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宴上总能看到这样一幕,略显稚嫩的高中生被亲朋好友簇 拥着上台致答谢词,俗称“讲两句”。讲什么呢?按照中国人的规 矩,一要感恩父母悉心栽培,二要感谢宾朋到场祝福,三要感激过 去题海沉潜却还没“溺水”的自己,四要……情至深处,说不定连 曾经闹过矛盾、发誓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学同窗也得感谢一番。感谢 之余,致谢词中通常还包含着另一关键环节,那就是面向未来表个 决心、许下愿望,多数学子这时会说:“今天我站在人生新的起跑 线上,未来我会戒骄戒躁,继续砥砺前行。”不出意外的话,说完这句话就代表着答谢词进入了尾声,已然“金榜题名”的学子带着众 人钦羡、欣慰的目光缓缓走下台,在众人祝福的掌声中向着那个其 言语中光明又坎坷的未来走去。
“新的起跑线”“人生的下一阶段”“崭新的未来”,我们总是习惯用这样的时间节点标记一段经历的结束和下一段经历的开始,但 问题在于角色的转变不是仅仅依靠时间就可以完成的。从高中到大 学,表面上看你需要做的是完成高考获得进入大学的入场券,但事实上,要想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你还要完成一次根本上的 思维转换。如果你连大学和高中的区别在哪儿都不知道,那你脚下 踩的根本不是大学生活的起跑线而是高中生活的终点线。
大学和高中,同又不同。相同之处在于学习成绩依旧是大学生 安身立命的根本。奖学金评选、转专业、保送研究生、申请对外交 换项目等,大学里可以享受到的种种“福利”待遇都需要成绩作敲 门砖,换言之,成绩越好可供选择的机会也越多。
当然,也有不少同学奉行“六十分万岁”的人生信条,认为到 了大学就应该好好休息,毕竟高中已经够累了,进入社会工作后, 可供支配的自由时间少之又少,大学不“玩”难道等退休以后再 “玩”吗?不得不承认,脱离了父母管教和老师监督,同时又有大笔 零用钱的日子,真的是一个人一生中少有的快乐时光。但就像人不 可能一辈子只喝可乐一样,即时的、放纵得来的快乐只能快乐一时, 不用等到大学毕业,你欠下的“学习债”就会找上门来。最直接的 表现就是你在面临毕业时,除了姓名、性别、民族和证件照,其他 栏目空空如也。就算采取曲线救国政策,先去读个研究生或者出国 留学后再就业,你要付出的努力和用来准备的时间,也会远超其他 刚上大学就已经开始认真学习的同学。
而且必须要澄清的一点是,大学里的考试真的没有想象中容易。 虽然前段时间网络上盛传期末考试全班同学请命任课教师“海底 捞”的视频,但这更多还是网友的戏谑之语和网络上的玩“梗”行 为,现实中如果你真的平时不努力学习、考前不认真复习,那么任 凭任课老师布下一张“天罗地网”,也捞不起你这条“漏网之鱼”。 还记得某位老师期末考试前叮嘱学生:“你们论证时一定要多写几 点,就算我想酌情给分也要知道往哪里划圈。”
有时候老师真不是不 想“捞”你,而是真的“捞”不动。看看大学里的“挂科率”,全 年级各门课“挂科”的人不在少数,“挂科”的后果是惨痛的,补考 之后无论这门课的成绩再高都只算作零分。大学的一次挂科不仅是 简单的一次考试不及格而已,它会严重影响你在年级中的排名,因 为这次挂科你将被取消整个学年评奖评优资格,甚至不能参加保研、 不能入党、不能担任学生干部等等。一切与未来和前程有关的事情, 都会因为这一次的挂科经历而产生蝴蝶效应,你将付出几倍的努力, 才能弥补上这一次挂科所带来的损失。
明确了在大学认真学习的重要性后,我们再来聊聊高中学习和 大学学习的不同。
1. 大学里要学会发散思维:你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试着创造知识
首先是学习模式不同。高中好比挖坑,挖的坑多但不深,对知识的了解讲求一个“广”字;而大学学习却犹如钻井,井可以只有一个但一定要深,归结下来也是一个字——“精”。高中算上学业 水平测试的话,一共要学习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 九门课程,而大学学习却相当于选定其中一个学科进行深度探索。 高中的学习追求广博,知识系统的搭建要全面。因此虽然每门课会 涉及很多的知识点,但大多不会要求对某个知识点有深奥的理解,就算是题目出得很难,也是由于叠加了多个知识点,而不是源于这 些知识点本身的难度。这其实会使学生养成一种固定的思维习惯,即看到A就会想到a。而且为了提升做题的效率,这种记忆会通过背诵、练习等方式反复加强。
