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的沈从文回到湘西,坐回了小学的课堂里……

凤凰卫视 2024-05-11 16:21:02

1982年春,沈从文的小说《长河》经重校后再次出版。这一年5月,已经80岁的沈从文和妻子张兆和出发前往湘西。

动身前,他将自己的民族改为了“苗”。

沈从文回到了那个亲切的小镇——凤凰。虽已是满头银丝,却有着春光作伴。

傩戏的锣鼓声中,沈从文哭了。眼睛里流满泪水,又滴在手背上,他一动不动,童年的记忆涌上心头。­­

沈从文和妻子张兆和

湘西,是沈从文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也是他构建宏大想象世界的起点,更是他一生中精神支撑的基石。

如同马尔克斯和他笔下的马孔多、莫言与他笔下的高密,沈从文的书写几乎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湘西。

从湘西,他走向了世界。

“湘西是个苗区,同时又是个匪区。妇人多会放蛊,男子特别欢喜杀人。这种想法似乎十分可笑,可是有许多人就那么心怀不安与好奇经过湘西,因此湘西就在这种情形中成为一个特殊区域,充满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织野蛮与优美。”

——沈从文《湘西》

凤凰过去称为“镇筸”,由于山川险要、道路深阻,历史上这里曾是中央王朝无暇顾及的边远山区。

也是在这座安逸的小城里,走出了湘军最精锐的一支队伍,素有“无湘不成军,无筸不成湘”之说的筸军。

沈从文的祖父沈宏富就曾是筸军中的一员。1853年,16岁的沈宏富加入筸军,因作战勇敢而迅速擢升为云南昭通镇守使、后又任贵州提督,官至从一品。

功成名就的他由此率沈姓家眷从偏远的黄罗寨迁入城中。

在这之后,沈从文的父亲沈宗嗣也加入了湘军,被派去北方守卫大沽口炮台,适逢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他死里逃生回到湘西。

文昌阁小学

受试图重振祖父荣光却未能如愿的父亲影响,沈从文从小的志向是做一名“将军”,他的兴趣并不在书本上。

“来去学校我得拿一个书篮,内中有十多本破书,由《包句杂志》《幼学琼林》到《论语》《诗经》《尚书》,通常得背诵,分量相当沉重。逃学时还把书篮挂到手肘上,这就未免太蠢了一点。凡这么办的可以说是不聪明的孩子。因此我们就想出了一个方法,把书篮寄存到一个土地庙里去。”

“当我学会了用自己眼睛看世界一切,到不同社会中去生活时,学校对于我便已毫无兴味可言了。”

——《从文自传》

少年时代的沈从文尚不自知,眼前所看到的这些家乡事物会潜移默化影响他一生的兴趣与审美。

但也因为顽劣,他常常收获大人的棍棒。

少年沈从文

1911年,沈从文无忧无虑的少年生活突然被外面的枪炮声打断。

这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此后各地响应,爆发全国性的旨在推翻清朝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革命。

12月17日,凤凰起义,苗族群众是起义军的主力。

作为起义的组织者之一,他的父亲沈宗嗣带着起义军在凤凰城内与清军展开了彻夜厮杀。

天亮时,一切又恢复了宁静。醒来的沈从文发现,身边的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

“这一夜中城里城外发生的事我全不清楚。几个叔叔全不见了,男的只我爸爸一个人,坐在正屋他专用的太师椅上,低下头来一句话不说。我问他:“爸爸,爸爸,你究竟杀过仗了没有?”“小东西,莫乱说,夜来我们杀败了!全军人马覆灭,死了上千人!” 正说着,高个儿叔父从外面回来了,满头是汗,结结巴巴的说:衙门从城边已经抬回了四百一十个人头,一大串耳朵。”

——《从文自传》

这是沈从文人生中第一次感受战争的残酷,但年幼的他似乎并不觉得害怕,甚至产生了更多的好奇。

第二年三月,起义终于成功,之后沈从文的父亲去了北京与同乡组织了铁血团谋刺袁世凯,被侦探发现,逃到关外隐姓埋名,直到多年后才回到湘西。

在沈父流落关外的日子,沈家逐渐败落。

沈从文回到文昌阁小学

这座洒满了自己青春记忆的凤凰小城,对沈从文来说是成长地,也是出发地。

就在父亲离开家的第六年,沈从文也在母亲的安排下离开凤凰城,走向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1923年,小兵沈从文对他所在部队的长官说,他要去北京闯世界。湘西护国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湘西巡防军统领陈渠珍,并不感到吃惊。

他告诉这个有点文采和书卷气的小兵,若是闯荡不成这里仍然留有他的饭碗。陈渠珍吩咐给他预支了3个月的军饷,共计27元。

当他乘船离开湘西冲出隘口的刹那,他下意识回头看了一眼自己家乡的山水。

此刻,动荡的中国知道这里的人并不多。

这个显得有点青愣的青年很难意识到,日后家乡在自己的命运中是那么的特别,明明已经走了很远,却又像始终都没有离开……

制片人:唐大麦

编导:王鼎尧

编辑:王鼎尧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