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看完李宗仁特型演员电影后,李宗仁儿子感叹:这就是我老爸

世界名人的过去 2024-07-25 01:38:53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血战台儿庄》,一部在1986年上映的经典之作,不仅真实再现了抗日战争的壮烈战役,更谱写了一段跨越海峡的温馨故事。

当李宗仁之子李幼龄在银幕上看到父亲的形象时,不禁脱口而出:“这就是我老爸啊!”

这份亲切与激动,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这部电影究竟有何魔力,能让海峡两岸关系解冻?

他的背后又蕴藏着多少历史文化情怀?

台儿庄大捷

1937年7月7日,枪声在卢沟桥响起,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中华大地。

紧接着,日本部队又调集重兵开赴中原,像饿狼扑食般占领了北京、天津等地。

随后,日军沿着铁路线一路烧杀抢掠。8月进攻上海,9月又将魔爪伸向了大同。

10月,22万人的日本军队像蝗虫般涌入华北,南京和济南瞬间沦陷,南京三十万无辜生命惨遭屠戮。

野心极度膨胀的日军顺着津浦线长驱直入,甚至扬言三个月内就能拿下整个中国。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昭然若揭,就是台儿庄。

台儿庄作为连接南北的交通枢纽,镶嵌于京杭大运河和唐山河的交汇处。

日寇妄图将台儿庄纳入囊中,并以此为跳板控制山东半岛,进而攻陷徐州,以实现他们对华北、华中的狼子野心。

敌我实力悬殊,台儿庄战役的开局似乎已注定悲壮。

冷眼旁观的欧美联军甚至预言,当时奉命驻守台儿庄的国民党将领李宗仁将弃徐州于不顾,仓皇南撤。

可李宗仁将军却命令全军将士牢牢固守台儿庄,绝不容许向后撤退!

李宗仁部下的孙连仲更是下令将“生在陕西,死在山东”的誓言镌刻在每位士兵的胸章之上。

1938年3月23日,南下的日军与中国守军在台儿庄北边的泥沟地区第一次交锋,拉开了台儿庄战役的序幕。

面对日军的兵强马壮,李宗仁深知正面交锋的凶险,于是他决定以台儿庄为诱饵,诱敌深入。

等日军如入无人之境般闯入“口袋”陷阱,外围的汤恩伯部队迅速合围,将日军死死困住。

3月28日,日军突破台儿庄西门,战局岌岌可危。中国守军不得不组建了一支敢死队:每名队员手持两枚手榴弹,怀揣着必死的信念,如潮水般涌向敌营。

鲍鸿海老人是这支的幸存者,回忆起那场血与火的厮杀,他至今心潮澎湃。

“当时根本没想过活着回来,连长倒下了,排长顶上;排长牺牲了,班长再上。最后,炊事班、文职人员、通讯兵,全都冲了上去……”

3月31日,守军收紧包围圈,将孤军深入的日军彻底困在台儿庄城内。4月3日,李宗仁下令开始总攻。汤恩伯部队如猛虎下山,向日军发起排山倒海般的攻势,不顾一切地冲锋扭转了战场上的局面。

4天后的凌晨,孙连仲部和汤恩伯部在战场会师,形成左右夹击之势,向日军发起反攻。日军腹背受敌,防线瞬间瓦解,台儿庄战役大获全胜。

筹拍电影

1965年7月20日,阔别故土多年的李宗仁将军携夫人从美国回国。周总理在首都机场亲自迎接,并在人民大会堂内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席。

宴会上,周恩来总理对著名导演成荫说:“李先生的事迹值得用电影记录,台儿庄大捷是李先生率领国民党军队英勇迎敌,取得辉煌胜利,我们应该将它搬上银幕。”

周恩来总理的嘱托在成荫心里始终挥之不去,可接下来十年动荡的岁月,让拍摄《血战台儿庄》的计划黯然搁浅。

直到1984年,一部名为《高山下的花环》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电影横空出世,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这部电影真实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实事求是的精神,也让《血战台儿庄》的拍摄迎来了新的契机。

