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啥叫中国?如果连祖国名字的由来都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尴尬

幽默漂流瓶 2025-02-22 11:32:48

在当今时代,有许多人都会发自内心地说出这样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我骄傲!”你看,咱们身边的每一个现代人,都深深为自己身为中国人的这个身份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呢。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饱含着大家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它也充分展现出了咱们中国人对自己国家那份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哟。

在古代的时候,有个人会很自豪地说:“我可是‘中国’人呢。”这里所说的“中国”,在当时就已经有着独特且深远的含义啦,代表着他们所归属的那片有着特定文化、地域等特征的地方,这个人明确地表明了自己身为“中国”人的身份哦。

现代人听闻古代人说出“中国”两字,往往会觉得十分诧异。为啥会这样呢?因为在我们的普遍认知里,“中国”那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你想啊,电视剧里演的那些古代场景,距离1949年可还有着好几百年的时间跨度呢,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怎么会冒出个“中国”来呢?这确实挺让人疑惑不解的呢。

一般来说,电视剧是应该尊重历史的。毕竟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客观事实,在进行影视创作的时候,遵循历史原貌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呢。那他们会犯那种特别明显的、违背历史的错误吗?其实这种可能性真的不算大哦。因为正常情况下,制作团队在筹备和拍摄电视剧的过程中,都会对相关历史背景、事件、人物等进行一定的研究和了解,就是为了尽量避免出现这种明显不符合历史的差错呢。

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剧中的人物为啥会自称是“中国人”?而且呢,“中国”这个名字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中国”的苗头

其实啊,大家可能会觉得“中国”这个词是近现代才有的吧,但事实并非如此哦。它的历史那可悠久啦,甚至能够一直追溯到西周时期呢。在那个时候的青铜器铭文上面,就已经出现“中国”这个词啦。

说得更具体些,有一件青铜器上面刻着“中国”的铭文,它就是在1963年被发掘出土的何尊,如今呢,是被收藏在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里面啦。

话说在1963年8月的某一天,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有个叫陈堆的人。头一天刚下了一场大雨呢,这第二天陈堆就琢磨着得出去瞅瞅外面是个啥情况,于是便出门干活去啦。

然而,就在他往后院走去准备拿工具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他瞧见自家的后院竟然被那倾盆而下的大雨冲出了一个挺大的坑。并且,仔细瞅瞅那个大坑里面,似乎还存在着某些东西呢,具体是什么一时也看不太真切。

话说那时候,陈堆呢,就把自己的妻子叫了过来。随后,他俩一起动手,在那个土坑里开始挖着什么东西。费了一番功夫之后,可算是把那里面的物件给挖出来啦,仔细一瞧,原来是一件铜器呢。不过呢,要知道在当时那个情况下,陈堆和他妻子压根就没意识到这竟然会是一件特别珍贵的文物。所以呢,他俩就把这挖出来的铜器当作是普普通通的废铁一般,随手就给收起来啦。

过了一年的时间,有这么一对夫妻,他们在宝鸡待了一阵子之后呢,这会儿要准备离开宝鸡啦。离开的时候,他们把自己在这儿的所有家当都收拾好了,都带上呢,就想着要回到自己固原的老家去啦。

在收拾东西的时候,他们居然又把那块被视作“废铁”的物件给翻了出来。要知道,当时他们两个人的行李已经多得不行了,再带上这么个沉甸甸的东西,那可实在是没必要。所以呢,陈堆夫妇就做出了决定,把这个后来被称作何尊的物件交给了陈湖来保管啦。

在1965年的时候,有个叫陈湖的人,他心里琢磨着,自己留着这块所谓的“废铁”实在是没什么用处。于是呢,他就做了个决定,把这块东西以三十元这样一个价格,直接卖给收废品的啦,而这块被他当成“废铁”卖掉的东西呢,其实就是何尊哦。