到了大学,思维模式会在高中的基础上发生一次深刻的改变。很多学生,尤其是人文社科专业的同学,会惊讶地发现原来一个问 题是可以没有定论的,甚至结论也不是最重要的,不断对既有的程 式提出质疑并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法,才是大学学习真正的价值和意 义所在;而对于理工科的同学来说,结论的正确与否当然是可以通 过实验验证的,但摆脱固定的、 对应的思维模式也仍然至关 重要。如果你稍微了解过现代思想家胡适,就会知道他的一句名 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科学在证实之前只是一种假说 而假说的提出往往也需要十足的想象力。所以进入大学学习一定要 摒弃之前一一对应的固定思维模式,培养发散刑创新思维、只有之 样才能在某一领域有自己的建树。
那么如何培养这种发散型创新思维呢?最便捷的方法就是通 之读专业文献尽快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找到之后一定要深 挖下去。你可以带着疑问在课后找老师解惑,不必害羞,因为没有 那位老师会拒绝一位求知若渴的学生:你也可以使用一些专业的学 术论文检索工具,围绕你所感兴趣的问题搜集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 这些文献初读起来可能会让人望而生畏,因为任何一个专业都是有 壁垒和门槛的。
但换个角度想想,假如你所学的专业人人都能轻易 领会,那你为什么还要学呢,所以千万别被最开始的困难打倒,多 积累一些专业词汇,时间一长你阅读文献也会像阅读小说一样轻松。当你对某一个话题或者某一个领域的知识掌握得非常丰富且全面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现前人研究的不足或者有误的地方,这时候你就 可以在前人止步的地方继续前进,创造新的知识,而这个逻辑就是 科研的基本逻辑。
因为这个基本逻辑,大学学习的目标就不单是为 了学会知识,而且是为了创造知识。这听起来是非常高阶的要求,有人肯定要质疑,一个初上大学的大学生,他的知识储备怎么可能 容许他创造新知识呢?诚然,要求一个大学生像专家学者一样在本 科期间就有成果产出肯定是不合理的,但我们所强调的是一种思维 方式的转变。这种思维方式的根本在于你要带着问题意识去学,即 在学习的过程中你要不断发问,譬如这个研究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前人在研究的过程中使用了怎样的方法,某个领域的研究还存在怎 样的不足,你认为在哪些方面可以再精进一下,等等。
带着问题意识去学习,不仅可以帮助你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 的效率,而且可以让知识为你服务,因为越往深里学,你就越会发 现知识是学不完的。高中能学完是因为有人早已把你要学会的知识 总量规定好了并且按照科学的培养模式编排好;而大学是以科研 为导向的,科研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新的知识,所以即使你学得再 多再好,不能发现新问题或者不能完整地论证你的观点也是无用功 有了好的问题意识,科研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就可 以通过充分阅读和整理前人的研究文献、总结前人的研究方法或者 使用日常学习中积累的知识来完成,这时你不需要大量记忆知识也 可以做出好的研究,因为知识此时是为你的问题服务的。总而言之,带着问题意识学习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自主选课烦恼多,怎样安排最合理?
