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和两个副司令突围,为何只一人走脱?逃走的胡琏取出32个弹片

强强看历史故事 2024-11-14 09:41:10

一将功成万骨枯,权力天秤两端苦

1948年深秋,在安徽宿县西南双堆集,国民党十二兵团陷入中原野战军的重重包围。兵团司令官黄维与两位副司令官胡琏、吴绍周的命运,就此发生戏剧性转折。胡琏两度乘机空降双堆集,最后在突围时凭借精心挑选的坦克,在背部中弹32处的情况下奇迹般逃脱。而另外两位将领的结局却截然不同:黄维在逃亡途中被俘,囚禁27年后获释;吴绍周则主动投诚,4年后获释重获新生。这场发生在淮海战役中的突围战,不仅见证了国民党军队的覆灭,更折射出三位将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1948年的国民党军队,正处在溃败的边缘。在这个危急时刻,蒋介石决定重组军队,以胡琏的整编十八军为基干,扩编成立了十二兵团。

这个决定在军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作为整编十八军的军长,胡琏本以为兵团司令的位置非他莫属。谁知最后的任命让他大跌眼镜,黄埔一期的黄维成了兵团司令,而他只得到一个副司令的头衔。

这对胡琏来说无异于一记当头棒喝。整编军本就是小型兵团,从整编军长降为副司令官,不仅没有升职,反而丢掉了一个军的指挥权。原本他能指挥两个整编师,现在却只能兼任十八军军长。

胡琏在军中是出了名的跋扈。在担任十一师副师长时,他就和师长叶佩高闹得不可开交。通过串联高级军官抵制叶佩高,最终导致叶佩高被调离。后来担任十八军副军长时,他又和军长罗广文爆发冲突,最终罗广文被迫离开,他如愿坐上军长之位。

但这一次,胡琏面对的是黄维。黄维不仅是"土木系"头号人物陈诚推荐的人选,更是他的老长官。当年黄维任十一师师长时,胡琏不过是他手下的一个团长;黄维担任十八军军长时,胡琏也只是他的旅长、副师长。

在军中资历和人脉上,黄维都占尽优势。黄维不仅比胡琏早三期从黄埔军校毕业,更深得蒋介石和陈诚的信任。而且在过去共事期间,黄维对胡琏多有提携,两人公私关系都还不错。

面对如此局面,胡琏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他找了个父亲病危的借口请假离开。父亲去世后,他又以办理丧事为由延长假期。到了十月底,即便黄维发电催促,他也只是用牙疼在汉口治疗的蹩脚理由搪塞。

淮海战役打响后,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在碾庄被围。蒋介石命令十二兵团开赴徐海淮蚌地区救援,黄维再次电召胡琏。但胡琏依然我行我素,拒不到任。直到十二兵团被中原野战军包围,他才意识到事态严重,匆忙赶往南京面见蒋介石。

战火纷飞降双堆,生死一线见分晓

蒋介石见到胡琏时大喜过望。胡琏提出愿意乘小飞机空降双堆集,协助黄维指挥,这番话让蒋介石深受感动。

1948年12月1日,胡琏乘坐小飞机降落在双堆集蒋军阵地。一下飞机,他就把代理十八军军长的杨伯涛狠狠训斥了一顿,指责他指挥不当。

面对老长官的责骂,杨伯涛低头不语。黄维虽然看出胡琏是在指桑骂槐,但此时此刻也只能忍气吞声,诚恳地向胡琏请教作战方案。

胡琏迅速调整了防御部署。他命令部队将所有汽车装满土,摆成一个"汽车防御阵",还用打坏的坦克和装甲车构筑工事。这种"硬核桃战术"让解放军在进攻时伤亡很大。

胡琏的到来确实给包围圈内的国民党军队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黄维和胡琏心里都清楚,如果没有援军,十二兵团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解放军面对这个"硬核桃"也不甘示弱。他们改变战术,采用近迫作战和"层层剥皮"的打法。几天之内,十几万解放军指战员修建了纵横交错的交通壕,从四面八方伸向国民党军队的阵地。

12月5日,解放军对十二兵团发起总攻。中野和华野的部队组成了东、西、南三个攻击集团。华野特纵的加入大大增强了解放军的火力,炮火密集打击下,再硬的"核桃"也开始松动。

眼看形势不妙,黄维和胡琏商议后决定派胡琏再次飞往南京求援。12月7日,胡琏带着沉重的心情登上小飞机。临行前,黄维意味深长地对胡琏说,让他走后就不要再回来了。

到了南京,胡琏向蒋介石力陈十二兵团特别是第十八军的重要性。但此时的蒋介石已经无兵可调。李延年、刘汝明的部队行动缓慢,杜聿明的部队自身难保,白崇禧拒绝调动华中"剿总"的二十余万大军。

西北的胡宗南部队接连失利,路途遥远调不过来。华北的傅作义困守平津,也是动弹不得。至于江南新编的部队,毫无战斗经验,都是虚有其表的空架子。

蒋介石面对胡琏的请求无言以对,只能含糊其辞地安排了一场宴会。参加宴会的有参谋总长顾祝同、参谋次长林蔚、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十四兵团司令官宋希濂和王叔铭等人。

