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血腥与阴谋:一场震惊中外的杀人事件

白驹说 2024-01-10 13:20:09

△天津望海楼

01 激变

清同治九年(1870年)五月二十三日,天津三口通商衙门。

法国领事丰大业正指着通商大臣崇厚的鼻子狂喷三字经,肆意宣泄着自己对清廷官员的不满情绪。

连日来,丰大业眼中一向木讷老实的天津百姓竟一反常态,聚集在望海楼法国天主教堂门口示威游行,一度群情激愤。而天津知府张光藻及知县刘杰却对此熟视无睹,并没有起到驱散弹压的作用,官府放任不管的态度令丰大业气愤不已。

崇厚作为一名典型的帝国高素质官僚,此时对洋大人完全做到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一个劲点头赔笑。

但对于百姓包围望海楼一事,崇厚自然是清楚的。

五月初,法国教会开办的慈善机构仁慈堂接连死了几十个收容的中国幼童,每天都是在半夜将幼童尸体拉到乱葬岗埋了。久而久之,这番诡异的举动自然引起了天津百姓的注意,开始有人传言法国人拿中国幼童采生折割,甚至挖眼剖心充作药用。

俗话说得好,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一传十,十传百,流言越传越邪门。恰巧最近官府又抓获一名人贩子,人贩子死到临头,遂一口咬定是受了法国教会唆使,诱拐幼童做药。

平地起惊雷,这下子可就了不得咯!

百姓们纷纷云集于望海楼前,要求法国人给个说法。法国人见状当然一脸懵圈,这黑锅咱可背不起,出了这档子事,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向官府施压,于是便有了丰大业责难崇厚的一幕。丰大业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让天津官府赶紧派兵驱散百姓,以平息事端。

一边是群情激愤的百姓,一边是颐指气使的洋人,崇厚等地方官两头都不敢得罪,这些天来一直消极躲避,此刻同样含糊其词,一副滑不溜手的姿态。

好啊,装傻充愣是吧,连你们大清皇帝见了我都得抖三抖,何况是你崇厚。在老子面前,是龙,你得给我盘着;是虎,你也得给我卧着。

丰大业顿时火冒三丈,当即连开两枪,吓得崇厚立马脚底抹油开溜避祸。丰大业余怒未消,带着助手西蒙在衙门里打砸一通,随后负气离开。

不是冤家不聚头,在丰大业一行返回领事馆的途中,正好碰到了刚从望海楼巡查回来的天津知县刘杰。

好你个不作为的刘杰,来得正巧!

丰大业遂向刘杰发难,劈头盖脸便是一通斥责,见刘杰无动于衷,丰大业恼羞成怒,再次拔出佩枪,当场打伤了刘杰的一名随从。

“洋鬼子杀人啦!”

光天化日之下,法国领事胆敢当街行凶杀人!大街上示威的百姓瞬间炸开了锅,纷纷撸起袖子和法国人干了起来。

丰大业和西蒙哪敌得过这乌泱泱的民众,很快就被打翻在地。大伙儿你一拳,我一脚,两个法国人一眨眼的功夫就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当场一命呜呼。

这暴乱一旦开始,任何人都休想制止。

随后,失控的人群冲进包括望海楼在内的六座法、英、美等多国教堂,开始打砸抢烧,并杀死二十名外国人以及三十余名中国教民。与此同时,一批民众还冲击法国领事馆,并将其付之一炬……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

△天津民众打死法国领事丰大业

02 艰难

天津百姓一天内打死的洋人,居然是当年僧格林沁在八里桥击毙英法联军人数的四倍,怎能不令洋人胆战心惊。

同治九年(1870年)五月二十六日,法、英、美、俄等各国公使迅速达成共识,齐刷刷向总理衙门发出照会,要求清廷保证在华洋人之安全,同时务必伸张正义,严惩凶顽。

压力来到了清廷这边,显然,这是个烫手的山芋,总理衙门意识到崇厚已无法单独应对,因此决定让直隶总督曾国藩主理此案。于是乎,清廷急发上谕,命常驻保定的曾国藩火速奔赴天津,在顺应舆情、顾全大局的前提下秉公办理。

事涉洋务,任谁都知道其中的难度,但朝廷明确表示要秉公办理,曾国藩尚未觉得特别难办,认为只要查出真相,还各方一个公道即可。

就这样,业已了却君王天下事的曾国藩再次收拾行囊,拖着病体奔赴天津。

△曾国藩

从崇厚等一众涉事官员的汇报中,曾国藩大致了解了案情:关于法国教会残害幼童一事,应属子虚乌有,但之所以激起民乱,则是法国领事丰大业嚣张跋扈,当众开枪伤人所致。

法国人可不会这么认为,他们也并不打算跟中国人好好讲理,立刻严厉驳斥了清廷的说法,甚至反咬一口,认为这一事件彻头彻尾就是一场针对外国公民的阴谋。

随后,法国人开出和解条件:清廷必须处死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总兵陈国瑞以及行凶百姓。而其他列强出于保护自身权益考虑,这一次选择与法国同仇敌忾,共同向清廷施压。

随随便便处置本国的官员,轻易开罪士大夫阶层,清廷当然一万个不乐意。但显然,法国人更难对付,本着能动手就不吵吵的原则,法国迅速派遣数艘军舰逼近大沽口,直接以武力胁迫清廷就范。