话说当时,宝鸡市博物院的干部佟太放恰好路过一家废品收购站。就在这不经意间的路过之时,他的目光一下子就被一件物品给吸引住了,而这件物品正是何尊。也许有人会好奇,为啥他能一眼就注意到何尊呢?这其中是有缘由的。要知道,何尊的造型那可是相当经典的,在那个时候,就算有人想要去模仿它,也根本没办法仿得如此之好。所以,它独特又经典的造型在废品收购站里就显得格外突出,也难怪佟太放能一眼就瞧见它啦。

在那样的情况下,佟太放采取了一个重要的行动,他把博物馆的馆长吴增昆以及保管部主任王永光给请了过来。而这两位在博物馆领域极具专业素养和经验的人士,在经过一番仔细的查看、甄别等相关流程之后,最终十分确定地给出了结论,认定眼前的这件物品实实在在就是一件无比珍贵的文物。

在1975年的时候,上海博物馆的馆长前往国家文物局办事。就在那里呢,馆长见到了一件特别的器物。在仔细查看的过程中,馆长还惊喜地发现了这件器物底部的铭文。经过一番研究与确认,最终正式给它取了个名字,就叫做“何尊”啦。

何尊的底部有着铭文,这些铭文呈现为12行,上面铭刻着122个金文。后来,经过古汉语学家一番细致的研究与翻译工作,成功地把这一百多个原本让人觉得有些晦涩难懂的金文,都准确无误地翻译成了现在咱们能够轻松认识和理解的内容啦。

其底部的铭文记录着这样一件事,那就是在周成王五年的时候,周成王进行了迁都,而在这个过程中有相关的祭祀活动。这部分铭文所记载的内容,给人的感觉就仿佛是在对年轻人进行一种教导呢,教导他们要始终保持对王室的忠诚之心,要忠心于周朝这个王朝。

在相关记载里有这么一句话,即“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它所表达的含义呢,就是说我要在中央地区居住下来,并且在这个地方对民众进行管理。而这一表述恰好是和周成王迁都这件事相互对应的。

在当时的语境下,这里所说的“中国”这两个字呢,其所指代的是那种靠近中间位置的区域哦。就好比在西周那个时期,“中国”这个词所蕴含的意思呢,很可能和咱们现如今所说的“首都”的概念是比较相似的呢,也就是说,它指的就是处在靠近中间方位的那一片地区。

周成王把都城迁到了洛邑,这个洛邑呢,就是在现如今的河南洛阳那一片区域哦。你看啊,它所处的位置确实是在比较中间的地方呢。

在这之后呢,先秦诸子所编写的《尚书》里面有这样的表述:“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就是,上天已经把中国的百姓以及相应的疆土,全部都交付给了先王。

仅从这一句话去看的话,就能够发现其中所提到的“中国”,相较于之前所提及的“中国”,其范围明显是扩大了一些的。这里所说的“中国”,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一座城了,而是指代着整个国家的范畴呢。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西周末期的时候呢,“中国”这个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哦。它不再仅仅局限于指代首都那一座城啦,而是扩展到指代整个国家的范围啦。

话说在东周时期,那时整个国家所处的范围大概就在如今河南省的周边地带呢,而这个地方还有个称呼叫“中原”。由此推测,很可能“中国”最初所指代的就是这中原地区哦。不过呢,在那之后的中原地区,实际面积并不算大哟,也就是集中在洛阳周围的那一片区域啦。

话说到了东周时期,这时候情况可就和之前不太一样啦。原来呢,周王室对各个诸侯国是有着一定约束作用的,可到了东周,这种约束渐渐没了。没了约束之后,各个诸侯国就开始动起了扩张的心思,纷纷行动起来。这么一来呢,以“中国”所指代的那个地区范围,就又一次得到了增大。

在秦始皇成功统一六国之后,便将都城定在了咸阳。要知道啊,在这之前呢,人们所认知的中原地区主要是以洛阳为中心的那一片。而咸阳呢,和洛阳相比,一个处在最西边,一个处在最东边,位置相差挺远的。也正因如此,秦始皇对“中原”“中国”这类的词汇并不是很喜欢呢。

