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位韩国妈妈在Reddit论坛上分享,自己给上日托班的5岁儿子精心准备的韩式午餐,却被老师说“恶心、不合适、有难闻的气味”。
图|传统韩式午餐
一时间,帖子引发广泛讨论,收到了5000多条评论。
很多亚裔纷纷发言,分享自己的遭遇,表示自己的亚洲饮食习惯经常在海外遭受攻击。
在新西兰,首当其冲的就是印度咖喱。
01
“因为不让煮咖喱,我取消了婚礼预订”
家住新西兰惠灵顿的印度裔新娘Aradhana(化名)梦想中的婚礼是在一个花园里,到处充满“鲜花、绿叶和美景”,当然还有美味的食物。
直到婚礼场地的工作人员告诉她:这里禁止煮咖喱。
Aradhana和未婚夫很喜欢惠灵顿植物园里的海棠屋 (Begonia House),决定在这里举办婚礼。
海棠屋是一座由惠灵顿市议会运营的热带花卉温室,向公众开放,设有可供租用的大厅以举办婚礼等活动。
选定了场地,他们还要确定当天的餐饮供应。
这时候,他们收到了海棠屋的邮件,要求他们“确认当天的食物,因为气味太大的食物在植物园里一直是个问题”。
当他们与经理交涉时,经理表示,如果咖喱是预先做好送进来就可以,但是不允许烤箱进来,也不允许在场地内烹饪或加热咖喱。
Aradhana和未婚夫感觉“很受伤”。
“你们觉得印度食物有什么问题吗?”
他们最终取消了这里的预订。
“这种感觉太糟糕了。我本来很期待的。”Aradhana说。
/ / /
对此,海棠屋的发言人回应,“他们取消了预订,我深表歉意。我们无意歧视任何人。”
他表示,海棠屋曾经是允许烹饪的,但是有很多游客投诉,植物园里弥漫的不是花朵的芬芳,而是食物和油烟味。
里面有一个准备食物的厨房,但没有排气系统,并不适合现场烹饪。
02
“因为我的印度名字,我感觉遭遇了种族歧视”
有相同遭遇的不止这对夫妇。
奥克兰的印度裔男子Krishna马上要在好友的婚礼上担任伴郎,他预订了一间度假屋为好友举办单身派对,一晚房费超过1600纽币。
预订时,房东并未标示禁止烹饪。
结果,就在入住前一晚,房东给他发了消息,“禁止在屋内煮食咖喱”。
Krishna表示,他们本来就不打算做饭,但是这种消息让他觉得“被针对了”。
无论如何,他们还是入住了。
当天,房东不仅没有提供备用钥匙,还要求Krishna提供信用卡的所有信息包括背面的pin码。而Krishna早已预付了房费。
“这些要求没有道理,可能是因为我的印度名字吧。这是种族歧视。”
03
“上学不敢带咖喱,只敢吃三明治了”
饮食习惯本来是个人的喜好,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其他种族的饮食文化。
Tom Nichols是研究国际事务的美国学者,但是他却直接在推特上称印度食物“很糟糕”,引发了关于国际美食中文化不宽容和种族主义的热议。
面对不理解的声音,印度移民表示他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
国际研究网(International Study)曾经指出,对印度学生来说,新西兰已经是歧视最少的国家之一。
但是有的印度人却不这么认为,尤其是在食物方面。
今年教育审查办公室(ERO)的一份报告指出,新西兰五分之一的少数族裔儿童表示曾经遭受过种族主义霸凌,近三分之一的儿童表示他们的学校没有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我不敢带印度食物去学校,因为要用手吃。我的一个印度朋友曾经因为带印度食物被霸凌和孤立。她现在只敢带自己不喜欢的三明治,但太晚了。”
这些遭遇,让许多印度人在公共场合吃咖喱前都会“三思”。
04
同样被嫌弃的中式饮食:煮螺蛳粉被怀疑“藏尸”
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各异,因为食物受人侧目的不止印度人,许多中国人也深有体会。
中国的螺蛳粉在国外受嫌弃的程度丝毫不逊色于咖喱。
海外华人们每次吃螺蛳粉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这种老外难以理解的气味引发什么离谱的“乌龙”。
一位小红书用户曾经分享自己的经历。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有的人抛弃了螺蛳粉的灵魂——酸笋。
在国外,螺蛳粉的地位堪比生化武器,吃一次可能都会让警察出动。
这些评论让人觉得好笑又心酸,在国外吃个螺蛳粉怎么那么难呢?
/ / /
今年3月,奥克兰市议会一名议员Maurice Williamson抱怨市政府取消午餐供应,说CBD“什么都没有,只有中国菜。”
有华人分享,自己的中式午餐经常受到嘲笑和不理解。
“我上学时带饺子或者鸡腿做午饭,经常被同学们嘲笑,我是班上唯一的华人……我那时想要‘正常一点’的午饭……”
一位网友评论指出,这些偏见让许多二代移民羞于在公共场合拿出食物。
很多生活在新西兰的华人也开始改变食谱——生芹菜蘸沙拉酱、简单的三明治、几个水果——所有这些都有一个名词:#bairenfan(White People Meals 白人饭)。
05
学术界评论:“一种文化抹杀”
饮食习惯的小小改变,影响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
奥克兰大学营养师兼高级讲师Rajshri Roy认为,食物歧视和羞辱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传统饮食文化的发展。
这种种族主义可能会导致人们脱离自身文化身份和传统。
Rajshri Roy表示,这不仅仅是食物的问题。
Roy也遭遇过午餐盒是否要带咖喱的“拷问”,她希望父母准备“更西方的食物”,因为担心别人的反应。
有人可能觉得,不就是一顿饭的事吗?
Roy却不这么认为。
“对饮食习惯的不了解和歧视可能会让人们与传统饮食模式脱节,削弱他们维持自身饮食文化身份的能力,从而导致一种文化抹杀。”
“这就好像不断有人提醒你,你不适合这里,你是个局外人。”
面对不理解的声音,你是要坚持自我,还是入乡随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