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言妈妈,一个曾经以为“赚钱养家”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的母亲。直到女儿确诊中度抑郁,我才明白,自己错得有多离谱。
1. "她只是不想学习吧?"——我忽略了孩子的求救信号
小言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我和她爸爸在外地工作,总觉得只要按时寄钱回家,让她吃好穿好,她就能好好长大。
初一那年,老师突然打电话给我:“小言最近经常逃课,作业也不交。”我以为她只是偷懒,便在电话里训斥她:“不上学,你以后能干什么?”
可后来,事情越来越严重。她开始整夜失眠,一提到学校就胃痛、头晕,甚至浑身发抖。带她去医院,医生诊断:中度抑郁伴躯体化症状
我慌了:“她怎么会抑郁?我们明明给了她最好的条件……”
2. "我们都是为了你好"——原来这句话是伤害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报名了葫芦里家庭教育的一对一指导。在杨老师的引导下,我才明白自己在教育方面错得有多离谱。
“孩子不是不想上学,而是害怕那个让她窒息的环境。”
在杨老师的建议下,我联系了小言的好朋友了解小言的日常情况。
原来,小言在学校长期被忽视、孤立,甚至经常被老师当众责骂。她不敢反抗,只能默默承受。而作为父母,我们从未真正倾听过她的心声,只是一味地要求她“必须坚强”“必须学习”。
-她上学时老是说想请假,我以为她是偷懒;
-每次打电话,她总是沉默,我以为她是性格内向;
-被同学孤立后,她在日记里写“活着好累”,我却责怪她“心思不用在学习上”。
专家老师说:“孩子需要的是理解和陪伴,而不是‘为你好’的强迫。”
3. "妈妈,你能陪陪我吗?"——我开始学习真正的爱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决定改变:
✅ 不再命令,而是倾听
以前我总是说:“你必须去上学!”现在我会问:“今天感觉怎么样?需要妈妈陪你吗?”
✅ 从否定到鼓励
以前她考差了,我会骂她“不用功”。现在我会说:“这道题你做对了,进步很大!”
✅ 用行动弥补缺失的陪伴
我和丈夫决定回家乡工作,哪怕收入少一点。每天晚饭后,我们会陪小言散步、聊天,让她知道,她不是一个人。
4. "妈,我想试试回学校"——孩子的转变让我泪目
改变是缓慢的,但一个月后,小言主动对我说:“妈,我想转个班级,重新上学。”
那一刻,我差点哭出来。
现在的她,依然会紧张,但学会了表达:“妈妈,我今天有点害怕,你能送我到校门口吗?”
而我不再是那个只会说“你必须去”的妈妈,而是温柔地回应:“好,妈妈等你放学。”
5.我的醒悟:爱不是给钱,而是给安全感
曾经我以为,拼命赚钱就是爱孩子。现在才明白,真正的爱,是让她知道,无论发生什么,父母都会站在她身后。
如果你也面临类似的困境,别像我一样等到孩子抑郁才醒悟。葫芦里家庭教育的专业指导,让我学会了如何真正爱孩子。也许,你的孩子也在等待一句:“别怕,妈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