可惜成荫导演已经辞世,广西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陈敦德接过筹拍电影的接力棒。

早在1982年,剧本《血战台儿庄》就于《八一电影》杂志问世,但时局的敏感让它蒙尘三年,无人问津。

1984年年末,陈敦德为以3000元的价格买下这一剧本的版权,点燃了它走向银幕的希望之火。

原来的剧情是围绕着张自忠将军展开的,他是备受瞩目的抗战英雄,从未卷入内乱纷争,以他为主角极易通过审查。

考虑到当初的“总理嘱托”,陈敦德先生冒险将主角定为了李宗仁而不是张将军。

本身台儿庄会战就是第五战区的一部分,身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李宗仁功不可没,这种改编也彰显了对历史的尊重。

1985年年底,历经17轮剧本调整,整整四个月的电影拍摄终于拉开序幕。

影片的最后定格在令人震撼的“血肉长城”上。700名演员的真实还原,让人仿佛亲临惨烈的战场。

拍摄时,整个剧组触动不已,工作人员忍不住落泪,不得不放下机器平复情绪。

原本这场戏作为电影的结局本该是胜利的欢呼,但杨光远导演觉得,只有悲壮才能更深刻地让人铭记和平来之不易。

果不其然,电影上映后迅速席卷市场。当时每张电影票仅需3毛钱,这部电影却凭借独特的悲壮风格创造了2.7亿票房的佳绩。

1986年夏天,李宗仁长子李幼邻怀着激动的心情从异国飞回了故乡。

甫一下飞机,他便迫不及待地向人打听:“《血战台儿庄》的电影拍得怎么样了?”

观影后,短短十分钟不到,他的泪珠纷然而下,紧紧握住扮演他父亲的演员邵宏来的手,激动地说:“这不是电影,这是我父亲!活生生的我父亲!”

《血战台儿庄》这部电影不仅票房火爆,更在海峡两岸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电影并没有在台湾正式上映,但还是引起了当时台湾领导人蒋经国的注意。

海峡两岸

1986年,《血战台儿庄》震撼上映。

它打破了过往的禁忌,首次将国民党军人的铁血抗战搬上了银幕,更是大胆地塑造了蒋介石的正面形象。

当这部颠覆性的巨作在香港上映时,顿时激起轩然大波。

台湾驻香港的职员谢忠侯先生见证过这一幕幕令人心潮澎湃的影像后,迫不及待地致电蒋经国:“我刚刚看了一部大陆拍的抗日影片,讲述了我们在抗日战场上的英勇事迹。”

“电影里,蒋介石先生的伟岸身影令人肃然起敬,和以往的银幕形象截然不同……”

在谢忠侯的叙述中,这一幕是为王铭章师长举行追悼会的情节。当蒋介石召在座的将领向王师长致敬时,上空突然传来日寇轰炸机的轰鸣。

刹那间,警卫人员急切地上前保护蒋介石,却被果断地制止了。

“慌什么?”蒋先生的声音铿锵有力,“吾辈军人,当效仿王师长,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蒋经国听过谢忠侯的转述后,迫切地表示:“我也想要目睹这一影片的荧幕风采。”

谢忠侯立即向新华社香港分社求助,经过层层审批,终于将《血战台儿庄》的录像带交到了蒋经国的手中。

看完《血战台儿庄》后,一股复杂的感情撩拨着蒋经国的心弦。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契机,它让国民党军在大众视野里重焕荣光。

蒋经国表示:“这部影片非但没有玷污父亲的英名,反而肯定了他领军抗日的卓越功勋。显然,对方的态度正在发生转变。我们也应随之调整我们的策略,把握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三个月后,蒋经国做出允许国民党老兵返乡探亲的决定。分离了半个世纪的亲人,在热泪中紧紧相拥。这一刻,两岸同胞的骨肉之情穿透时间的长河,浇灌出和平的种子。

分管统战工作的程思远先生不禁感慨道:“数十年的统战工作,都不如一部电影的感召力!”

导演杨光远在后续采访中说道,这部电影并非为谁歌功颂德,而是按照史料尽量还原历史画面。

正如导演所说,我党历来尊重历史,不会歪曲或抹黑任何爱国举动。

抗日战争是国共两党合力摘下的胜利果实,我们不会轻视任何爱国将领在抗战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我们期待能在更大的荧幕上展现国共合作的情景,促进两岸关系的和谐,为当下两岸和平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秦悦. 正在消失的"特型演员"[J]. 党的生活(河南),2014(4):19-20.

王瑞峰. 血战台儿庄[J]. 当代广西,2015(10):57.

杨光远. 《血战台儿庄》闪回录[J]. 电影艺术,2003(6):67-69,53.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