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里,生活的真相往往是残酷的,作为活在当下的作家、诗人,如果无法适度地排解这些现实中不堪的一面,其结果最终将会被现实所伤。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正是因为这些作家近乎偏执的“率真”,不肯向现实低头的单纯,才留给了后世那么多伟大的文学作品。
琼瑶是这样的作家,而上个世纪出现过的大文豪徐迟,亦是。

这世上大概没有人能逃脱得了感情的牢笼,但彼此契合的感情可以互相成就共同进步,相反有些人一旦遇到了就是内耗是劫难。
徐迟的一生有过两段婚姻,在这两段婚姻里原配妻子陈松给了自己事业上的创作生命,给了自己生活上的新生,而“黄昏恋”妻子陈彬彬却差点要了他的“老命”。

徐迟遇到陈松时,两人一个是南浔中学的老师,一个是女学生,就像当年琼瑶《窗外》中的男女主角,好在徐迟和陈松的爱情最终是圆满的。
1937年23岁的徐迟将陈松娶回家,至此陈松陪伴了徐迟长达五十年的春夏秋冬,在婚后十多年的时间里,徐迟的创作一直处于巅峰时期。

陈松温柔贤淑并且秀外慧中,生活上不仅包揽了一切琐碎事物,以便让徐迟能够安心创作,事业上更是成为徐迟不可或缺的帮手。
有陈松的陪伴,徐迟完成了《最强音》、《哥德巴赫猜想》等伟大著作,不少作品至今仍被当做无法超越的文学典范。

原本徐迟以为自己将会和陈松实现白头偕老的梦想,然而在他71岁时,陈松却因癌症撒手人寰,世界上最残忍的事情莫过于,身边所有事物都没有改变,却唯独少了一个她。
陈松去世后的好几年,徐迟都没办法投入工作,这一时期徐迟几乎提笔忘字,刚一打开书就感到妻子陈松在家中忙碌的身影。
徐迟的昔日老友担心他终日消沉会影响健康,常常组织活动叫上徐迟参加,但是徐迟人在心却不在,发呆中的徐迟常常听不见任何人叫他的名字。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89年,那一年徐迟在中国作协的活动中,遇到了刚从国外回来的陈彬彬。当时的陈彬彬比徐迟还要小25岁,而且也是刚结束上一段婚姻,自己还有两个已经成年的子女。
两个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徐迟内敛低调,用现在的话话说就是大宅男,平日就喜欢在家读书、写作,之所以能和原配妻子陈松携手相伴五十年,因为两口子都是这样的性格。

但陈彬彬却不是,陈彬彬热烈泼辣而且为人处世高调喜欢交际,起初陈彬彬的热情扫清了徐迟心头的阴霾,给他带来过短暂的明媚,但是毕竟是性格不合,又都是上了年纪的人,生活的差距在婚后逐渐展现。
陈彬彬借着徐迟的名气,经常在外招摇过市,这让低调了一辈子的徐迟在业内招到了指指点点,有点晚节不保的意思。

如果生活上的小摩擦可以隐忍,事业上积累了一辈子的荣誉却因晚年的婚姻私生活给打破,这是让徐迟怎么都忍不了的。
于是徐迟在和陈彬彬结婚没有两年,就因为这些琐事而最终分手。

结束第二段婚姻的徐迟,身体健康也开始急速下降,外界猜测徐迟如此高龄却接连遭遇两次婚姻上的打击,就算是青壮年也未必能承受得了,或许这是徐迟后来自杀的原因。
实际上徐迟后来的自杀和婚姻生活没有任何关系,徐迟没有外界想得那样不堪一击,导致徐迟后来跳楼的原因实际上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更和徐迟自身的性格有关。

从徐迟的文学作品来看,他所崇尚的是自由、纯粹的理想主义生活,无论是爱情还是现实,在徐迟眼里都是“容不得一粒沙子”,可是现实怎么会像阳春白雪般纯洁和单纯。
徐迟苦心经营的严肃文学性刊物《长江文艺》的销量,却比不上彼时盛行的通俗类刊物畅销,这让徐迟在晚年的生活上出现了拮据了状况。
创作了一辈子,坚持了一辈子的文学写作,晚年却要靠变卖身边的财物为生,自己熬守几天几夜写出来的东西,立刻就有人拿出去做盗版。

徐迟看到不仅是自己的作品原创无法得到保护,讽刺的是原创的东西竟然还没有盗版的卖得好,原创作者快要喝西北风,可是盗版获益者一点脑子不用花费就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更让徐迟看不下去的是,那些伟大的发明家现实中几乎都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可能连一个戏子的生活都不如。
这到底是人类的进步的炫耀,还是对人类进步的极大讽刺。

现实的不堪和肮脏的一面时刻刺激着徐迟的灵魂,每当他回到冰冷的住处,他不敢在现实里多呆一刻,时常从外面回来徐迟就将自己一头扎进网络世界,用以麻痹自己。
很多人都以为徐迟是感情受伤才用上网来逃避,实际上徐迟是对现实世界失望至极。

徐迟临死前给自己以及身边人很多的准备,他选择在1996年12月12日凌晨12时跳楼,就是为了契合“三十六计,走为上”。
而这些都是徐迟在去世前不止一次给亲密挚友留下的线索,只是身边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徐迟的内心。

徐迟等待了好久才找到了自己离开这个不堪人世间的契机,或许这也是徐迟留给人间最后一个浪漫率真的背影。
徐迟对人间没有任何留恋,正如他在给亡妻陈松的挽联里写的那样:彼岸有什么可怕的,那里有你温柔的等待。
浪漫如徐迟一样的文豪,也像蝴蝶像白云悄然自由地飞向理想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