相信不少同学上大学之前就听说过,大学并不是只看成绩,那成绩之外的一部分是什么呢?没错,就是综测加分。
综测,即综合测评,是学校在新一学年开学之初开展的一项测评活动,对学生上一学年的表现进行评价。每个学年学院都会给出 两份成绩单:一份是学业成绩,即各门课程的平均绩点;还有一份就是综合测评成绩,即学业成绩×90%+综合素质成绩×10%。每个学校两部分占比不同,但是综合素质成绩也都会在总成绩中占有 重要一环。学校在评奖评优和最后分配保研名额时,看的都是综合 测评成绩,因此大学生在保证学习成绩之外还要合理安排时间,适当参加一些提高综合水平的活动,以便在评奖评优、争取保研名额 时可以获得优势。
相比于绩点,综合测评涉及的内容相对复杂、琐碎,之后会单列一章仔细讲讲里面的各种玄机。然而,必须要提醒大家的一点是, 综测加分固然重要,但只占总成绩的一小部分,对于大学生来说, 学业成绩永远是重中之重,综测加分可以锦上添花,但绝对不能当成唯一的重点。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你是来学习的,学习的,学习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更为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保研自不必说 就算是出国留学、对外交流、考选调生、保资辅导员和支教保研都 对成绩有要求,或限制你的白分制成绩,或要求你的成绩在年级中 的排名。总之,成绩“吊车尾”或者有挂科现象都会影响你更长远 的发展,这时候就算综测加分再多也是于事无补的。
既然学习成绩如此重要,我们又该怎样取得一份好成绩呢?这还真不是一个“丢失脑干”才能提出的问题。除了之前所说的从根 本上转变高中生的学习思维外,还要学会适应大学里的课程设置。高中的课程表是规划好了的,上什么课每周上几节都是固定的,而 在大学里除了必须要修的专业课和公共课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学生 可以自主选择的。
大学的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必修课、选修课和公共课。必修课和公共课是不能选择的,最多可以提前或延后修某些课的时间。有的同学为了尽早毕业,会在大一、大二把每个学期的课程表 安排得满满当当,把毕业要求修满的学分提前修完、但这样做难度 很大,极有可能赔了时间又折了成绩。因此,大多数同学还是会按 照学院推荐的选课顺序进行选课
大二下学期开始不少专业会开放专业选修课、这类课程可以理 解为在专业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研究的难度。以汉语言文学专 业为例,有一门必修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如果你由此生发了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就可以选修类似唐宋诗歌选、明清小说戏曲研究等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可供选择的种类会远超你毕业所要达 到的要求。譬如你在大学四年里需要修满五门专业选修课,而学校 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量可能高达三十门。这时,怎么选课、选什么 课可能会是摆在很多同学面前的一大难题。依照不同的选课标准必 然会得到不同的选课策略。
以研究型和好成绩型为例,如果你有继续从事学术研究的打算 那么在选课时最好可以参照你的研究兴趣或者是你意向导师的研究 方向。例如,你对中国古代文学感兴趣,那你可以不修中国现当代 文学的课程。再进一步,你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唐宋文学感兴趣, 那你可以重点修中国唐宋诗词、宋元话本之类的课程。本科期间学 生学习的是一级学科的内容,而到了研究生阶段专业会更加细化。 还是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一级学科是汉语言文学,它还可以分 化成许多二级学科,譬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文 学与比较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文艺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和 文字学等等,而专业选修课就是帮助你通往更精深的学术研究道路 的工具,如果能尽早确立未来学术研究的方向,那最好能够围绕着 这个方向选择研究所需的各类课程。
