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神演义》这部古典神话小说中,闻太师作为商朝的重臣,他的选择和行为一直是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
特别是关于他对妲己的态度,更是引发了无数的猜测和解读。明知妲己是狐妖,闻太师为何不将其除掉?
难道是闻太师看不出妲己是妖怪吗?
当时,轩辕坟三妖之一的玉石琵琶精,常因无聊而寻找些乐子。这次,她将目标锁定在了姜子牙在朝歌新开的命馆。
玉石琵琶精变作一位温婉的小妇人,摇曳生姿地来到姜子牙面前,请求算命。
姜子牙本是个心思缜密的人,对于眼前这位貌似柔弱的女子,他心中早有警觉。
当玉石琵琶精扭捏作态地向他诉说着自己的命运时,姜子牙的耐心终于耗尽。
他深吸一口气,将体内的先天元气集中于双眼,瞬间激发出火眼金睛的神力。在玉石琵琶精意识到危险之前,她的真身已被姜子牙的神眼所钉住。
此时的姜子牙,已不再保留。他迅速反手抓起桌上的砚台,这件平日里用于研墨的文房四宝,在他手中化作了制妖的利器。
只见他一掌挥出,砚台砸向玉石琵琶精的头顶,这位曾在人间横行的琵琶精,就此陨落,再无翻身之日。
连姜子牙这个只修行了40年的闲散人员都能看出来玉石琵琶精的真面目,闻仲岂会看不出来?
其实,这背后的原因,似乎简单而又复杂,因为它间接地与女娲娘娘有关。
巧合吗?小说中说,商王帝乙在位三十年,临终前将商朝和纣王托付给了太师闻仲。帝乙为儿子留下的班底十分牢靠,只要纣王不犯什么大错,定能够万民乐业,风调雨顺。
然而,在纣王七年的时候,北海七十二路诸侯袁福通造反了,于是纣王命闻仲前去平叛。
闻仲出征后,大臣商容就上奏纣王,请他前往女娲宫为女娲娘娘上香,祈求商朝风调雨顺。
于是,纣王七年三月十五日,纣王前往了女娲宫,后来便是大家所熟悉的纣王调戏女娲娘娘了。
于是,女娲娘娘将千年狐狸精、九头雉鸡精和玉石琵琶精召来,要她们前往朝歌“惑乱军心”,但“不可残害众生”。
要知道女娲是世间的造物主,手持神秘的聚妖幡,她以此统御着众多妖灵。
这面幡不仅象征着她对万妖的绝对控制,也是她维护天地秩序的重要法宝。
因此她才能调动的起三只妖精。
后来,闻太师回朝后说道:“......北海难平。托赖天地之恩,主上威福,方灭北海妖孽......”
可见,闻太师不止去平叛,北海还有一只十分厉害的大妖,这才让闻太师耽误了十五年才回朝。
这让人很容易与女娲娘娘联系起来,是女娲娘娘派了大妖去拖住闻太师回朝的进度。
后来,闻太师去见了纣王,并上奏了十条建议,其中有一条便是请纣王废了妲己的后位。
为何闻太师不亲自杀了妲己,而仅仅是废了她的中宫之位呢?首先,闻太师师从金灵圣母,而金灵圣母则是截教圣人通天教主的亲传弟子。
而截教以其包容性著称。它不拘泥于形象与出身,从披着兽毛、长着犄角的异类,到那些从水中孕育、从卵中孵化的生灵,无一不受其接纳。
在截教的门下,所有弟子都被视为平等,他们的多样性成为了截教的一大特色。
所以,闻太师并没有对妖怪有什么不同的看法,这是一个小点。
其次,闻太师已经知晓了纣王写下淫诗触怒了女娲娘娘的事情,也知道了妲己是女娲娘娘派下来的,自然也联想到了北海的那只大妖。
因此闻太师不敢与女娲娘娘作对。
还有就是闻太师作为一位政治家,他的决策不仅仅基于个人的喜恶,更多的是基于对局势的判断和对权力的考量。
再加上闻太师回朝的时候,妲己已经是王后了,因此她的气运被殷商王朝所加持。
在殷商时期,气运是一种神秘而强大的力量,即便是女娲当时也不敢轻易影响商朝的气运,因此,闻太师在对付妲己的问题上显得格外谨慎。
他不能直接动手,只能采取间接的方式,想着先让纣王废除了妲己的后位,只要妲己身上没有气运加持,那么自己就好动手多了。
而且闻太师如果轻举妄动,不仅可能会激怒纣王,甚至可能会引起朝局的动荡,这对于他个人而言无疑是极大的风险。
所以,将妲己从后位拉下来,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可惜,纣王并没有听信闻太师的忠言。
无奈之下,闻太师只能尽自己全力去维持殷商的气数。
对殷商的忠心在征讨西岐的时候,闻太师的第三只眼缓缓睁开,瞬间射出了一束足有二尺长的耀眼白光,直冲云霄,其威力之大,足以令天地变色。
这一幕,让所有观者心生畏惧,连三尸神也怒不可遏,七窍生烟,愤而领军三十万向西岐进发。
在征讨的过程中,闻仲作为截教三代弟子,虽然地位不如先辈,但他的实力不容小觑。
他忠义、正直,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即便是阐教中的能人异士,也愿意称他为“道兄”,并携带着各自的法宝,来助他一臂之力。
战争一触即发,双方都摩拳擦掌,准备展开一场惊天动地的较量。闻太师的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西岐方面的援助也是势不可挡。
最终闻太师不敌西岐,命丧绝龙岭。
小结综上所述,闻太师不除掉妲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现实政治的考量,也有个人信仰和力量的局限。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决策网络。
而这,也正是《封神演义》这部作品能够跨越时空,吸引读者探讨和思考的魅力所在。