饭后,蒋介石又带着众人看了一场电影。整个观影过程中,所有人都一言不发,空气中弥漫着压抑的氛围。

12月9日,胡琏怀着沉重的心情返回双堆集。没有带回任何援军消息的他,让包围圈内的国民党将领们陷入了绝望。这次空投援军的失败,预示着十二兵团即将迎来最后的命运。

三将分道各自逃,坦克断桥两重天

12月14日,绝望的黄维和胡琏向南京发出电报,请求突围。蒋介石很快回电同意了他们的请求。但就在第二天上午,空军司令王叔铭飞临双堆集上空,通知黄维暂缓突围。

这一次,一向唯命是从的黄维难得强硬了一回。他对王叔铭说:"你不能按计划实施,我只好自己断然处置了。"

中午时分,黄维在十二兵团临时指挥所召集紧急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胡琏、吴绍周、杨伯涛和覃道善等人,议题只有一个字——"逃"。

黄维和胡琏制定的突围计划堪称经典:"四面开弓,全线反扑、觅缝钻隙,冲出重围。"他们还特意叮嘱各部队,突围后不要去华中"剿总"的防区,以免被白崇禧缴械。

在具体部署上,他们让谭道善带着第十军残部向东突围,杨伯涛带着十八军主力向西北突围。而黄维、胡琏和吴绍周则带着战斗力最强的十一师残部,准备向西突围。

按计划,突围时间定在黄昏,以兵团部的命令为准。可下午四时许,一场意外打乱了所有部署。十一师的战车部队受到解放军炮击开始移动,引发了包围圈内其他部队的混乱。

部队们误以为突围提前开始,纷纷争相奔逃。黄维和胡琏见状,立即商议带着吴绍周提前突围。胡琏挑选了三辆坦克,最新的一辆分配给黄维,自己则选择了由甘义三、周名琴驾驶的那辆旧坦克。

三辆坦克在十一师战车部队的掩护下,向西面突围。可当行至玉皇庙附近渡河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黄维和胡琏的坦克刚驶过浮桥,桥就断裂了,把吴绍周困在了河对岸。

两位将领连一句告别的话都没留给杨伯涛。当杨伯涛等到黄昏时分,才发现长官们早就跑了一个多小时。愤怒的杨伯涛跺着脚,带着十八军残部试图强行突围。

但黄维等人的提前逃跑已经引起了解放军的警觉。在解放军的猛烈打击下,杨伯涛的突围部队被打散。他跳入一条小河想逃生,却被寒冷的河水逼得不得不爬上岸,最终成了解放军的俘虏。

第十军军长覃道善的处境也好不到哪去。他的部队很快就被冲散,自己跟着乱兵四处狂奔。最后实在跑不动了,干脆坐在地上等着被俘。战场上演绎着一出出生死离别的大戏,将领们的命运就此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

三位主要将领中,黄维和胡琏刚过河就在一个十字路口分道扬镳。两人担心一块走有被一锅端的风险,于是分头逃命,这也成了他们人生的最后一次见面。各自的命运,也由此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

命运偏好有准备,三人归途各不同

分别后的黄维没走多远就遭遇厄运。他乘坐的坦克突然发生故障,被迫带着几个随从步行逃命。当晚,他在一个村庄被解放军三纵七旅警卫营抓获。

落网时的黄维还不忘伪装身份,自称"方正馨",是十四军军部的一名上尉司书。但他在填写信息时,却本能地写下了自己的真实籍贯:江西弋阳。这个小细节最终暴露了他的真实身份。

而那个俘获他的解放军排长薛振英,因此立下大功,被记特等功一次。他所在的警卫营也被授予了"活捉黄维"的锦旗。然而,在长达27年的囚禁生活中,黄维的改造态度一直不够积极,直到最后一批特赦才重获自由。

与黄维相比,吴绍周的选择显得格外明智。在浮桥断裂后,他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拼命逃窜。相反,他安静地坐在坦克旁等待解放军到来。

作为一个出身贵州讲武堂的杂牌将领,吴绍周深知自己在国民党内的处境。他主动交代身份,配合解放军的工作。这种态度为他赢得了宝贵的机会,仅仅四年后就获得释放,还在长沙获得了一个参事的职位,安度晚年。

真正的戏剧性转折发生在胡琏身上。他在逃亡途中虽然遭遇解放军的手榴弹袭击,背部中弹32处,但依然坚持让甘义三、周名琴轮流驾驶坦克,争分夺秒地向前推进。

即便在深夜无法看清道路时,胡琏也不肯停下来休息。他探出半个身子,冒着危险为驾驶员指路。直到坦克油料耗尽,他才被迫下车步行。不久后遇到了国民党的一支骑兵部队,最终被护送到蚌埠。

重伤昏迷的胡琏被送往上海医院救治。医生从他背部取出了32块弹片,这个数字与他此前的军旅生涯一样传奇。伤愈后,他奉蒋介石之命重建十二兵团和十八军。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眷顾胡琏。在后来的金门炮战中,他虽然再次被炸伤,却又一次死里逃生。相比之下,他的三个副司令吉星文、章杰、赵家骧全部阵亡。

到了台湾后,胡琏被授予陆军一级上将的军衔。但他一直梦寐以求的陆军总司令职位,却始终与他无缘。这似乎也暗示着蒋氏父子对这位"常胜将军"的复杂态度。

三位将领的不同选择,最终导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胡琏凭借机敏和勇气逃出生天,却始终未能得到最高信任;黄维固守成规,落得27年牢狱之灾;而吴绍周的审时度势,反而让他获得了相对安稳的晚年。这场突围战不仅改变了三个人的人生轨迹,更成为了那个动荡年代的一个缩影。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