当然也会有很多同学到了大二大三也依旧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 的研究方向,甚至也不打算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这时候建议采取第 二种选课策略,即好成绩型选课法。不可否认,某些老师就是比较 “仁慈”的,某些老师又比较“严苛”,老师们对“高分”的理解是 不同的,有的老师给80分就觉得很高了,而有的老师给出的最低分也有90分。如果你是以好成绩为选课导向的,这时候该选择谁,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两种选课思路各有利弊,前者成绩可能不如 期待中理想,却会收获自己真正所需要的知识,后者最终可能会得 到比较满意的成绩,却失去了搭建系统知识结构的好时机。最好还 是尽早确立研究方向,然后再结合自己当时的实际需要,比如提高 绩点争取保研或者拉高百分制成绩为出国留学做准备等,灵活调整 自己的选课策略。
除了专业选修课之外,大学的选修课还包括一些公选课,这类 课程大多数情况下不会计入成绩,只要保证考试或者考核成绩及格, 把毕业要求的学分修满就可以了,功利性不是很强且内容五花八门。 只举几个有趣的例子,譬如某东部高校开设的烹饪课上老师带着同 学在课堂上做月饼,某西北部高校开设了指导学生如何考取骆驼骑 行证的课程,某沿海高校设置了野外生存技能课程教大家爬树攀 岩……大学生活丰富多彩的一面在这类公选课上体现得相当充分, “宝藏”老师带给你的惊喜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做不到的,希望大 家能够珍惜这样的时光,无论是增长技能还是怡情逸致都是极佳的机会。
3. 自主学习难度大:学会用内驱力和意志力两条腿走路
大学和高中的第二个不同是学习方式的不同。在大学,课程之 外的时间都是可以自主安排的,你可以学习,可以参加课外活动 也可以选择躺在寝室刷刷短视频、玩玩游戏,只要不违反校规校纪、 法律法规,没有人会管束你如何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但自由的同时也带来另一种问题,那就是自律的成本加大了。
在高中,学校会规定你每天的作息时间,班主任更是寸步不离 监督着你,作业没完成会有课代表和老师追着你督促,上课走神儿 的时候老师还对你扔个粉笔头提醒一下,但是到了大学,学习主要 靠自律自觉。你可能会想我高中那么紧张的作息都坚持下来了,到 了大学怎么可能坚持不了呢?话别说得太早,还真不一定。人都是 有惰性的,大学松弛的学习节奏会让很多缺乏自制力的同学缓缓地 滑向“堕落”的深渊。
从前看过一个人格测试,问题是:当你有十天时间来完成一个 任务时,你会选择怎么做?A.从第一天就开始认真做,直到做完为 止,剩下的时间留给自己休息;B.之前一直休息,快到截止日期时 加速做;C.从第一天就开始做或想着开始做,边做边玩,直到截止 那天才做完。我们姑且不去评价这三种人格孰优孰劣,如果只是把 它们看成三种单纯的“目标一行动”模式,就会发现理想中我们以 为自己是A,现实中我们其实是B或C。如果你是A那么恭喜你,你 的自制力和执行力战胜了这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自律的生活对你 来说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而假如你在测试时能够直接且自信地 选择B,那么证明你大概率是一个追求完成而不苛求完美的人。
当然很多人会质疑这种单纯为完成而完成、不追求卓越的“目标一行 动”模式是放弃自我要求,主动“躺平”的表现。我们确实不能否 人匆忙准备、仓促完成的任务,其完成水准还有待进一步考量,但 换个角度想,如果一个人能心甘情愿、坦坦荡荡地“躺平”,那是否也能证明他具有一般人所不具备的心理素质呢?相比于A和B, 绝大多数人其实是C,既不情愿自我放逐也没有强大的自制力和执 行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能力配不上野心”。而拥有这种“目 标一行动”模式的人也往往在通往“躺平”的路上“仰卧起坐”, 不能按照自己的计划按时完成任务事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要 求自己又达不到自己的要求,继而怀疑和否定自己构成“精神内 耗”才是这种行为模式最可怕的地方。就像我们之前所言,很多人 不是甘心堕落而是缓缓地“滑”向堕落。
因此,到了大学,需要转换的第二个思维是制定自己的时钟。以前在高中老师和学校会告诉我们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而到了大 学我们要学会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不一定学习时间长就是最好的, 充分地了解自己一天中不同时段的状态,知道怎样的时间规划,既 可以保证按时完成任务又可以时刻保持心情的轻松愉快。要知道效 率永远是第一位的,苦熬到最后,熬干的只有你对学习的热情,热 情一旦消失,那你距离停止学习也就不远了。一个人能坚持一件事 靠的肯定不只是意志力和愿意吃苦,只有学会制定自己的时钟,伴 随着“快乐”的脑电波做你想做的事,才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不可否认,大学里的确存在很多诱惑,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 很容易不知不觉染上一些“坏”习惯,譬如晚睡晚起、沉迷网络游 戏和短视频、上课不专心听课偷偷玩手机、迟到早退、翘课等等,有时候是这些诱感的吸引力太大,有时候则是受身边环境影响,不知不觉就放松了自我要求。这时候没有什么其他的好办法,只能依靠自己的意志力克服它,如果你已经能意识到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 那任何时候开始改变都不算太迟。
