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的革命家在参加革命之前,可谓是五花八门,其中木匠出身,我所知道的就有刘少奇和李先念。李先念的家里应该不是很富裕,八岁就开始下田干农活,放牛拾柴可是日常工作,到了九岁,好不容易才去上私塾。可是没到两年,家里实在送不起而辍学,只能去地主家开的杂货店里当学徒。这两年私塾让李先念可以读书识字,对他日后参加革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李先念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养成了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性格特点,但他的独立性、反抗精神也很强,从不愿逆来顺受、任人摆布。李先念不堪忍受店主的欺凌,和每日过重的劳动负荷,而没有相应的回报,李先念在这家杂货店只干了一年,便愤然离开,拿着全部工钱,回到了家中,而他所谓的全部工钱只够买一串鞭炮而已。旧中国的农村,手艺人要比种田佬的社会地位略高些,生活状况也略好些。为了继续谋生,父母亲让李先念去学木匠活。李先念最初跟三姐夫袁传祖学木匠。可是不到一年,三姐夫袁传祖一病不起,无法干木匠,也没有办法教徒弟。万般无奈的李先念只好再次回到家中,拜本村另一位木匠为师。在那个社会,一般的平民百姓中,总会有天降灾祸,有恶霸找碴故意刁难李先念,李母害怕儿子吃亏,便没有让李先念在本村继续学下去。
投靠了离李先念家5里多远的黄陂县塔耳乡叶家田村一家木匠学艺,也姓袁,掌墨师傅叫袁学福祖辈几代都是从事木匠手艺。并且与李先念是表兄弟关系,而且还是李先念三哥陈有全的妻兄。袁学福便是李先念的第三位木匠师傅。袁家祖上四代都从事木匠职业,但主要搞的是雕花工艺,同时做一些家具、农具等。有了这层关系,袁师傅教得非常认真,李先念也学得特别刻苦,加上李先念之前已经跟两位师傅学过一些实际操作,不到两年,就比较熟练地掌握了选择材料、绘制图案、计量尺寸、斧锯凿刨等技能,能制作犁锄、水车、桌椅、箱柜等。关键是李先念在学木匠的同时,没有忘记学习文化,经常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没有菜油灯,就上山砍些松树明子照亮下来读书写字;没钱买纸笔,就把棍子削尖当笔,在地上练习写字。袁学福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经常对别人夸他收的这个徒弟最有出息。
正式学徒要三年才能满师。袁学福见李先念聪明好学,肯吃苦耐劳,做活精细,一丝不苟,已能独立制作一些简易的木器,故尚未满师,就放手让他走乡串户,单独干活。至今,红安县李先念纪念馆里,还保存着他当年用过的木工工具和制作的一张方桌。这期间,他广泛接触社会,耳闻目睹许多不公平的现实,不仅增长了见识,而且愈加同情穷苦人,憎恨地主老财。他经常哼唱着自编的楚词小调,借以抒发一腔愤懑之情。红安一些将领等回忆说:我们都比先念同志小几岁。我们当中,有的家与先念同志家只一河之隔,儿时就知道先念同志的名字,听过他为穷人打抱不平的事迹。先念同志十二岁起先后在家乡和汉口学木工,凡是穷苦人家的木工活,先念同志都热情相助,而对那些地主豪绅家有木匠活要干,却一点都不情愿去干,就算是干了,也不认真,还要他们多付工钱。他这种爱憎分明的立场和朴素的阶级感情,在穷苦人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都亲切地称他小李木匠。手艺初学成后,经师傅袁学福介绍,十五岁的李先念只身去了武汉,在一家寿器店里做工。这家寿器店有30多名工人和徒工,当时李先念的年龄最小。因此除了干些杂活外,如烧水、煮饭、打扫卫生的,一有空就进入工房,给师傅们和工友打打下手,帮点忙。他原来就有木工手艺的基础,因此他总能帮到点子上,这样的工人谁不喜欢啊。其中店里有位老师傅,见李先念做事踏实细致,又不怕苦不怕累,便禀明店主,收李先念当了徒弟,手把手地向他传授制作寿器的工艺。李先念参加革命后,有人曾开玩笑说李先念是“做棺材的”,李先念则风趣地回答:“我可是为旧社会造棺材的。”
在武汉期间,李先念的接触面比在农村宽广,视野逐渐开阔,人与人的关系及一些社会问题成了他经常思考的焦点。他看到店里的工人师傅对店主不满,故意把棺材板做得厚些,让店主蒙受经济损失,店主就受不了。李先念回忆说:“每星期要给一顿肉吃,不给吃就斗。办法就是多下料,一次多二三分,一天四立方米多就不见了。这样老板就受不了,就要请大家吃饭。”李先念晚上住在寿器店街对面的庆和茶馆里,常与工人师傅聊天,接触了江湖上三教九流的人物。他夜间常去江边码头扛麻袋,出苦力,一边挣点零用钱,一边与码头工人交朋友,对他们所受的压迫和剥削有了切身的感受。李先念后来回忆说:在汉口的这段生活,对理解马克思关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理论,很有帮助。如同我们有了生活阅历,读鲁迅的文章才有更深的体会。1926年10月,李先念受大革命影响,回家乡参加农民运动。1927年11月,李先念率领九龙冲乡农民自卫军参加了黄(安)麻(城)起义,并于1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高桥区九龙冲乡游击队成立,李先念任队长,率游击队坚持斗争并加入红军。在粉碎国民党第三次“会剿”后,党组织派李先念回地方开展工作。
