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便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商业贸易行业都得到了可喜的成果。
修路,对于一个想要发展的国家来说,这是必须要迈出的一步。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交通运输业就十分落后,仅2.18万公里的铁路根本无法满足将沿海物资运输到内地的需求。
汽车、公路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那时的百姓几乎都在为温饱而烦恼,因此民用汽车的使用量极低,如今发达的网购系统更是不敢求的愿望。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拥有了更加发达的交通系统,遍布的高速公路便利了身在异乡想要归家的流浪者。
水路轮船、航空飞机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疫情暴发之初,我国仅花了10天时间就将火神山医院搭建完毕,这足以证明传说中的中国速度,中国担当得起“基建狂魔”这个称号。
但因为一条隧道,一位印度教授嘲讽道:“中国人4米的隧道挖了3年,还敢称自己为基建强国?”
到底是什么样的隧道竟会如此难修,这位印度教授又是哪里来的底气竟能说出这样的话?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01 穿越万古黄河第一隧在这条隧道还没有开通的时候,想要穿越黄河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是一件非常耗时的事情,人们需要绕道借助济南黄河大桥才能越过这条母亲河。
穿越济南黄河大桥需要耗费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但这条隧道的修建彻底改变这样的局面。
开车仅仅4分钟,乘坐地铁只需要2.5分钟!
但修建这座大桥的难度颇高,因此前期做了许多的准备,整条隧道全长3890米。这是第一条穿越地上悬河的隧道,这在之前是根本不敢想的事情,但中国人有不服输的钻研精神,所以最终实现了这一项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而前文所提到的印度教授并没有了解到事情的全貌便做出这样的结论,的确是不可取的行为。
济南黄河隧道工程就坐落于济南市的中轴线上,它不仅便利了居民的通勤,还连接了新旧城区,是北连新旧动能转换的先行区。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流域的发展就与“交通”“治理环境”这两个关键词密切相关。黄河地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想要在周边修出一条大路、一条好路是极为困难的事情。
黄河大桥的修建也极为艰难,但还是如期完成了工程,因为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没有便利的交通社会经济发展就会瘫痪,发展的新机遇也与交通密切相关。
历史上的黄河经常面临决口和改道的问题,生活在周边的居民也深受洪涝灾害的影响。频繁的洪涝灾害也破坏了城市的交通条件,因此黄河周边的城市的经济发展也成了一件大问题。
淤积的泥沙让修路成了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修桥需要打地基,但淤积的泥沙并不稳定。
黄河作为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所推崇的“母亲河”的确是有它的道理的,但步入现代之后,黄河给人民带来的困扰日渐明显。
黄河九曲十八弯,我们在初高中地理课上也曾系统性地学习过这一条重要的河流,黄沙堆积使其成了著名的地上河,因此想要在黄河周围修建任何东西都需要耗费巨大的财力和精力。
但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黄河流域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只能通过修缮交通。
“我们家世代都居住在黄河北岸,以前交通不便的时候,想要跨过黄河真的是一件非常伤脑筋的事情。”
“这条隧道修的可太好了!有了它以后,出行都变得便利多了!”
居住在两岸的居民向记者表达着自己的喜悦,济南黄河隧道的开通所带来的便利是不可估量的。
正式通车的那一天,隧道里的“流动星空”灯光也都被打开,车辆穿越在其中或许真的有一丝“星际穿越”的感觉。
与港珠澳大桥有一处相同,部分隧道都是在水下修建。从母亲河的“肚中”穿越而过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有部分居民说:“是一种神奇的感觉,以前看新闻就只觉得黄河的生态环境很脆弱,所以感觉修路是一件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它真配得上‘万古黄河第一隧’的名称!以后上下班就真的很方便了。”
济南黄河隧道工程采用的是双管双层设计,充分利用了不多的施工空间,能够将市政道路与轨道交通相结合。
这项工程的修建还采用了许多灵活的设计,这些全部都是修建者们的心血,攻坚克难三年才真正修建出来的“奇迹”。
02 关山难越泺口段的黄河是出名的悬河,河床高出了地面整整五米。这就是工程家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并且这个数据还是在随时变动的,洪水暴发的时期水位差能高达11.62米。
总工程师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们面临的难题真的太多了,别的穿越江湖的隧道,难度是可以估计的,但这条穿越黄河的就真的很难说。”
“就拿最简单的来说,在别的地方挖隧道,如果遇到渗漏问题那它最多也就淹到隧道的顶部。可是黄河是一条地上河,只要出现渗漏问题,那么整座城都有被淹没的可能。”
修建这条隧道不仅要在前期做好所有工作准备和预期,但也不可避免地在现实情况中遇到其他的问题。
比如打通隧道时,需要测量这条洞的土质、覆土厚度、容重等参数,走的每一步都必须要谨慎,不可以马虎。
在施工过程中有两米的路线是最困难的,仅仅两米的路线耗费了近26个小时才挖通,施工机器也出现不小的磨损。
想要解决科技难题那就必定需要科技人员,这所需要消耗的人力也是不可数的,但就是在这样极不有利的条件,工程家们还是完成了总的设计方案,并在多个科研平台中发表论文,取得了88项专利。
“这些专利都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这些都要归功于整个团队啊!”