在秦朝之前的那段时期,“中国”这个词呢,所表达的就是它字面上的意思,也就是处在中间位置的那个“国”哦。不过要知道,那时候所说的“国”,可不是咱们现在理解的一个完整的国家的概念呢。这从“国”这个字的本身其实就能瞧出来一些端倪啦,那时候的“国”,准确来讲应该是指一座城呢。

要知道,最早的时候,“中国”所指的其实就是一座处在中心位置的城哦。而后呢,在陆续出现的一些书籍里面,“中国”这个词的含义才慢慢发生了变化,逐渐扩展开来,不再仅仅局限于那一座城啦,而是开始用来指代整个中原地区了呢。

地域与政治的双重身份

从汉代那个时候起,有一部分人呢,他们居住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地方哦。具体来说呢,就是在现在我们所说的河北的南部区域以及河南的北部区域啦。而这部分居住在此处的人,就开始把自己称作汉族啦。

在当时的情境下,所谓的“中国”,其所指代的范围其实就是汉人所聚居生活的那一片区域。而除此之外呢,其他各个民族所居住生活的地方,则是被称作“四夷”呢。

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这个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哦。它不再单纯指代地理层面上的中心位置啦,转而变成依据是否有汉人居住来界定某个地方是不是“中国”啦,也就是说开始通过居住人群的属性来对地域加以区分咯。很明显,在这样的界定方式下,此时所说的“中国”已经被赋予了一种政治方面的含义呢。

汉朝之后是晋朝,在晋朝时期呢,也设立了一个机构,叫做“四夷馆”。这个“四夷馆”,和之前汉朝时期那种类似于蛮夷邱性质的设置差不多哦。从这一点其实能看出来,在当时那个时代,中国的概念还是和民族有很大关联的呢。而且那时候的人们,普遍更倾向于把汉族人所居住生活的地方称作是中国啦。

在古代,“中国”这个词其实并不是经常被使用的哦。那时候的人可不会说自己是来自中国呢,为啥?主要就是因为它缺乏一定的代表性。相比之下,人们往往更乐意说自己来自“中土”哟。

在唐僧西天取经的漫长路途当中,有一个词那可是被反反复复念叨了好多好多遍,这个词就是“东土大唐”呢。大家可能就会琢磨啦,这“东土大唐”不就是指的咱们所熟知的那个大唐嘛,意思明明是一样的,那唐僧为啥不直接说“中国大唐”呢?这还真挺让人好奇的呢。

要知道,在古代,“中国”这个词其实是很少被用到的呢。不过呢,大家可别就此觉得它不存在哦,实际上它是一直存在着的,只是使用的频率不高罢了。

在大唐时期,其疆域范围可是相当辽阔的呢。要是在那个时候还仅仅着眼于中原地区,只把目光局限在这一块儿的话,那可就显得不太合理啦。毕竟大唐的版图已经拓展得很广阔了,只盯着中原地区显然是没有全面考量到当时大唐整体的疆域规模哦。

您瞧,在唐朝的时候呢,情况是这样的,当时很可能是用“中土”这个词来替代了“中国”的说法哦。然而,等到唐朝灭亡之后,就到了两宋时期啦,这时候宋朝所占的地盘跟之前比那可是变小了不少呢。而且,可不只是变小这么简单,居然连老祖宗一直以来所看重的中原地区都给弄丢了。您想啊,都到了这份儿上了,他们又哪还有那个脸面去自称是“中土”或者“中国”呢?

