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大型石窟群之一,“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宗教艺术古迹,位于甘肃省天水县麦积乡南。麦积山孤峰崛起,形状奇特,峰顶呈圆锥状,红色砂砾岩层略近水平犹如麦垛,为陇原上麦垛式丹霞地貌,故称麦积山。西汉末年,麦积山已成为天水名将隗嚣的避暑宫。十六国后秦时期始修凿石窟,后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十多个朝代、1500多年的开凿扩建,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群之一,并以精美泥塑艺术著称于世;另有少量石刻像和像碑,反映出中国历代雕塑艺术的特点。麦积山现有洞窟194个,泥塑和石刻造像7000余身,壁画1300多平方米;尤以泥塑艺术见长的七佛阁、万佛洞、寂陵等最为突出。由于历代增修,石窟风格各异,北魏清逸,隋唐丰满,呈现出我国古代造像艺术发展的鲜明轨迹,被誉为“东方雕塑之宫”。
麦积烟雨

在我国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麦积山为最佳。山高出山麓平地只有142米,但其海拔却高达2000米。山上林木苍翠,云雾缥缈,洞窟上下堆叠,栈桥傍崖飞架,其景色之幽丽、布局之巧妙恍如仙山琼阁。尤其在雨过初晴、烟雾弥漫之时,山形若隐若现,益增加其神秘幽奇之美,人们称此景为“麦积烟雨”。天水古属秦州,向有八景之名,而“麦积烟雨”被列为“秦州八景”之首。古人在诗中赞之:“最宜秋雨后,兼爱暮时烟。
塑像展览馆
麦积山山体结构松散,胶结性能差,不易进行雕刻,因此造像中只有少数是用外地运来的石块进行雕刻的,其余绝大部分为泥塑彩妆。因而,麦积山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誉麦积山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
麦积山泥塑有高浮塑、圆塑、粘贴塑、壁塑四种。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麦积山石窟因此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有的俊俏活泼、向人招手致意,还有聪慧虔诚的少年和天真的男女儿童形象。从高约16米的阿弥陀佛到10余厘米的小影塑,从神圣的佛到天王脚下金角银蹄的牛犊,均精巧细腻,栩栩如生;把神人格化,生活气息浓厚,令人感到亲切。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在逐渐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此外,在麦积山石窟中还有一些壁画,共有1300多平方米,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我国同期的艺术作品中独具风采。
石窟分布
石窟大都分布在山麓以上20~30米和70~80米高的削壁陡崖上,最大的高、宽各约30米,最小的仅可容一人。纵观窟群,上下层叠,高低错落,洋洋大观。石窟自十六国后秦时期创建,大兴于北魏太和元年(477)以后,西魏再修崖阁寺宇,北周造七佛阁,隋初建舍利塔,又于七佛阁下雕出高达15米的摩崖大石佛三身,为麦积山最大雕像。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天水一带发生大地震,崖面中部塌毁,窟群分成东崖和西崖两部分,即五代时所谓东阁和西阁。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均曾增建、重修。东崖以涅窟、千佛廊、散花楼、上七佛阁、中七佛阁最为重要,规模十分宏大;西崖共140窟,最重要的三大窟中以万佛堂最大,天堂洞次之,127号窟最小,皆开凿于公元6世纪。
石窟高峻惊险,凌空辟凿,有崖阁、摩崖窟、摩崖龛、山楼、走廊及不同类型的窟形与窟龛等,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及建筑结构演变发展的重要依据。
早期石窟
早期的窟龛(北魏以前),主要为长方形平顶窟。窟内正、左、右三壁设凹字形高坛,正壁一佛、二菩萨;左、右两壁各一佛。正壁二菩萨上部的立壁上各凿一圆拱浅龛,龛内分别塑思惟菩萨和弥勒菩萨。佛作波纹高髻,画相丰满,高鼻薄唇,躯体雄健;菩萨为高髻宝冠,袒上身,下着裙,仍保留着犍陀罗风格和意韵。
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在留言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