正因如此,曾国藩逐渐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陷入两难局面。列强的威逼和民众的愤慨令他深感心力憔悴,不由得在日记中抱怨道:“当前天津洋务十分棘手,不胜焦灼。”

但此时,无论署理此案的曾国藩,亦或是在北京主导洋务的恭亲王奕䜣,对此案的态度还是一致的,仍认为应该秉公办理,在对法谈判中据理力争。

然而,远在紫禁城的深宫之中,有一位妇人却从天津教案中嗅到了一丝权力博弈的机会,进而改变了事件发展的走向……

03 权斗

同治九年(1870年)六月初八,正在赶往天津途中的曾国藩接到朝廷上谕,令他大为吃惊,因为,清廷居然怂了。

根据上谕指示,案情真凭实据固然关键,但目前洋人死了这么些人,情节确实严重,曾国藩应严办寻衅滋事的凶手,才能了结此事。同时,清廷已令总理衙门向法方发出照会,表示无论此案真凶是谁,必将让其抵命赔偿。

至此,清廷的原则开始发生巨大转变,从原先的秉公办理转变为倾向于向法方妥协。

对于紫禁城内的圣心,曾国藩又岂能领悟不到,于是,他决定坚决贯彻执行,按旨意办事。在抵达天津后,曾国藩第一时间便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撤职,以安抚法方。

可正当曾国藩按圣意办理此案时,上谕再次驾临,这一次,情况再次来了个180°的大转弯。

清廷让曾国藩挺直腰杆,告诫他:“如果洋人还是要挟恫吓,你务必据理驳斥,挫一挫敌人的嚣张气焰,以彰显国家的法纪。”并不忘反复强调:“民心不可失,必须全局统筹,既要使民心信服,又要与法方相安无事。”

如此的骚操作,想必大家都应该猜到是谁在背后作妖了,这正是慈禧的一石二鸟之计。

原来,慈禧一直在暗中注视着一切。她通过这样前后矛盾的上谕,让曾国藩陷入既要让法国人满意,又要不失百姓民心的艰难境地,以此来狠狠打击曾国藩的政治威望。毕竟,大清从不需要一个活着的圣人。

而对于中枢权力,慈禧更是趋之若鹜,此番操作必将激发朝臣对恭亲王一派执政能力的不满情绪,从而进一步削弱奕䜣在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的影响力。

果不其然,曾国藩本就没什么外交经验,原以打算通过揣测圣意来了结此案,岂料慈禧给自己下了如此大的圈套。曾国藩知道其中原委,却也只能硬着头皮办差,终究是一步错,步步错。

曾国藩先是撤了天津涉事官员,交刑部议处,举朝沸腾;后又在天津抓捕滋事人犯,惹得民怨沸腾;而与法国人的谈判也在处死官员等焦点问题上争执不下,法国人一怒之下中止谈判,他也无法达成清廷快速结案的要求。

曾国藩已然焦头烂额,结果朝廷、百姓以及法国人三方都对他大为不满,法国人更是叫嚣着随时发动战争,京畿各地因此风声鹤唳。

终于,清流言官们率先发难,无数弹劾曾国藩的奏章飞抵同治皇帝的案头,朝野内外议论纷纷,曾国藩因此声望大损,狼狈不堪。

而恭亲王奕䜣也因无法平息此次事端,遭到醇亲王奕譞等政敌的抨击,同样陷入被动。

△天津教案庭审现场

04 尾声

这般备受煎熬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慈禧决定不再为难这头已被翦除羽翼、打掉威风的猛虎了。

同治九年(1870年)八月初三,清廷下诏,命曾国藩调任两江总督,南下收拾前任总督马新贻遇刺后留下的烂摊子,专心对付南方那些湘军的骄兵悍将,而直隶总督则由李鸿章接任。同时,清廷不忘让曾国藩站好最后一班岗,在南下前处理完天津教案。

曾国藩别无他法,只能顶着卖国贼的骂名将案子办完。

好在正值普法战争爆发,法国人在欧洲被普鲁士揍得不行,成了纸糊的老虎,不敢真的在中国挑起战争,因此不得不接受清廷的处理方案。

最终,在确认法国教会并未残害幼童的情况下,曾国藩结案上奏,请旨将冯瘸子等二十名人犯斩首示众(相传官府以死囚调包,以安民心),另有十五名人犯充军流放,张光藻、刘杰二人均遭革职,发配黑龙江。另外,清廷须赔偿各国共计四十九万两白银。

清廷悉数准奏,并布告天下,强调此乃曾国藩的处理结果,引得举国大骂曾国藩,而曾国藩是黄泥掉裤裆,有苦说不出。

值得一提的是,最受忽视的民众再一次体会到了朝廷的软弱与背叛,但清廷却并未意识到,这样的失望正在一点一滴汇聚,终有彻底迸发的那一天。

此后,曾国藩心灰意冷,屡次上疏请求辞官归乡,但朝廷始终不予恩准,既要防他,也要用他,直至油尽灯枯。

两年后,曾国藩病逝。

时人张文虎在曾国藩死后哀叹道:“曾国藩治兵十年,备尝辛苦,他当这个两江总督,七年之间竟然因调任而先后往返了三次之多,可谓是心力憔悴。”

这大清朝的中兴名臣,是真的不好当啊!

0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