想要穿越地上悬河最重要的一点便是防水,因为防水不做好那么整条隧道就会有被淹的风险。
为了解决防水的问题,工程队的智囊团提出了双道防淹门的解决方案。
并且以双管双层为整条隧道的基础样貌,上层为提供六条车道的双向公路,下层则以轨道交通为主,以实现土地利用的最大化。
但实际所面临的远比想象的要难的多,为了保证大堤不会出现沉降现象,施工团队需要格外小心,每10米为一个断面进行观测。
洞内的土质是偏黏土质的,有黏土和粉质粘土层,大量的泥浆非常难处理,为了解决复杂的土层,专家团队设计出了好几个方案。
科技创新是实现本次隧道修建成功的重要原因,中国铁建的首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等都参加了这个项目。
“如果没有这些专家团队的加入,那么在设计路线、采取什么措施等问题上都会遇到更大的困难,也是因为有了这些专家我国基建才可以达到国际的领先水平。”
为解决防水问题,专家团队还采用了安全性极高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防水体系。当这个防水体系修建完毕之后,就连一滴水都很难从缝隙中渗透出来。
不仅如此,为了巩固整个防水体系,施工团队还在迎水面设置了柔性的防水层以加强防水。
该团队还为此建设了国内第一条15米以上的管片智能化自动生产线。
所有设施零件都可以查询到其最初的生产厂家,以及质量检测报告;零件都配齐之后,便开始动工修建,与全人工修建不同,本次工程采用了高自动化的修建模式,节省了许多人力成本,施工效率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想要修建隧道的硬性指标都达成了,那么遇到突发的紧急情况,施工团队还配置了什么样的安全设备呢?
一位工作人员接受采访道:“我们在隧道内部配置了相关的安全设施,如水喷雾、消防栓、灭火器、紧急电话、视频监控等。一遇到险情我们能够立马做出反应,以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些主动参观体验的民众也说:“隧道里面有逃生楼梯,非常明显,我把车开下去一眼就看到了。”
泺口河段隧道的逃生通道的修建也是非常特别,与其他逃生通道不一样,逃生出口并不是向上,而是向下。
因为往下走时,人们可以看见一个管状的空间,可以直通地面的出口并且与轨道交通离得十分近。
并且据工作人员介绍,以防特殊情况的发生隧道内部还修建了一个可以通过中央计算机,它能够精确地计算疏散人群需要耗费的时间,并且能够立马规划出几条最佳的逃生路线。
除了硬核的修建技术,隧道内部的装饰也是颇有一番新天地的味道。像星空般的灯光挂在隧道两旁,隧道内的灯光丝毫不逊色于普通的灯光秀,自通车以来这儿还成了网红的打卡地点。
与黄河挂钩的隧道自然也要展示出这条“母亲河”的模样,隧道以黄河文化为主题,将许多与黄河有关的诗词、图画、艺术元素都融入进了隧道。
这些设计似乎真能够让驾驶员感受到,穿越这条隧道仿佛就已经穿越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脉络轨迹。
为了减轻驾驶员的疲劳感,施工团队还采用了3D打印工艺,在隧道内“绘画”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白杨树。
交通是冰冷的钢筋水泥,但使用交通的人却是最讲感情的,他们穿越一条又一条的隧道,在新春到来之际踏上回家的归程。
这是五千年来的文化底蕴留给我们的,就是对自然的敬意。
“我们借助黄河的模样,将黄河的水纹与本地的自然生态连接了起来,这虽然只是一个隧道但它同时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暖色的灯光设计是希望能够在颜色上与黄河有贴切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够更‘沉浸式’地体验这条隧道。”
03 交通带来新发展“以前没有隧道的时候,济南的发展就南部发展得比较好,北边的发展就一直受阻。”
在隧道还没修建之前,连接济南几个区的只有济南黄河大桥、建邦黄河大桥等几座不多的交通枢纽。
这些枢纽虽然为济南的发展贡献了不小的力量,但它们同时也限制住了济南城市的发展。
而泺口河段的隧道就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成了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支撑力量。
早在之前,济南就因“地上河”的原因,经济发展受到了不小的阻碍。后来几座大桥的修建才稍微改变了这种状况,形成了以大明湖为中心,东西狭长的带状格局。
上下层通用的模式,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它同时也助力了济南北部的崛起,为济南北部的发展提供非常有利的交通支撑。
全天通行的交通要道,引领着整个城市的发展,同时也对完善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体系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在国务院批复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中就明确了济南未来“三步走”的目标,这一条隧道也将成为此次建设目标中最为突出的工程建设。
现代交通运输事业的突飞猛进,也为人民群众铺就出了一条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
“要致富,先修路”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带动了沿线区域经济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也让更多的人愿意来到当地旅游,因为交通方便了人们就不用再担心出行困难的问题。
交通的发展也带动了越来越多的相关产业的兴起,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它使得更多来自“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人民能够走出那片地区,能够接收到更多的来自外界的讯息,了解到更广阔的世界走向哪一片世界。
泺口河段的隧道的修建就是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最有力的证明,它实现了当初不可能的愿景,为济南全市乃至周边地区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新机遇、新发展。
它打破了黄河对济南城市发展的制约,加强了济南北部与南部的联系,它是一条纽带将黄河两岸拉得越来越近。
这是一幅美妙的图景,它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就是一个基建强国!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穷二白再到如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交通之路的发展也像是中国发展的缩影。
它向我们证明了自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始终保持着那股欣欣向荣之气。
桥隧建设的一小步,却带动了更多大路的发展。交通就像人体身上的神经脉络一样,没有他如今发达的网购行业便不能发展下去,回家探亲之路便不会那么轻松,经济发展便不会那么快速。
虽然这条隧道的修建花费了45个月的时间,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它的开通就已经证明了它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1. 光明网《“万里黄河第一隧”全线贯通,成功穿越地上悬河》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万里黄河第一隧”全面复工 正式进入“穿河”模式》
3. 科技日报《打破多项世界纪录!“万里黄河第一隧”通车》
4. 中国山东网《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9曰29日建成通车 开车5分钟穿过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