在宋元那个时期,人们常说的最多的也就是像“克复中原”这样的词汇啦。这里所说的中原呢,其实指的就是在此之前的国土,也就是原本属于自己国家的那片土地哦。

正式场合里首次出现“中国”这一称呼,是由明太祖朱元璋推动完成的哦。也就是说,是朱元璋第一个把“中国”用到了正式场合之中。

在朱元璋成功建立明朝之后,日本国派人前来拜会。面对日本国的这一举动,朱元璋特意撰写了一封致日本的国书。在这份国书中,朱元璋写下了这样一段表述:“朕本是来自中国的旧家族之人,对于前朝君王曾遭受的耻辱深感羞耻,所以才会兴兵举师,大力扫荡那些外来的胡番势力。”

在后来的发展进程中,就连明朝时期的那些皇帝们,都渐渐开始把“中国”这个词汇用来指代整个国家了呢。也就是说,在明朝阶段,皇帝们在相关表述或者理念认知上,已经有了以“中国”来涵盖整个国家范畴这样的做法啦。

在当时那个时期,“中国”呢,还仅仅是一个在对外交往的时候才会用到的词汇哦。要是跟大臣们进行交流沟通,说“大明朝”可就方便多啦。到了明朝末年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清军入关之后呢,在很多方面延续了之前明朝的一些做法哦。就拿对外称呼来说吧,他们依然还是使用“中国”这个叫法来进行对外的自称呢。

在康熙年间的时候,清朝和俄罗斯之间签订了一份极为重要的条约,那就是《尼布楚条约》哦。值得一提的是,在签订这份有着重大意义的条约的过程当中,清朝所使用的正式名称呢,就是“中国”哟。

1909年的时候,清政府着手制定了一部《国籍法》呢。在这部制定出来的法律里面,清清楚楚地作出了规定,把当时清朝的国名明确界定为“中国”啦。

不过呢,这个名称好像一直都未曾公开被使用过哦。你看,在清朝和其他各个国家签订条约的时候,所使用的清朝的名字那可真是多种多样,像什么中华帝国啦,还有中华大清国等等之类的称呼呢。

大家知道吗,在汉朝的时候,那时候所说的中国,其实指的就是汉族人所居住生活的区域呢。可到了晋朝的时候呢,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所谓的“五胡乱华”这一时期哦。在这个阶段,黄河流域这片广袤的区域被胡人给占据了。也正因如此,“中国”这个词在当时就不怎么被提及了呢。

在唐朝那个时期,要是谈到国籍方面的事儿呢,通常都是用“中土大唐”来表述哦。可等到了两宋时期,情况就不一样啦,这时候只能用“中原”来指代已经失去的那些国土喽。

在明朝时期,朱元璋带领着军队经过一系列的征战,成功地将蒙古人从中原地区驱逐出去。在此之后,北方地区再度回到了汉人的掌控之中。而朱元璋呢,凭借着卓越的领导才能以及诸多方面的努力,更是将整个国家的统治大权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里,实现了对全国范围的有效治理呢。

朱元璋率先把自己所统治的整个区域,也就是全天下称作“中国”。而且呢,在给日本发出的国书里面,朱元璋明确地以“中国”来自称。到了后来,万历皇帝也照着朱元璋的做法,同样在相关表述中自称中国。就这样,发展到这个时候,“中国”这一称谓已经具备了政治层面的意义啦。

清朝在入关之后,对外其实还是会自称中国的,不过呢,这种自称并没有得到官方正式的确认哦。正因为如此,当时清朝就出现了好些不同的叫法呢,像大清国啦,还有中华帝国,以及中华大清国之类的,那真是各种各样的名称都有。

在1949年的时候,我们国家的国名被正式确定下来,就是“中国”。

这才是我们的中国!

在1912年1月1日这一天,中华民国政府于南京正式成立了哦。也就在同一时间呢,统治了许久的清朝宣告灭亡啦。从清朝灭亡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这段时间,在国际上代表我们国家的名字那就是中华民国哟。

在1949年,解放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不过此时距离举行建国大典还有一段时间呢。就在这期间,毛主席带领着各位同志们一同商讨新中国的国名问题。经过一番讨论,初步确定下来的名字是“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在那庄严肃穆的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庄重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啦。而从这一刻起,我们伟大的“中国”便以全新的面貌、全新的姿态诞生于世,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呢。

现在我们所熟知的“中国”,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其实呢,在很久很久以前,古代的人就已经开始使用“中国”这个称谓了呢。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