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延安再出发|一场“向绿而行”的新长征

荔枝新闻 2024-10-26 19:00:29

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千难万险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吴起因一抹红色,载入中国革命史册。而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里,英雄的吴起人民又默默完成了一场新的伟大长征——将荒山变绿洲,在全国率先实施封山禁牧和退耕还林,林草覆盖率从19.2%拉到72.9%,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

“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采访团来到吴起县南沟村。75岁村民匡志忠站在青山环绿水的景区游船前,说起前半辈子靠天吃饭的苦日子,仿佛在说一个遥远的故事。“吃不上,天又旱,风又大!一家人种十几亩地,只够维持生活,见不了钱。”

△吴起县南沟村匡志忠

吴起县位于延安市西北部,全县地貌由“八川两涧两大山区”构成,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降雨量少,无霜期短、土壤沙化严重,老百姓广种薄收,常用“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来形容靠天吃饭的日子。

1998年,吴起县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率先在全国实现全县整体封山禁牧。

△时任吴起县南沟村党支部书记的闫志雄

时任吴起县南沟村党支部书记的闫志雄回忆,刚开始老百姓也不知道为啥要“退耕还林”,“祖祖辈辈就这么放羊,就这么种地,为啥改变?”更不相信不种地还能领补助,“祖祖辈辈都是老百姓给国家交税、交粮,没听说过还有给老百姓发粮、发钱的?”

退耕还林展览馆里保存着当时动员农民时的开会照片,男女老少坐在土坯墙围的院子里听政策。闫志雄说,“我们挨家挨户地跟村民做工作,通过集中培训、印发资料、广播电视宣传、刷写标语等形式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启动退耕还林工作,在延安提出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十六字方针。逐山头、逐地块丈量核实口粮田,除人均留2亩多口粮田外,其余的坡耕地全部退出。第一轮退耕还林每亩补助160元,闫志雄说,“通知老百姓到粮站来打粮、来领钱的时候,老百姓的心就放在肚子里了,积极性就上来了。”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干旱缺水,寸草都不生,想要把树种活,要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闫志雄指着满山高高低低的树说,“你看我们这山上的树,有孙子辈的、有儿子辈的、有爷爷辈的,有的粗有的细。”刚开始种树的时候,拉上山的树苗子还没种下去就被晒干了,闫志雄带着大家伙儿先把树苗埋在土里,再分批一点点背上山去种。为了赶时令,8个村民小组,一个组负责一个沟子,每天有200多人同时上山,一亩地种116株树,一人一天要干两亩地。

“就这样第一年种下去的树,第二年旱死一大半,我们第二年再栽,第三年再栽。”村里许多人谈起当年上山栽树的情景,言语间都透着骄傲。“男女老少都抢着去,风沙大,裹上头,那时候穷,也没有手套,一季下来手上都是水泡叠水泡。”仅1999年,吴起县一次性退耕还林155.5万亩,是全国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积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县份。

退耕还林的同时,吴起县大力发展“设施养畜”。闫志雄说,其实更早的时候也尝试过去种树,但是年年“植树不见树,造林不见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无序放牧,“树苗刚种下去就被羊吃了。”

吴起县在退耕还林之前有30多万只羊,退耕还林的第一年就退掉20多万羊。发动百姓种树的同时,在退耕坡地上种植紫花苜蓿,做养羊饲料,高效牧草反而让养羊的经济效益成倍地提高了——之前18亩天然草场才可以承载一个羊,但是退耕之后1亩牧草地就可以养两只羊。

△退耕还林前后对比(来源吴起县退耕还林展览馆)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村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汗水浸润,让山头一点点绿了起来。乡亲们发现,没过几年,气候就发生了变化,雨水多了,土也好了,地里种的粮食收成也好了。2008年,吴起开始种植山桃、山杏、楸子、苹果等经济林,增加老百姓收成,并调整了林种结构,把乔木林、灌木林结合起来。经过二十多年持续的努力,吴起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46万亩,森林覆盖率、林草覆盖度分别从1997年的8.4%、19.2%提高到现在的20.3%、72.9%。

△吴起县乡村风景

金秋十月,行车在吴起的盘山公路,层林尽染、瓜果飘香。不少游客在南沟村游玩。2018年,山清水秀起来的南沟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游客,村里成立了旅游公司,打造以南沟水库为中心的“一心八点”景区,发展乡村旅游。

种了一辈子地的匡志忠没想到,在70岁的年纪跃身成了“上班族”,不仅家里的庄稼、果园有收成,在游船中心卖票一个月能拿两千多工资。村民每天可忙了,一大早起来要上山去采摘山枣、山杏,采完果子下山来,有的到景区来上班,有的去打理自己的农家乐、民宿。白涛介绍说,开发景区以来,村集体增收了70多万,给老百姓分红370多万元,带动村民增收160万元。2023年,南沟村人均年收入超过了1.8万元。白涛说,“生态环境好起来以后,我们都在这片土地上挖金子、掘银子,真正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争取到2025年我们村民年收入要突破2万元。”

△早期吴起群众在山坡上种树的场景

站在南沟村制高点的烽火台,绿色的山峦起伏,如波浪绵延到天边。二十多年,树木刚刚成林。依稀可以看到这山上的树格外整齐,像缝纫机走过的针脚,串点成线。那数不清的一个个点上的每一棵树,都是吴起的干部和群众一铲子一锄头,一捧土一瓢水前赴后继呵护起来的。这是一场“向绿而行”的长征,吴起人民用牺牲和壮志,让山川变了模样,让日月换新天。

荔枝新闻 记者/孟煦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