首先给自己制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比如每天有效学习两个小时,或者上课的时候坐第一排,实现之后再鼓励自己多学习五分钟。长此以往好习惯也就顺势养成了,自律也不会是一件需要意志 力参与的痛苦的事情了,它会变得像吃饭穿衣一样轻松。当你真的 成为一个自律的人之后,就会发现自已多了很多时间,可以完成更 多你以前根本不敢想的事情,延迟满足带来的快乐远比之前放纵欲望得到的快乐多得多也持久得多。但需要提前做好准备的是,通往自律的道路前期不仅是痛苦的也是孤独的,你在逐渐发光发亮时, 身上的光芒可能会激发他人心中的阴暗面,他们或许会孤立你或许 会对你冷言相向,这个时候坚持做对的事情就好了,因为你确实在向着与他们不同的方向走去,而脚下的路不会只是通往孤独,它会带你找到一个更大更欢迎你的人群。
4. 学会主动争取,机会是“挣”来的不是等来的
机会是“挣”来的不是等来的,耳熟能详的道理在大学也同样 适用。和高中相比,大学更需要学会为自己争取机会。大学的班级 比较松散,没有固定教室,也没有频繁的集体活动,因此很多人大学四年熟悉的同学可能只有自己的室友。这就引发一个问题,如果你不主动展示自己,那么别人也几平没有机会了解你。俗话说“是 金子总会发光的,酒香不怕巷子深”,但事实是,但凡遇到竞选班委、发展入党和留任学生组织等需要人气支持的关口,如果你平时没有给同学老师留下印象,那么即便你再优秀,此时再想为自己争取,也只能在惨淡的投票中承认自己的失败。
其实主动展示自己并不难,谜底就在谜面上,你要做的就是自 信一点、主动一点,最简单的就是上课时主动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 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害怕出丑。且不说人都有从幼稚到成熟 的过程,尝试沟通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不断启发思维、不断成长和 进步的方式,很多精深新奇的观点都是在彼此思想的一次次碰撞中 产生的,把和他人沟通当成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即便某一次出丑也不怕,用下一次的精彩发言弥补就是了。勇于表达之外,懂得表达 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谈吐自信得体,说话有理有据,也能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给对方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让人感觉到你是一个有思想有能力且与众不同的人。
除了自觉地展示自己,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和竞选班委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此,可以在外部客观条件的帮助下增加你与同学们之间的联系,譬如班干部时常需要帮助辅导员统计信息,帮助同学反馈问题等等。但竞选班干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你有这方面的打算,那可能从军训开始就要主动营销自己了,可以准备一个生动 活泼、真诚有力的自我介绍,让大家从一开始就愿意了解你的为人, 踏实将事情托付给你。
然而,只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也是不够的,和高中相比,大学 里的师生关系也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在高中,教师们的工作重 心在教学,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学习成绩下降时,老师们会第一时间叫你去办公室谈心。但到了大学,老师不再只是传授课本知 识的教书匠,教学只是老师们工作中的一项,科研、项目、论文是 老师们的工作重心,而学生的成绩,以及未来毕业的发展去向,都 和任课老师几乎冉无关系。于是在大学,老师督促学生学习的职能 便消失了,老师们往往上完课就走,因此想让老师主动找你几乎是 不可能的,你要学会主动去找老师。
当然和老师聊家常肯定是不太 合适的,最好的沟通方式就是跟随老师讲课的步伐,自己在课下广泛阅读,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和老师交流学术上的问题。即便你问 的问题非常浅显也没有关系,首先徜徉学海多年的老师不会对一个 初上大学的本科生抱有多高的期待,其次还是那句话,没有一个老 师能够拒绝一位求知若渴的学生,勇敢地和老师交流,你不仅不会 遭到嘲笑,还会收获无限的知识和智慧启发,百利而无一害。
总而言之,大学和高中的学习确实存在很多不同,但只要提早 准备,及时调整,你一定能赢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