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与高粱有关的那些事儿》作者:黎强

黄河文化 2022-08-23 21:46:22

高粱,一种再熟悉不过的粮食。但在我的心目中,它是故事,它是念想,它是时光,它也是一种挥不去、抹不掉的乡愁。

在我居住的老县城河坝街,有一个酿酒的槽坊,大大小小的发酵池,是用竹篾席围而合成的。一进槽坊,酒香四溢,直灌鼻腔。小时候不饮酒,在槽坊玩久了,确实有些晕乎乎的感觉,但就是舍不得离开,总觉得槽坊就是乐园,不玩到大人喊宵夜,是绝对不会主动回家的。槽坊对我的诱惑就在于堆积如山的红高粱,那些当年收割的高粱,新鲜,漂亮,红红的,好看极啦。

那个年代,是盛行武术的年代。什么长拳、南拳、武当拳,都是街坊邻居小青年、小少年模仿学习的拳术。特别是电影《少林寺》一公映,李连杰的少林功夫更是风靡一时。小小年纪的我,也跟着懂得一拳半腿的街坊哥哥们学几招,不至于沦为没有武艺加身的门外汉。那时,“操扁挂”“练武打”成为流行热词,这都于学武术、练功夫有关。

我是一条街上有名的“病秧子”,大哥哥们也不愿意悉心传授真功夫给我,让我颜面扫地,有点抬不起头、直不起腰。彼时,有一种功夫叫“铁砂掌”,就是在盛满黄豆、胡豆、河沙的箩筐中练习插指、拍掌,使之指如铁棍,掌如铁板。家里不具备提供给我练功的条件,槽坊的红高粱堆场就是我的心仪之处。于是乎,我背着街坊邻居练功的伙伴们,偷偷在槽坊练习“铁砂掌”。天啦,我的十个指头加上双手掌,在粗糙的红高粱摩擦下,渐渐红肿,渐渐破皮,渐渐渗血,连吃饭时筷子都拿不起、拿不稳。母亲问明原因后又急又气,举在空中向我打来的手被旁边的父亲挡下。父亲说,男子汉,吃点苦头有啥嘛?不下苦功夫,哪来真本事?待我双手消肿消痛后,父亲还亲自陪我练过几次。

只是这样的“铁砂掌”,不过是孩提时代的崇拜而已,不到三五月半年时间,我自己都懒得去练了。我知道,“铁砂掌”极其其它武功,皆不属于我。

而高粱酒,则是很对父亲胃口的。我记得,那时的烟酒都是要凭票供应的,父亲想喝酒却没有酒喝,着实难受。父亲一位朋友在中医院是专治跌打损伤的,那里有一种药酒叫“五加皮”,是患者治疗后用于舒筋活血的药剂,父亲也不管,私下里去买这种气味刺鼻、药性强烈的药酒,回家喝得有滋有味的。母亲在一边看不下去,却也没有办法。怪只怪那个年代物质生活太过匮乏啦,家家户户都过得紧紧巴巴的,哪有门道去弄酒哟。

乡下姑爷知道了父亲没酒喝这事儿,在老家野鸭滩荒沟里,把自己的高粱全部拿出来,嘿哟嘿哟地挑到夹滩街上,给父亲烤了整整二百斤正宗的高粱酒,父亲见了醇正的高粱酒,高兴得笑得来眼睛剩下一条缝。至于姑爷是怎么知道父亲缺酒喝的,母亲没问,父亲也没有问。那夜,我看见父亲和姑爷酒碗碰着酒碗,就着一盘激水胡豆,把酒喝得吱吱响,两人都醉意朦胧了。

小时候,高粱成熟的季节,高粱籽还是小伙伴们一种游戏中的必需品。但凡星期天,街坊发小们就仨仨俩俩邀约去老县城外的艾坪山,不是到堰塘里去捉鱼摸虾抓蚌壳,就是在艾坪山顶上名叫“绿蚊山”的松林去打“松子仗”。什么是“松子仗”呢?就是把小伙伴分成对等的两部分,用竹筒做的吹筒,向对方吹出“松子”,直打得小脸红红的、痒痛痒痛的,那边的“松子”用完,就得“缴械投降”,“战斗”就宣告结束了。

而往往是某方“松子”用完却还“负隅顽抗”,跑到山上农家种植的高粱地,齐刷刷地把高粱掰下来,将“高粱籽”作为子弹使用,让对方防不胜防。而最终的结局是,被高粱的主人追撵得屁滚尿流,狼狈逃下山去。

高粱秆在娃儿们的心目中,又是一番别样的乐趣。高粱丰收入库,遍坡都是高粱秆,拣拾一大捆带回家,就可以做各式各样的纸风车,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手工活儿。纸风车做得好不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在小伙伴们心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只见孩子们尽情发挥着各自的想象力,把纸风车做得一个比一个的好。有点艺术创意的孩子,还会用彩色纸来做,赢得其它孩子的一阵追捧。有的孩子还用水彩笔,给纸风车的纸面上画些彩色的线条,或是自己喜欢的图案,纸风车在迎风旋转的同时,孩子们的快乐也荡漾开来。

但,我是无论如何都不喜欢吃高粱粑的。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娃儿们也正处在吃长饭的年龄,按月供应的大米是不够吃的。母亲就会想办法买些红苕、包谷面、高粱面回来,权充粮食。我家的饭桌上,常常是红苕、包谷粑、高粱粑之类的打主力,弄得娃儿们见了就耷拉着脸。母亲也知道娃儿厌倦了这种粑来粑去的生活,但也没有办法。我是见了高粱粑就想吐的感受,宁愿胡乱喝几口汤也绝不动高粱粑一筷子的人。

父亲看在眼里,对我说,你还想不想每月买书籍,如果想要每月的新书籍,就得吃高粱粑,否则,都把钱用在吃细粮上,哪买书的钱也从哪里来耶?父亲知道我喜欢读书,在每月关饷的那天,必定会给我买新书籍回来。父亲抓住了我的软肋和短板,就像捉蛇人抓住了蛇的七寸。在吃高粱粑和买新书籍之间,我无可奈何,只好违心选择了前者。

长大了,我才明白,就是这我认为非常难吃的高粱粑,也是母亲勤俭操持一家生计的的精心调剂和调配。

高粱籽、高粱酒、高粱秆、高粱粑,这些与高粱有关的事儿,是我童年、少年成长的甜美记忆……

作者简介:黎强,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原理事,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重庆市音乐文学学会原理事,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办公室高级经理。已在全国各类报刊网络发表歌词(曲)作品1500余首(篇),获奖无数。著有歌词集《爱在心底流淌》、《爱的音符生动点缀》。代表作《老家在中国》曾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播出,美国北美电视台播出之后在华人中引起广泛好评。近年来,为纪录片《非遗中国.重庆瑰宝》创作片尾曲《传承》,还相继创作出《中国故事》、《美丽中国》、《腊月》、《向你靠拢》、《中国,我的永远爱》、《我的名字叫七一》、《红军党员》等歌曲广泛传唱。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