1931年6月,李先念当选为陂安南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尽管做了管辖20多万人口的“官”,但他仍像过去一样,与群众同甘苦,共呼吸。当时粮食和经费的缺乏是鄂豫皖根据地普遍存在的两大困难。陂安南县辖区位于根据地的前沿地带,屡遭敌人“清剿”和抢掠,缺粮现象尤为突出,财政收入更是少得可怜。李先念领导广大干部群众采取了诸多措施,急谋解决这些困难,同时他自己带头要求全县政府工作人员和党团员,每天只吃两餐稀饭,带头种菜种粮。他注意掌握党的方针、政策,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平易近人,作风民主。李先念经常身着农民衣装,脚穿草鞋,走村串户,和农民群众交朋友,话家常,了解他们的疾苦,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所以久而久之乡亲们有事都愿意找他。诸如一旦发生邻里吵架、土地纷争、婆媳不和、夫妻离异等矛盾的时候,乡亲们都会说:“咱们去找李先念评一评吧!”因此在李先念的办公地点,经常有男女老少进进出出,来找他解决琐碎的问题。李先念曾回忆说:“农民把我们当成神,大小事都找我们决断。离婚说找神,就是找李先念,天不下雨也说找李先念。”
在陂安南县高桥区有家穷苦农民,因生活困难,将女儿许给一位家境较好的小伙子,但是这位小伙子双目失明,是个盲人。而小姑娘长得端秀水灵,且已经有了自己心上人,同时受到新思想的影响,知道这是包办婚姻的行为,因此坚决反对这门闲事,非逼着父亲解除婚约不可。但是她的父亲已经拿了人家的钱,又不好意思反口。而男方听说女方要“悔婚”,眼见煮熟的鸭子就要飞掉,肯定不同意,双方为此闹得不可开交,于是小姑娘就去找李先念给评理做主。李先念听了女青年的诉说,认为她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坚持婚姻自主,完全符合政府的法令,就对她说:“你先别着急,等我们去做工作。”他先到男青年那里,了解到与女方说的情况基本一致,就劝说道:“人家长得漂亮,你双目失明看不见,她爱别人,又不爱你,勉强和你结婚,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如果她私自跑了,或是去同别人要好,你也看不见,管不了。不如想开一点,和她解除婚约,你再找个真情实意爱你的女子,照顾你的生活,这样对你不是更好吗?”盲人青年听了这话,觉得在理。李先念又做了两家家长的工作,经双方同意,解除了婚约。事情过后,李先念又委托村干部给这位盲人青年,另找了一个老实女子,在双方愿意的情况下成亲,先前告状的那位女青年也终于嫁给自己相爱的人,两对青年人都过上自己想过的幸福日子。这事很快在老百姓中传遍了,人们都说还是李先念会做工作,成全了两对青年人的婚姻,真的是苏维埃政府的好主席。李先念后来回忆起他在县里这段工作时说:“我的基本经验是两条:一是要坚决执行党的决议和指示,这样工作才不会走偏;二是要密切联系群众。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了解到真相,才能把党的决议和指示转化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样也才能真正学会领导群众进行斗争的本领。只有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荣传统,我们党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李先念,这位卓越的无产阶级军事家。从早期革命战争到全国解放期间,在长达22年的戎马生涯中,李先念坚定不移地、创造性地贯彻党的战略策略和毛泽东军事思想,年轻时工作经历让李先念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成长,为他后来在极为艰险复杂的战争进程中,显示出的灵活斗争艺术和卓越指挥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李先念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