暖,获得了信任,得到了认可,拥有了朋友和家人。

从此她永远感念毛泽东和杨开慧,即便不要工资也要跟在杨开慧身边,即便时时面对敌人的抓捕她也愿意留在杨开慧身边,直到杨开慧牺牲,直到她不得不隐藏起来,但她的命运早已经因为和毛泽东、杨开慧的结缘而改变,他们不是一家人,却胜似一家人。

谨以此文纪念陈玉英和毛泽东、杨开慧一家的友情和亲情。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