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岁的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没想到一个正在玩泥巴的7岁小孩回答后,孔子当即拜他为师,没想到这一举动,竟给小孩带来杀身之祸。
读《三字经》时,我们有读到过这样的一句话:“昔仲尼,师项橐”,要知道,这个项橐(xiàng tuó)年仅7岁,而当时的孔子已经64岁了。
那么,为何年仅7岁的项橐,能成为64岁孔子的老师呢?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在鲁国的路上看到一群孩子拿着泥巴在路中央搭了一座城池,孔子等人便停下车来,让他们让开,否则马车压过,他们会有生命危险。
其他小朋友都跑到路边躲着,只有一个满手泥巴的7岁小男孩站在路中间,他直接质问:“古往今来,只听说过车绕着城池走,没听说过城池要让车的。”
此话一落,孔子的学生不愿意了,正想呵斥小男孩,却不想被孔子阻止了。孔子觉得小男孩很有意思,便走上前问道:“你所说的城池,在何处呢?”
项橐指着地上的城池说到:“就在您的脚边!”孔子随着项橐指的方向看去,果真看到路中间摆着石头、泥巴和瓦片,构成一座完整的城池。
孔子笑着问项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项橐高声答道:“我叫项橐,今年7岁。”
孔子点点头,提出如果项橐能回答他3个问题,他们就绕城离开,不会毁坏项橐的城池,项橐笑着答应了。
孔子问:“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车没有轮子?什么牛不生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儿?什么火没有烟?什么天太短?什么天太长?”
项橐想了想说:“井水中没有鱼儿,用人抬的轿子没有轮子,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萤火虫的火没有烟,冬天白日里短,夏天白日里长。”
孔子听了之后,连连点头,项橐趁势也问孔子:“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
孔子脱口回道:“鹅和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
哪知道,听完孔子的答案后,项橐大声反驳:“不对!龟鳖也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胡竹冬夏常青,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茎心坚实吗?”
项橐的反问让孔子愣住了,他拱拱手接着问道:“天下总共有多少颗星,地上总共有多少五谷杂粮?”
项橐摸摸脑袋才回道:“天高不可丈量,地广不可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这下,孔子被震惊了,他低下头沉思不语,没想到项橐知识渊博,连自己都辩不过他,孔子的徒弟听了也朝项橐拱拱手。
最后,项橐胜出,孔子当即拜他为师。
据闻,项橐不是7岁时才天资聪颖,而是从小就机智过人。2岁时,他见夏天下雨时经常电闪雷鸣,就问父亲:“为什么天会打雷呢?”项橐父亲答道:“是天帝在为民间除害,他叫雷公和闪娘来捉地上的妖怪和坏人的。”项橐马上反问:“妖怪和坏人只是夏天有吗?为什么冬天不打雷呀?”
父亲被问得无言以对,类似以上事件很多,后来,项橐从父亲这里得不到答案,便想方设法自己寻找答案,这才有了孔子拜师。
可惜的是,孔子拜师项橐的故事传开了,各路诸侯和周天子害怕项橐长大后为他国所用,都纷纷派兵打探项橐的住处,想让他为自己所用。
但项橐很钟爱自己的国家,拒绝了他国的好意,后来位躲避祸患,不得不隐居深山,最终还是被吴国和齐国的士兵发现并刺死。
孔子知道后,一连几天不吃不喝,朝着项橐的方向磕了3个响头,边磕便悔恨道:“都是我害了老师呀!”
后来,孔子吩咐弟子为项橐建庙塑像,每到他的生日和忌日,都前去祭拜。
孔子拜项橐为师,正应了那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拜师没有年龄限制,也没有善或不善之分,谁都可以为“师”,善的可以“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的也可以“其不善者而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